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蒂莫西·威廉姆森支持命题性证据的观点,并对此进行了详细论证。一方面,通过证据在最佳解释推理、概率推理、排除假设中的核心功能,威廉姆森非常严密地论证了"所有证据都是命题的"。另一方面,通过对认知主体未把握的证据和知觉证据进行分析,威廉姆森进一步论证了"把握的命题才是证据"。虽然威廉姆森的论证受到了内塔、柯内与费德曼等人的反驳,但是这些反驳都是不成功的。  相似文献   

2.
当代知识论中的"认知分歧"问题源于以证据为核心的知识确证传统以及当前盛行的证据主义。它的核心是:两个或多个不同的认知者面对相同的证据却可能分别持有不同的信念。论文从认知分歧的可能性、认知作用以及如何应对认知分歧三个方面对当代西方认知分歧问题的研究状况进行考察。这一考察表明,认知分歧问题对传统知识确证观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提供了一个审视伦理、政治以及科学等领域中分歧现象的新视角,对认知分歧的进一步探讨需要澄清其与怀疑主义的关系,区分两种认知分歧模型,同时还有赖于对其要素的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3.
黄侃 《自然辩证法通讯》2013,35(1):38-43,127
延展心智论题认为,心智与外部世界相互“耦合”构成一个认知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人类的心智从大脑跨越到了外部世界.因此,外部世界成为心智的一部分.延展心智论题希望通过这个假设,把自己与“消极的外在主义”和“颅内主义”相区别开,它力图改造认知仅仅发生在大脑神经系统中的观点.颅内主义对延展心智论题的激进观点进行了反驳,认为以大脑神经系统为基础的正统认知主义明确了认知是什么以及认知是如何发生的.本文对延展心智论题的提出进行了简要的回顾,刻画了其主要论证策略和框架,解读了延展心智论题的论证策略,并分析了颅内主义反驳延展心智论题的理由.  相似文献   

4.
来自科学哲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研究表明,面对同侪分歧时坚持己见具有认知益处。这一认知益处在多大程度上对同侪分歧的调和论立场构成挑战,亦或为坚持论立场提供支持,取决于我们如何恰当地回应两个关键性的质疑。其一,分歧的认知益处论证因何是一个相关于合理信念的论证,而不是关于其他态度的论证;其二,如何诉诸一种广义认知合理性理解,来论证面对分歧时基于认知益处而坚守信念是一种认知上合理的回应。由此,一种基于认知益处的论证有望为同侪分歧的认识论难题提供一个富有启发性的回应。  相似文献   

5.
在《构建世界》中,查莫斯提出了一种基于PQTI假设和贝叶斯论证的先验可解读性理论。本研究对PQTI假设和贝叶斯论证都做出质疑与否定。PQTI假设预设了日常主体认知能力的理想化特点,而这一点实际上并不能够为日常主体满足,且该假设具有不完全和不一致的缺陷。因此,贝叶斯原则被误用且先验可解读性的观点是无效的。本文核心观点是意义并非先验可解读的。查莫斯的理论并不能够正确地维护语义三角关系。  相似文献   

6.
实用入侵论者主张知识概念在本质上包含实用因数,因而跟传统纯净主义的知识概念正相对立。支持实用入侵的证据主要有三个:一是由思想实验逼出的认知直觉;二是援引知识对行为进行批判或捍卫的语言习惯;三是将知识当作可靠理由的事实。由此而发展出支持实用入侵的逻辑论证,该论证的核心是"知识-辩护"联系论题。对此论证有三个著名反驳,即高风险反驳、大弃赌反驳和本末倒置反驳。虽然支持者和反驳者的讨论还在继续,但笔者认为实用入侵论者误解了证据的范围,因而从正确的直觉得出了错误的推理,纯净主义者的看法可能更符合事实。  相似文献   

