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对确定性的普遍寻求,是西欧文艺复兴以降知识界的思想气候,形而上学在近代的曲折遭际,即在此背景下展开。从笛卡尔、斯宾诺莎中经莱布尼兹再至康德,形而上学的自救之路在根本策略上经历过一个巨大的转换,即从模仿数学、尤其是几何学转变为模仿自然科学、尤其是物理学,最终康德找到了根自形而上学本性的根本方法"先验逻辑"。理性的内涵,也由17世纪倾心于"几何式"的"分析理性"和"演绎理性",一变而为18世纪那种既不同于前者、又有别于黑格尔的"思辨理性"和20世纪的"工具理性"的、以牛顿力学为典范的"分析还原而后理性重建"的理性精神。对知识之确定性根源的哲学探究也由17世纪的"根基"和"方法"路向转为18世纪的对"形式"和"功能"的考量。  相似文献   

2.
培根的哲学观体现在其博物志的著作中。考证培根自1605年《学术进展》至1623年《增进科学论》的文本,研究培根对博物志的划分,论证博物志与自然哲学的联系。培根倡导的"实操"与"思辨"并非当今所认为的"经验主义"与"思辨哲学"。  相似文献   

3.
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科学技术曾一度领先于世界,但科学精神并未在中华大地萌芽、生根。传统文化注重"实用理性"致使求真精神被遮蔽;儒家伦理中心主义禁锢理性、怀疑精神;传统文化致思方式重思辨体悟轻实证精神。只有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更好地培育和弘扬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4.
以先验理性向情境理性的转变为背景,本文阐明了现代逻辑论证理论的普遍主义和先验主义预设及其存在的问题,认为非形式逻辑的若干尝试代表着逻辑学如何从先验性与后验性、普遍性与情境性的统一中去研究建构论证理论的努力.  相似文献   

5.
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实施"一二三"的专题教学模式,"一"即一个理念,树立一个开放互动的以问题为中心的探究式教学理念;"二"是两个主体,确立教师与学生两个主体;"三"是三个环节,实施三个教学环节,即各占三分之一教学内容的专题讲授、专题辩论、专题视频等教学环节。该教学模式对理工科研究生而言,有助于拓展学术视野,转换思想观念,启迪理论思维,培养创新能力,较好地实现自然辩证法课程的政治理论教育和科学创新素质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6.
学术乃民族之魂,以理性方式针砭流弊,是医治民族之疾、走向民族复兴的重要途径.开展"中国学术和教育:存在问题与救治之方"等讨论的意义在于:一、唤起学术界之良知,肩负起重铸民族精神的历史责任;二、探寻学术与现实生活的结合点,开辟学术塑造社会生活的新路径,有助于增强学术生命力,促进社会机体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对"自然哲学"事业的共同认知,构成了19世纪之前西方学术群体从事与自然有关的研究和讨论的基础。在英国从中世纪向现代过渡的进程中,自然哲学的研究方法同样经历了一场近代转型。17世纪英国学术共同体在对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古代权威的质疑中,逐步确立新的实验哲学的坚实基础,自然哲学家不再局限于不考虑现实状况的纯粹思辨,开始通过实验方法对现实世界中真实存在的现象及背后的规律展开观察和解释。伦敦皇家学会的诞生,正是这种转型过程影响力的有力证明,也是其在数十年发展之后水到渠成的成果。  相似文献   

8.
哈克在继承皮尔士、蒯因、普特南等人的思想基础之上,主张更加彻底的实用主义逻辑观,先后至少提出了五个主要论证:实用主义论证、演绎问题论证、发生学论证、认识论论证和历史学论证,分别给出了经验决定的不充分性、演绎的不可绝对证成性、形式化方法的固有局限性、认知主体理性的有限性和逻辑历史的曲折多样性等五个基本理由,从不同角度捍卫了逻辑的可修正性。  相似文献   

