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8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介绍了滩坝的定义,综述了湖盆滩坝研究的相关成果。滩坝可根据其沉积物、发育位置以及对与潮汐作用响应等进行分类。基于沉积物,滩坝分为碳酸盐岩滩坝和碎屑岩滩坝;基于发育位置,滩坝分为近岸滩坝和远岸滩坝等;基于对潮汐作用响应,滩坝分为小潮差滩坝、中潮差滩坝和大潮差滩坝等。针对滩坝砂体沉积特征提出滩坝的沉积模式,并可进一步对其内部微相进行划分。滩坝发育的控制要素为古地貌、水动力条件、沉积旋回、物源以及古水深、古气候等,古地貌的控制体现在岸线形态和局部地形起伏;水动力条件的控制体现在不同强度的波浪作用;沉积旋回的控制体现在基准面的升降和旋回;物源的富集及贫乏对滩坝的形成类型起到决定性作用;古水深、古气候则影响滩坝的发育与否。  相似文献   
2.
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物性测试等技术方法,对东营凹陷南坡古近系沙河街组沙四上亚段滩坝砂岩储层特征、储层物性控制因素及有效储层成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储层主要为中、低孔储层;成岩作用类型多样,储集空间以原生孔隙为主,发育部分混合孔隙和次生孔隙;有利沉积条件是储层良好物性发育的基础,不同成岩作用类型及强度促使储层储集性能发生变化,油气充注、地层超压利于储层物性保存,其共同作用控制储层储集空间类型、分布组合及演化特征;有效储层其储集空间分布组合特征在纵向上具有分段性,1.0~2.0km储层受成岩作用影响小,常压原生孔隙的良好保存形成以原生孔隙为主的有效储层,2.0~3.1km储层溶蚀作用增加储集空间,地层超压、油气充注保存储集空间形成原生孔隙、混合孔隙、次生孔隙组合发育的有效储层,3.1~3.6km储层油气充注、地层超压继承性发育,保存原有储集空间形成以原生孔隙为主、发育部分次生孔隙的有效储层。  相似文献   
3.
东营凹陷南坡沙四上亚段滩坝砂体的沉积特征及模式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东营凹陷南坡古近系沙河街组沙四上亚段沉积时期广泛发育滨浅湖滩坝砂体沉积.在钻井岩心描述及其相关测试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录井、测井等资料的综合分析和古地形研究,系统探讨滨浅湖滩坝砂体的沉积特征和沉积模式.结果表明:滨浅湖滩坝砂体以细砂岩、粉砂岩为主,其中石英含量中等,长石和岩屑含量较高,粒度概率曲线以发育跳跃和悬浮组分的两段式为主,沉积构造以浪成交错层理、浪成波痕、生物扰动等为特征,且沉积相序主要为反序、复合相序;根据滩坝砂体的沉积特征和空间分布,可划分出坝亚相和滩亚相,其中坝亚相又可划分出坝主体、坝侧缘微相,滩亚相又可划分出滩脊、滩席微相.  相似文献   
4.
“双碳”愿景下,CO2驱强化采油封存技术(CO2-EOR)因能在增强驱油的同时实现CO2地质封存而愈发受到重视。当前,一是我国滩坝砂油气藏注不进采不出矛盾突出;二是对于较深埋藏、较高地层温度的低渗透滩坝砂油藏缺乏较成功的CO2-EOR开发实践;三是国内对此领域系统归纳研究较少。开展滩坝砂油藏CO2-EOR的应用研究需求较为迫切,本文以高89为对象,借鉴国外CO2驱项目实例,从地质条件、油藏工程、评价标准出发,在CO2驱油机理研究基础上,开展了CO2-EOR在低渗透滩坝砂油藏的适应性评价,并从技术工艺层面、经济政策层面,简述剖析了气源、混相压力高、气窜、伤害、产出CO2气的收集等CO2驱油的5大挑战和相应攻关方向,展望未来发展趋势,以期为类似滩坝砂油藏开展现场先导试验和工业化推广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以东营凹陷王家岗沙四上亚段滩坝砂为例,在层序地层格架建立的基础上,利用沉积学原理,基于贝叶斯理论将地震、测井和地质统计学信息融合为地层模型参数的后验概率分布,采用Metropolis-Hastings抽样算法对后验概率分布随机抽样,获得反演解,从而预测有利滩坝相带。结果表明:东营凹陷王家岗地区沙四上亚段低位域发育滩坝砂,其中准层序组2沉积时期以坝砂为主,砂体厚且横向分布稳定,而准层序组1和准层序组3沉积时期滩砂和坝砂间互发育,砂体厚度相对较小;湖侵域和高位域主要发育碳酸盐岩滩坝,滩坝砂零星状分布。该方法体现了相控的思想,预测结果更符合地质规律,在东营凹陷沙四上亚段滩坝储层预测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同类型储层预测提供了有利支持。  相似文献   
6.
针对东营凹陷滩坝砂岩油藏由于横向上变化快、单层薄、区域上单砂体连通性差、油气充满程度存在差异等因素导致各井储层改造效果差异较大的问题, 分别从储层含油性、物理性能、厚度、储层流体充满程度4个方面, 并结合压裂改造工艺现状, 分析了压裂效果的影响因素, 认为储层流体充满程度是决定压裂效果的最重要因素, 并建立了地区优化选层的经验图版, 对今后类似的滩坝砂岩储层压裂优化选层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基于研究区三维高精度地震资料,根据地震沉积学原理,利用频谱分解、地震反演等岩性地球物理技术,并结合地质、测井、录井资料,对博兴油田沙四上亚段滩坝砂储层进行有效预测。结果表明:30 Hz为最佳调谐频率值;沙四上中部砂体最发育,沉积特征较为显著;滩坝砂经历了一次明显"湖退砂进"的沉积演化过程;研究区滩坝砂沉积模式呈湖退进积"坝"砂沉积为主,湖进退积"滩"砂、浅湖泥沉积为主的特征;滩坝砂沉积主要控制因素为水动力作用和古地形条件等。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滩坝砂体内部剩余油分布模式,定量描述泥质夹层的发育规律,揭示夹层发育模式对剩余油的控制作用,以港中油田沙一段滩坝砂为例,在岩心资料、测井资料及青海湖现代滩坝砂沉积考察基础上,对滩坝砂内部夹层3 种类别进行了识别和划分。基于精细三维构型模型和倾角测量原理基础上提出“三维层面扫描最大值法”计算夹层倾角的计算新方法,实现了对“小井距对子法计算方法”的改进。该方法在滩坝砂体内部夹层的定量描述中得到了初步应用,最终建立了泥质夹层发育模式。研究表明,滩坝砂单一坝内部侧向泥质夹层倾角在2°~5°之间,夹层平均密度为1 条/70 m,坝内增生体的规模在60~90 m。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