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教育与普及   1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8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王雪芹  冯颖俊 《科技信息》2010,(19):I0371-I0371,I0420
当今世界,环境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城市生活垃圾逐年增多,这些垃圾还侵占了大量的土地,影响城市的环境质量和可持续发展。如何将这些垃圾做到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垃圾焚烧技术是解决问题处理垃圾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3.
利用雷达图分析方法,对目前常用的垃圾焚烧炉从技术性能、经济成本和社会影响3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炉排焚烧炉具有最大的综合优势;回转窑和流化床焚烧炉整体性能较好,但个别问题严重;热解气化焚烧炉虽在综合评价中表现不佳,但作为垃圾焚烧的前沿技术应该继续展开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4.
垃圾焚烧炉焚烧工况的好坏,取决于垃圾焚烧操作技术和垃圾质量.科学合理的操作和管理经验,可使垃圾焚烧达到安全、可靠、经济、稳定、减量化的目的.文章对如何调整和控制垃圾焚烧炉的稳定燃烧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5.
基于控制空气燃烧技术的改进,利用三维力控组态软件PCAut3.11,用于垃圾焚烧的处理系统的研究,实验表明,该系统的关键技术在于焚烧工艺流程的优化、焚烧设备的指标化设计及自动控制系统的开发。  相似文献   
6.
垃圾焚烧炉炉膛温度的多变量内模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垃圾焚烧炉的运行过程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焚烧过程的不稳定将导致产生大量新的有害物质,为了确保垃圾的清洁燃烧需要将整个炉膛的温度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该文针对循环流化床垃圾焚烧炉,取炉膛上部和下部两个温度变量作为被控量,采用多变量内模控制的策略,实现了输出变量之间的解耦,保证了全炉膛温度的稳定。文中给出了控制器的设计过程,并分析了控制器稳定的条件。对所设计的多变量内模控制器进行了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表明所采用的控制策略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垃圾焚烧炉内传热计算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考虑到垃圾作为燃料具有水分高、热值不稳定等特点 ,给出了层燃和流化床燃烧方式垃圾焚烧炉的炉内传热计算。将层燃炉炉膛分为燃烧室和燃尽室 ,分别给出了燃烧室和燃尽室辐射换热的计算方法 ,对高水分烟气的对流换热计算及黑度计算推荐了修正方法。循环流化床锅炉炉膛内分为密相区和稀相区 ,针对各区受热面布置特点 ,总结了相应计算方法。该方法已经应用于垃圾处理能力为 15 0 t/ d循环流化床垃圾焚烧炉以及 5 0 ,10 0 ,30 0 ,80 0 kg/ h的系列层燃垃圾焚烧炉的工程设计中。  相似文献   
8.
分别在固定床和自行设计的中空水冷转式垃圾焚烧炉中,研究了模化有机垃圾焚烧过程钙基添加剂对N0x,SO2的生成特性,并将其实验结果作了对比,表明新型转式焚烧炉采用二次燃烧技术,有效降低了NOx的生成,添加钙基物质更有利于固硫。  相似文献   
9.
炉排-循环床复合垃圾焚烧炉燃烧过程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炉排-循环床复合垃圾焚烧炉的燃烧过程半经验数学模型,包括物料分布、挥发分释放、碳颗粒燃烧等模型.用该模型对实际运行的垃圾焚烧炉进行计算.炉膛内压力分布、物料浓度分布的计算结果与工业测试数据的一致性较好,而实际测得的O2、 CO2、 CO的浓度也处于设计过量空气系数(α=1.6)和较低过量空气系数(α=1.3)条件下的模型计算值之间的范围.模型中部分参数需根据试验或工业数据确定,该模型可用于指导该类焚烧炉的设计.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控制垃圾焚烧处理过程中产生的烟气二次大气污染,提出了一种城市垃圾焚烧的智能融合控制策略。文中针对垃圾焚烧炉运行特点,结合垃圾焚烧燃烧机理和污染物生成机理,研究了被控对象特性,对被控过程提出了基于仿人智能的融合控制策略,构造了相应的控制算法。最后,以一个近似垃圾焚烧被控对象特性的大滞后二阶模型为例,分别采用史密斯最优控制和所提出的控制算法作了仿真对比实验,其输出响应曲线在抗干扰性能和控制指标方面,该融合控制策略明显优于史密斯最优控制算法的控制效果。实验结果表明该策略是合理可行与有效的,其算法控制精度高,动、静态控制品质好,表现出很强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