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科学实践哲学认为科学知识本性是地方性的,根本就不存在普遍性的科学知识.所谓普遍性知识是知识标准化的结果.那么科学知识是如何被标准化成今天大众所理解的科学知识呢?美籍科学哲学家琼·藤村通过深入癌症科学研究实验室的实证研究工作,描述了科学地方性知识的标准化过程,有力地支持了科学实践哲学关于科学知识从始至终就是地方性知识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结合生态学尺度、空间异质性概念,选取生态学实验室实验和野外实验为分析对象,分别以高斯的人工微宇宙实验、生物圈2号实验,以及草原围栏封育实验为例,对生态学实验室实验和野外实验的地方性特征进行了分析,发现生态学实验是局部性的和情境化的,并且在实验操作上具有物质、成分或仪器的选择和使用方式上的差别,测量或取样所用剂量和实验工序的差别,以及对实验控制方面的差别,从而也具有地方性特征。充分认识并正视生态学实验的地方性特征,有助于打破传统科学哲学和自然科学追求普遍性知识的迷思,并有利于生态学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从地方性知识的角度来讲,不管是传统生物医学知识还是现代生物医学知识都具有一定的"地方性",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建构性、合理性、缺陷性。以畜牧兽医学中非常重要的血液知识为例,不同畜牧兽医学对血液特征的认识,对血液现象的建构都具有很强的特殊性,而且各自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缺陷性。这种案例研究不仅有利于具体认识科学知识的"地方性"特征,而且有利于改变人们的普遍主义科学观,从而发挥不同生物医学知识的长处,同时避免不同生物医学知识的短处。  相似文献   

4.
科学知识具有历史的维度,这是20世纪科学哲学研究的重大成果。本文通过回顾20世纪科学哲学的几个主要学派争论的焦点和内在的发展线索,尤其是历史主义科学观形成的基础和其革命之处,阐明了科学知识是一种历史产品这一科学观形成的缘由。文章最后还对后库恩时期的科学哲学的发展趋势作了简介。  相似文献   

5.
上世纪发生在英国的"坎布里亚羊事件"是科学传播领域的一个经典案例。从科学实践哲学中地方性知识的视域重新审视这一事件的始末与影响,可以看到,科学家所掌握的科学知识与农场主世代相传的经验都属于地方性知识,这一事件中科学家对农场主所拥有的地方性知识的忽略,科学判断上的错误,政策制定上的不合理,究其根本,是这两种地方性知识的冲突以及地方性知识观在科学实践中的缺失所致。地方性知识观所强调的知识的地方性,实践性与多元性对于避免这种冲突与错误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科学知识的价值中立性一方面指对人类个体的价值中立,另一方面指对人类未来发展的价值中立。近代科学认知规范和社会规范保证了科学知识对人类个体意义上的价值中立性寻求,二战后,科学认知规范和社会规范的变化并没有损害科学知识对前述价值中立性的寻求,而是突出了对人类未来发展价值中立性的寻求。科学知识的价值中立性不是抽象的,而是存在于实践之中,科学认知规范和社会规范能够保证对价值中立性的寻求和最大程度消除知识生产者个体在知识生产活动中的社会因素,但是无法消除时代背景因素。  相似文献   

7.
地方性知识对解决我国当前农业科技推广中的困境具有重要的理论启迪意义。文章从地方性知识的情景性特征出发,论述了农业科技推广要强调普遍性农业科技知识与地方性农业知识的通约性;从地方性知识产生的协商性和辩护性特征出发,强调要致力于构建我国农业科技推广共同体;从地方性知识的文化整体性出发,强调农业科技推广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方式的和谐统一,而不是单一的农业生产方式改进。  相似文献   

8.
一部科学史,不但是科学发现的历史,而且又是科学知识社会化的历史。我们不应单纯地把科学史看作一部“科学发现史”。科学,从本质上来看是社会性的。科学活动的本质是社会性的,科学知识的本质也是社会性的。但是,从形式上来看,科学研究活动只能以个别的形式(在很长一段历史中是以个体的形式,在现代是以“小团体”的形式)进行;任何科学发现在其首次“问世”的时候,也必然是“个人”(或“小团体)所掌握的知识。要使个人的科学发现、个人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变成被社会所掌握的科学知识,也就是说使科学知识在形式上也成为社会性的,其间往  相似文献   