7.
哈克在继承皮尔士、蒯因、普特南等人的思想基础之上,主张更加彻底的实用主义逻辑观,先后至少提出了五个主要论证:实用主义论证、演绎问题论证、发生学论证、认识论论证和历史学论证,分别给出了经验决定的不充分性、演绎的不可绝对证成性、形式化方法的固有局限性、认知主体理性的有限性和逻辑历史的曲折多样性等五个基本理由,从不同角度捍卫了逻辑的可修正性。  相似文献   

8.
信念非意志主义认为信念是不受意志控制的。信念非意志主义的经典论证是威廉姆斯的概念不可能性论证。卡库雷斯发展了该论证,他认为基于确证的信念状态转变无法由意志实现,但这一观点受到了挑战。通过将"认知鸿沟假设发展为认知鸿沟论证",即从t中包含的非融贯信念集到t+1中融贯信念集的转变不能由意志实现,我们发现这个过程中存在着一个不可跨越的认知鸿沟。认知鸿沟论证展现了信念修正的理性机制。  相似文献   

9.
秋石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秋石研究的历史,可以理解秋石研究的核心与影响,有助于从科学史研究的视角对秋石本身进行更深入的探讨。本文从文献数、文献被引频次、共同引证、文献类型、对秋石含性激素论点的接受和拒斥程度等方面对研究秋石和提及该论点的文献进行计量分析,刻画了秋石研究的时段特征、智识焦点、不同观点的影响力和影响领域,并初步分析了秋石研究热与智识焦点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Goedel被看作维也纳学派共同体成员,生前从未发表过批判断逻辑实证主义的文字,但新近出版的《Goedel全集》第三卷中公布的一些资料使我们了解到他与维也纳学派观点的重大分歧。本文对Goedel的三篇手稿,特别是《数学是语言的句法吗?》一文中的观点以及他本人的论证进行分析,指出Goedel虽未提供令他自己满意的对于数学基础中的语言约定论的批判,但却指出了这种理论的内在矛盾,并提供了有力的论证。  相似文献   

11.
会聚技术,即以纳米技术、生物医学技术、信息技术和认知技术等四大主要前沿技术融合所构成的全新技术领域(简称NBIC),把人类科技发展对象从人类周围的世界转向人类自身,将给人类社会带来史无前例的巨变.美国各界对此展开了争论.大体上,争论可以分成技术进步主义与技术保守主义两大派.前者强调技术发展的必然性和人类自由的重要性,坚持科学技术是解放人类的力量,主张发展会聚技术以超越人类的生物限制;后者则以F.福山、B.乔伊、L.卡斯等人的观点为代表,依据"自然"的神圣性,主张对应当严格限制超越物种限制的技术使用.本文撷取争论中的主要观点,从尊崇自然还是自由的价值取向、技术发展必然性两方面分析了双方的分歧,认为,我们应以人类福祉为目标,谨慎推进会聚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自然选择保证人类认知能力具有适应上的可靠性,但后者并不能保证认知能力在获得真理上是可靠的。由于我们不具有确切的证据肯定真信念比假信念更能增加有机体的总适应度这一前提,因此连接自然选择与认知能力真理可靠性的原始论证是不成功的。但对该前提的某些质疑大多是没有真正根据的,而在归纳意义上的“诱人论证”可能是成立的。  相似文献   

13.
具身心智的物理主义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具身的认知观认为,人类的心智和理性是具身的。从维果茨基活动理论传统的视角出发,通过对莱考夫和约翰逊的典型例子以及西伦和史密斯的动力认知案例的分析,对认知语言学中发展起来的两种具身认知主张进行了批判。论证了具身的认知观并没有能够推翻认知是一个在认识上独立存在的客观属性的过程这样一种物理主义观点,并进一步揭示了具身的认知观所面临的物理主义困境。  相似文献   

