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7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20篇
系统科学   1篇
丛书文集   5篇
综合类   51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High precision elevation measurements using DGPS were carried out along three representative tran- sects for the "Great Ear" area, a dry salt lake within the Lop Nor basin.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Lop Nor basin is only 5.2 m deep and its lowest point occurs at the center of the "Great Ear". In addition, the basin is asymmetric - steeper in the southwest (0.19‰) and gentler in the northeast (0.09‰). Points along the same "Great Ear" ring were found to have an identical elevation value, but different when from different ones (lower towards the center). The spacing of the "Great Ear" rings was found to be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 surface steepness. The closer the "Great Ear" rings are spaced, the steeper the ground surface, and vice versa. These findings support the argument that the "Great Ear" rings are the former shoreline trails left behind by Lop Nor water during the last few episodes of recession towards its total dry up.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high precision elevation data, historical accounts, aerial and satellite photographs and imagery, and official topographic maps of the study area suggests that the "Great Ear" area in the Lop Nor basin was incorrectly mapped as being covered by a great body of water on the 1963 topographic maps. A re-interpretation of the 1958 aerial photographs and newer remote sensing imagery indicated that the "Great Ear" ring structure was already in place in 1958 and it continued to appear on the subsequent remote sensing data without any major changes. It is estimated that lake water in the "Great Ear" area of the Lop Nor basin disappeared between the late 1930s and early 1940s.  相似文献   
2.
研制出用于粮食及其它农副产品干燥的新型热风炉。此炉型采用生物质燃料洁净燃烧技术及高强化传热技术,具有低污染、高效率、长寿命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李筱泉 《龙岩学院学报》2007,25(6):87-88,92
分析了真空冷冻干燥机水汽凝结器存在容易造成"冰塞"的原因,并提出了安装气流扩散器的改进方法,对改进前后的凝结器捕水性能进行了比较.由于气流扩散器的安装,捕水周期得以延长,捕水能力及工作效率显著提高,实用性较好,而且扩散器的制作费用低,性价比高,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4.
盘式干燥器的理论分析及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盘式连续干燥器属于连续式搅拌物料传导干燥,本文应用E.U.Schlunder和N.Molekope针对间歇式搅拌物料传导干燥提出的“扩散理论”对盘式连续干燥器中物料的干燥特性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计算了物料的干燥速率和料层温度。聚氯乙烯树脂的干燥实验表明,计算值与实验值符合的较好,聚氯乙烯树脂的搅拌数在7至21之间。  相似文献   
5.
基于流化床干燥理论,采用热风循环充分的电热烘箱作为干燥器,对小麦进行了一系列的薄层干燥实验研究,模拟小麦流态化干燥过程,总结出适用于流化床小麦干燥时间预测的经验回归公式.开发了热泵流化床谷物干燥实验系统,并将小麦干燥的经验回归公式应用于此实验台的干燥实验过程.结果表明,小麦干燥经验回归式可用于预测小麦在流态化条件下的干燥时间,所开发的热泵流化床谷物干燥装置经济性合理,有市场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高压电场干燥技术在中药材干燥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中药材、中药饮片及制药中间产品的传统干燥技术工艺中,存在着物料升温过高致使有效成分损失严重、生产时间长、能源消耗高、卫生不合格等问题.利用高压电场干燥技术对化橘红果和化橘红片进行了干燥试验及热风、真空干燥的对比试验,并对干燥后样品的有效成分作了实际检测.结果表明:高压电场干燥技术能够提高化橘红果和化橘红片的干燥速度,并且对有效成分可最大限度的保留.说明高压电场干燥技术是中药材加工领域里一项实用、有效的新型技术.  相似文献   
7.
干燥控制化学添加剂在制备硅气凝胶中的应用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以硅溶胶为主要原料,通过硅溶胶体系的凝胶过程中添加干燥控制化学添加剂(DCCA),并结合非超临界干燥技术制备了硅气凝胶,研究了DCCA对凝胶过程和最终所得气凝胶品质的影响。DCCA能使凝胶的生成时间增加,凝胶结构均匀化,构成凝胶的基本微粒的粒径有所减小。在一定的DCCA添加量范围内,随着DCCA添加量的增加,所得气凝胶样品的密度有所减小,比表面积增加,微观结构变得更加完善,孔分布也更加集中。不同DCCA对气凝胶品质的影响规律不尽相同,气凝胶的品质就有可能通过调节添加DCCA的种类和量得到控制。  相似文献   
8.
合成纤维织物和棉织物热风干燥特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合成纤维和棉织物作为实验样品,对纤维织物的热风干燥过程进行了实验研究,得到了在不同干燥工况条件下的纤维织物温度和干基含水率变化曲线,对合成纤维织物和棉织物的表面温度和干基含水率变化特性进行了仔细分析。在热风干燥中,织物温度与干基含水率均存在4个 阶段的变化,不同的织物具有不同的干燥特性。织物的干燥是在恒速干燥阶段完成,其干燥速率由水分表面气化速度所控制;纤维织物热风干燥的临界含水率约为10%左右,降低织物的临界含水率和延长织物的恒速干燥阶段时间均有助于提高织物的干燥质量。  相似文献   
9.
超临界干燥制备的纳米TiO2对光催化降解甲基橙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钛酸正丁酯为原料 ,采用溶胶 -凝胶过程超临界干燥制备具有锐钛矿晶型结构的纳米二氧化钛粉体 ,以光催化降解甲基橙为模型反应 ,用XRD、TEM、DRS对上述粉体进行表征 .结果表明 ,与普通干燥法所得粒子比较 ,该干燥工艺所得的TiO2 粉体粒径小 ,光催化活性较高 .  相似文献   
10.
以建宁特有的通心白莲籽为原料,通过研究不同的微波使用功率对莲籽的色、香、味的影响,选择出最佳微波干燥和灭菌工艺技术参数,并对莲籽的松脆度、细菌总数、致死效应及保存效果等进行了试验研究.研究表明,在微波频率为2450MHz下,调节不同的使用功率,可以制成口感好、颗粒完整且在常温下保质期达4个月的即食莲籽系列产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