9.
所有传统科学哲学对于归纳问题的讨论,都是由于把科学知识看做为全称肯定判断命题的集合而带来了问题求解的困境。归纳问题只存在于全称的普遍性判断的形式逻辑中。它是哲学家在语义分析时用理想化的方式看待科学研究时带来的问题。在科学实践哲学的观点下,归纳后的结论仍然不是普遍性的结论,而是一种实践语境论下的一般性结论。当把结论限定在某事物的局域内,归纳的不确定性和可靠性会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0.
公民科学是一种让公众直接参与到具体科学研究项目中的知识生产新模式。公民科学倡导知识论层面的科学民主,强调公众专长对知识生产的价值。在公民科学范式下,公众与科学的关系在重构,公众既是科学知识的消费者,又是科学知识的生产者,是知识共生机制的重要力量。公众对知识生产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数据的收集和数据的共同创造。公民科学是开放科学的一种实践路径,通过让公众参与科学研究以理解和信任科学,这样,公众与专家在互动中实现互信,从而利于走出单向度信任机制的困境以重建科学公信力。因此,公民科学具有重要性和可能性,但其也存在限度,所以走向“负责任”“适度”公民科学具有合理性。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实证主义知识论关于"工程知识是科学知识、技术知识的应用"这一长期流行观念的分析批判,来力图确立工程知识作为一种独立的知识形态的知识论地位,进而尝试阐明工程知识的本质与特征.在笔者看来,工程知识虽然存在着极其复杂的构成,但总体上鲜明地显现了科学技术维度与人文社会维度的深度交织与融合.  相似文献   

12.
通过接受他人话语(证言)而形成的信念何以能够成为知识?个体主义认为证言本身并不具有为认知主体提供知识保证的特殊地位,证言知识完全由接受证言的个体内在的认知能力和认知资源提供辩护和保证。反个体主义则主张证言知识不能完全由个体内在的因素所说明,而是有着外在的维度,接受证言的个体所处的特定社会环境状况是其知识保证的必要构成条件,信念的合理性是在社会中分布扩散的。证言知识的反个体主义将知识视为个体与社会共同参与构建的认知成果,这种观点能够避免理性还原论在解释日常知识上的困难,缓和德性认识论在说明证言知识时所面对的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张力,并且为科学知识的三大特征提供解释,有利于创建一种互利型的知识理论。  相似文献   

13.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6,(9):112-117
由于时间本身不能被单独知觉到,康德就将时间的无限绵延形象地类比于空间中一条无限延伸的线,但这种处理对于理解时间的全部意义是不充分的。真正能够呈现其多重含义的是时间中的现象,根据时间中现象的主观或客观的秩序,以及现象系统联结的整体,康德的时间观表现为三个维度:直观领会中的主观维度、知性立法下的客观维度、理性系统理念中的合目的性历史维度。这三种维度体现的分别是时间本身、知性、理性对进入内感官的空间现象不同程度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4.
当代科学共同体的分化与学术国际化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传统的科学共同体理论中,科学知识被认为是公共产品,由此形成了具有浓厚理想主义倾向的学术国际化思想。本文认为学术知识并不必然是公共产品,学术公有化与国际化的程度、方式和后果都受国家利益、企业利益的深刻影响。国家和企业作为重要力量介入学术研究,导致传统的“科学共同体”正在出现分化和重组。学术的使命正在发生重要的变化。学术国际化的过程,是一个内含着价值和利益冲突的过程。理想的、互惠互利的国际化模式不再具有普遍性。  相似文献   

15.
科学知识作为一种公共物品,具有公共性。学院科学时代,科学知识的公共性表现在生产方式的集体见证和实验的公共展示、对自然和社会认识的秩序化;后学院科学时代,科学知识的公共性扩展到科学问题提出和解决的公共性、科学知识承认的公众化、科学知识与其他知识协调发展的凸显。科学知识公共性凸显的进程,伴随着科学知识生产的国家化进程,政府科技评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国家创新系统逐渐实现了科学知识生产的国家化,是科学知识公共性在科学知识生产组织方式的具体表现,使科学知识生产成为一个公共空间,必须按照公共领域的规范进行生活活动,需要重视和协调不同社会主体的意见。但是,科学共同体在步入社会阶层和权力序列中,在筹措所需研究经费中,无法避免迎合精英阶层的价值偏好和遵循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科学知识生产需要走向民主化来保证科学知识的公共性和服务于公众。  相似文献   