14.
从笛卡尔的心身二元论到功能主义,再到计算认知都断定认知独立于包括大脑在内的身体,造成“离身”的认知;而涉身认知则提出认知是身体的认知,大脑是身体的大脑,认知过程是包含大脑的身体的动态活动过程,离开了身体,认知与心灵根本就不存在;近期克拉克与查尔默斯更是指出认知是通过大脑、肌肤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动态耦合成的延展认知系统,认知过程不再局限于头颅与肌肤之中,延展到了外在的世界,从而超越了认知的界限.那么,认知的界限是大脑,还是包含大脑的身体,还是应该超越认知的界限?本文通过对以亚当斯、爱德华和鲁伯特等为代表的认知界限的捍卫者和以克拉克与查尔默斯、梅纳瑞、卡麦诺等为代表的超越者的观点和论证进行详细的分析,给出认知以及认知过程的适当认识,并提出超越认知界限的辩据.  相似文献   

15.
认识击败者是分歧认识论的一个核心论题。围绕是否击败目标命题的合理性辩护的问题,形成四种击败者构想:完全击败者、无击败者、基于总体证据的击败者及部分击败者。作为一种温和的中间观点,部分击败理论坚持公认的同行分歧至少会导致信念的部分减损,为认识击败者论题的成立提供了更为适当的理论支撑。击败者构想的差异表现为分歧双方对一阶证据还是高阶证据的依赖性。而高阶证据及高阶击败越来越成为认识击败者理论的研究重心。最具影响力的认识击败者是认识者在建构基于高阶证据的高阶击败中形成的。  相似文献   

16.
脑成像能否作为法律证据是近年来法律与神经科学交叉的一个重要论题,争论双方各自从不同的立场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文章从伦理学的道义论立场出发,在行为动机、道德规则、道德义务三个方面表明,脑成像作为法律证据只能得到部分辩护.文章从伦理学的后果主义立场出发,表明在脑成像技术不成熟的状况下脑成像作为法律证据得不到辩护.  相似文献   

17.
伴随古希腊学术典籍,尤其是亚里士多德哲学和科学著作在13世纪巴黎大学艺学院的普及和流行,理性批判精神和辩证法思想汇入到传统"七艺"教学框架中,为思辨式基础科学教育模式的构建奠定了理论基础。注重逻辑思辨的教学理念渗透到"讲授"和"辩论"两大教学环节当中,形成了以"究问"和"辩驳论证"为典型特征的教学方法,重在培养学生的理性怀疑精神,崇尚自由开放的学术风气,有效地促进了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协同发展。14世纪后半叶,在唯名论思潮的影响下,以布里丹为首的巴黎学派将词项逻辑应用于自然科学教育与研究,逻辑思辨与经验证据相结合的假说性论证成为艺学院自然哲学辩论命题的新导向。  相似文献   

18.
延展认知自1998年克拉克和查尔莫斯提出以来,引起了广泛的质疑和争论,其中延展认知的支持者认为,认知冲出了大脑的界限,认知过程延展到了大脑之外、身体和环境之中,但由于延展认知支持者论证方式的不同,产生了五种不同形式的论证,分别是同等性论证、互补性论证、过程耦合论证、系统耦合论证和进化论证。然而,延展认知的反对者却认为,认知并未冲出大脑的界限,真正的认知依然在大脑之中,并基于此对延展认知不同形式的论证给予了反驳和批判,使得延展认知面临着差异性论证、耦合-构成谬误、认知系统和认知过程的区分、认知膨胀问题和认知标准问题等挑战。尽管面对挑战,延展认知的支持者也作出了相应的回应,但是作者认为,延展认知支持者的辩护与延展认知面临的挑战相比要弱得多。因此,文章的目的就是对延展认知进行再审视,从而维护认知的大脑界限。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建构论研究的深入,社会认识论的认知主体开始从个人主义转向集体主义,而对集体的澄清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美国哲学家玛格丽特·吉尔伯特从认知主体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多元主体(plural subject)共同承诺(joint commitment)等概念,细致的剖析了集体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20.
达米特提出的“指称不是意义的一个成分”的命题,在意义理论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对该命题的论证,从一个新的视角论证了弗雷格关于含义和指称的区别,论证了含义概念和含义理论的必要性,是对等同论证和认知论证的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