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7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从麝香草的甲醇萃取物中分离出三个配糖物,用~1H—NMR,~(13)C-NMR核磁共振光谱确定了它们的结构为(-)-angelicoidenol-2-O-β-D-glucopyranoside(2),熊果苷(Arbutin)(3)和圣草枸橼酸苷(Eriocitrin)(4a).比较了它们的消除甲基硫醇能力,对甲基硫醇消除能力大小顺序为圣草枸橼酸苷>叶绿酸铜钠(Sodium copper chiorophyllin)>圣草酚(Eriodictyol)>熊果苷.化合物(R)-对伞花-9-基-卢-D-葡糖苷[(R)p-cymin-9-yl-β-D-glucopyranoside](1)和(2)完全没有消除甲基硫醇臭气能力.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熊果苷在多壁碳纳米管修饰玻碳电极(MWCNT/GCE)上的电化学行为,在pH=1的KCl-HCl缓冲溶液中,熊果苷在该电极上有一较灵敏、稳定的氧化峰,电位为0.820V,多壁碳纳米管修饰电极能显著催化熊果苷的电化学反应.提出了一种灵敏、简便的检测熊果苷的电化学方法.在优化条件下熊果苷浓度在8.0×10^-6~9.52×10^-4mol/L范围内与峰电流呈线性相关,相关系数r=0.9985,检出限为6.0×10^-6mol/L.一些常见的共存物质对其测定无干扰,该方法稳定性和重现性好。  相似文献   
3.
嗜麦芽黄单胞菌催化生产α熊果苷的菌种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硫酸二乙酯和紫外线对嗜麦芽黄单胞菌(Xanthomonas maltophilia )复合诱变,初筛和复筛后,得到了转化率高且遗传性能稳定的α-熊果苷生产菌株BT-112。该菌株在以蔗糖为碳源、发酵液初始pH为7.5,温度为28℃,摇床转速为150r/min及发酵时间为48h的条件下,对苯二酚转化为α-熊果苷的转化率可达93.2%,比出发菌株转化率(73.0%)提高了27.7%。纯化产物经NMR鉴定,与标准品对比,确定为α-熊果苷。  相似文献   
4.
利用斑马鱼模型,通过表型观察、色素面积计算、酪氨酸酶活性测定三方面参数来评价Vc和异Vc-Na的抑制黑色素活性。首先利用已知的具有抑制黑色素活性的天然化合物熊果苷来验证该方法的可行性,获得预期结果后,再开展Vc和异Vc-Na的实验。实验结果表明,Vc水溶液在非致死的浓度范围内(0.01~5 mmol/L),对斑马鱼黑色素的形成未见明显影响,较高浓度的异Vc-Na水溶液能够显著抑制斑马鱼黑色素的形成(p≤0.05),而高浓度的异Vc-Na水溶液(≥0.3 mol/L)容易导致斑马鱼的形态学畸形。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美白化学品熊果苷对黑色素合成的抑制效果,以斑马鱼胚胎为模型,将其暴露于不同浓度的熊果苷溶液后,观察其黑色素生成情况,并进一步测定体内黑色素合成通路上部分关键基因的表达.定性观察表明,随着熊果苷浓度的增加,其对黑色素生成的抑制明显增强.基因表达分析表明,熊果苷通过对眼皮肤白化病II型(OCA2),酪氨酸酶(TYR)和银色毛发(SILV)等黑色素合成相关基因的抑制,进而抑制了黑色素的合成.上述结果解释了熊果苷在黑色素抑制过程中的作用机理,为斑马鱼胚胎模型在美白物质筛选中的应用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通过以牛血清白蛋白V(BSA)为载体,去溶剂化法制备熊果苷纳米粒(Arb-BSA-NP),研究其对大鼠烧伤修复的效果. 利用粒径分布和Zeta电位对纳米粒进行表征,结果显示:熊果苷与白蛋白比例1 ∶ 10、pH7.0的条件下用戊二醛交联12 h,粒子大小均一且稳定性较好,平均粒径为175.26±11.04 nm,Zeta电位为-29.12±0.80 mV;将细菌纤维素膜浸渍于含Arb-BSA-NP纳米粒溶液中获得负载熊果苷纳米粒的纤维膜敷料(Arb-BSA-BC),并对该材料进行SEM分析,显示Arb-BSA-NP纳米颗粒分布在材料表面;通过SD大鼠烧伤模型动物实验评价该敷料对烧伤创面愈合的效果,结果显示负载熊果苷纳米粒的纤维膜敷料有助于烧伤创面的恢复和愈合.  相似文献   
7.
Arbutin was synthesized from glucose by two-step reaction below: (a) 2,3,4,6-tetra-O-acetyl-a-D-glucosyl chloride or bromide was prepared by glucose and acetyl halide (chloride or bromide). (b) 2,3,4,6-tetra-O-acetyl-a-D-glucosyl halide (Cl, Br) reacted with hydroquinone, methanol as solvent at pH=9.5~10.0.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