16.
从知识社会学到科学社会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学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在社会学众多分支中是非常年轻的,它在本世纪六、七十年代才发展成熟。但是,自从上世纪中叶社会学诞生以来,就已经有许多社会学家研究了包括科学知识在内的一般知识及其他精神现象;在本世纪的二、三十年代,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形成了知识社会学。知识社会学是孕育科学社会学的基地,但是,科学社会学的发展又是彻底摆脱知识社会学的范式及框架,从新的角度研究科学这种社会现象的结果。科学社会学和知识社会学不一样,它不再把科学单纯当作一种精神现象和认识成果来考察,而是把科学作为一种社会活  相似文献   

17.
在科学论(Science Studies)中,客观性研究存在着两条进路:一、科学知识社会学对客观性予以纯粹的社会学说明;二、历史认识论将客观性的发展史概括为一部道德史。前者将科学客观性完全归结为社会利益的导向,后者将科学客观性归结为一种道德属性。不同于逻辑实证主义将客观性指向事实维度,此二者则走向另一个极端,将客观性指向价值维度。因而,在科学客观性问题上,事实与价值发生了分离。面对这一困境,布尔迪厄的科学场域理论从自然与社会、事实与价值相结合的视角出发,对大科学时代背景下的科学客观性进行重新解读,试图将逻辑实证主义认识论意义上的客观性与社会建构论社会学意义上的客观性整合为一种历史的客观性,即科学理论是在历史中生成的、由科学共同体认识并承认的客观产物。  相似文献   

18.
科学在古希腊产生时,一个重要特征在于它是一种语言现象,并以强烈语言意识为支柱。柏拉图称科学知识是“说出来的理念”。亚里士多德认为,语言是科学活动的工具和科学知识的载体,并由这种认识出发,把对希腊语的研究从语言学路线(探究语言的语法)转入逻辑的研究,其成果即形式逻辑被明确地认为是产生科学知识的工具。这导致形成一种从语言角度对科学作哲学探究的传统。及至20世纪,语言哲学成为西方哲学的主体和中心,而它主要是以科学作为哲学分析对象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19.
论文指出,所有科学都具有地方性本性。源自西方的现代科学的地方性本性依赖于三个条件或其地方性特征有三:1)反事实条件和其他情况均同条件的构造,2)数理形式化的建立,3)实验室化。论文以伽利略为例,论证了三个条件实现对于现代科学本性构造的意义。论文指出,现代科学的地方性本性的三个条件保证了它在认识论上扩张;现代科学的规训与制度则保证了它可以在社会学意义上扩张为统治全球的普遍化知识。论文对比了本土知识的特性,指出:第一,本土知识一般都具有事实条件约束,即与本土知识所处的地理、人文和其他局域条件密切相关不可脱离的条件约束;第二,不具备数理形式化条件;第三,不具备实验室条件。论文以中医药方剂为例指出,本土地方性知识并非不能标准化,但如此就缺失了本土特性。现代科学被普遍化后与资本属性相当一致,它与资本、权力的结合也给现代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危险。  相似文献   

20.
赖欣巴哈认为传统哲学在三个方面干扰着对知识的分析。一是普遍性的寻求:知识起源于概括,传统哲学寻求知识的普遍性,但当知识不足以获致正确的概括时,就用想象、朴素类比法来满足知识普遍性的寻求。二是确定性的寻求:认为知识是确定的、必然的,唯理论者把确定性表述为"具有数学的可靠性",即知识或经验科学应该具有数学那样的确定性和可靠性;经验论者用观察的可靠性来代替数学的可靠性,而要求关于未来的语句必定具有关于过去的语句所具有的那一种可靠性。三是道德指导的寻求:追寻认识方面的确定性是由于它能提供找到道德方面的确定性的手段,认识论的探索只是手段,建立道德伦理才是目的,而目的高于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