9.
作为实在论辩护的核心策略之一,无奇迹论证试图从科学的经验性成功推论其"近似真理性",并以"无奇迹"作为置信度指标。豪森分析了无奇迹论证的基本逻辑,批评了其在"近似真理"概念上的问题与逻辑困境,并通过揭示论证过程中的基础概率谬误否定了其逻辑有效性。随后,通过引入主观概率解释以及"休谟不等式",豪森提出了一个逻辑上有效的无奇迹论证形式。在贝叶斯主义的框架下,该论证保证了一定的客观性,且与实在论辩护的"局域化"策略殊途同归,从而为实在论提供了较为合理的辩护。  相似文献   

10.
为适应21世纪科技与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对自然辩证法课教学与提高成人本科生的综合素质问题进行尝试和研究,探索了以人文精神为本课教学的中心线,将课堂理论教学,专题讨论和辩论融为一体,实行了立体集成,多维启发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1.
我国“科学技术哲学”是从传统的“自然辩证法”的基础上演变过来的,是对整体的科学与技术及其各门分支学科所涉及到的哲学问题进行反思与批判的哲学学科。“科学技术哲学”教材的主要任务应该是为非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的人士了解与掌握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的核心内容与学术要旨,提供浓缩精华的可用读本。  相似文献   

12.
古希腊的学术是摆脱实际需要,探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智慧学问.在近代自然科学发展及其实际效用的影响下,一些因其可以应用自然科学方法,探求社会普遍规律并以此理性地筹划社会的社会科学得到相应发展;相反,那些不能应用自然科学方法来探求普遍规律,因而无实际效用的人文学科相应失落.从一定意义上讲,现代性与人文社会科学的进展关系是一个合二为一的过程,前者甚至是后者的一个技术理性筹划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学既是关于世界之本体的学说,也是关于知识的思想理论体系;从而形成了通向关于世界(或宇宙)知识的理性路线,并且导向了他的逻辑理性方式。在自然哲学方面,他将对自然世界的解释和使解释作为永恒的和必要的知识这两个目标统一了起来。因此,在他的科学研究中,存在着基于观察的逻辑归纳方法和基于(主要是常识性的)共识的逻辑演绎方法两条方法论路线。亚里士多德对经验证据的接受,标志了认知境界的重大转换,从而对科学理性主义的生长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4.
当代西方科学哲学的走向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西方科学哲学的发展呈现出了与以往不同的特征,即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趋于缓和;对自然科学问题的研究取代了方法论研究;后现代主义思想对科学哲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
特殊性与普遍性,是哲学讨论中的基本范畴。然而不论是亚里士多德逻辑,还是西方中世纪形成的传统逻辑,都未能对"普遍性"做出清晰的逻辑刻画。现代逻辑奠基人弗雷格的研究表明,在自然语言中关于普遍性的表达是没有个体词的,而要揭示普遍性的深层逻辑结构,必须诉诸对个体词的分析,普遍性需要借助个体词来表达。只有认清个体词的逻辑性质,才能认清普遍性的性质,也才能更深刻地表达普遍性。  相似文献   

16.
八十年代西方科学哲学的传播是20世纪中国学术发展史上引人注目的一幕,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科学哲学在中国传播的历史及其所起的作用的所致。研究是传播的一种方式,八十年代的科学哲学研究基于时代环境和学术演进呈现出三个特征,即学术引进中的两种范式之争,历时与共时交织的立体研究景观,从人物到问题的展开路径。深入探究八十年代中国科学哲学的研究的展开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与马克思主义人文主义解读相比,马克思传统的科学性解读在国内的处境及研究与它的应有的地位极不相称。那么作为一种科学哲学的马克思主义在国外的研究处境如何呢?笔者所在的研究团队在国外访学期间,通过对大量文献的收集与整理,发现对马克思主义科学哲学的研究在国外已经形成了如下共识:将实践范畴作为严整的(社会)科学探索;马克思传统中的科学研究与哲学升华的相互依赖;辩证唯物主义本体论及辩证法对于唯物史观的逻辑优先性;严整的(社会)科学探索作为哲学理解的基础性地位等。在此基础上,国外形成了几种代表性的研究领域:对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中的科学哲学思想的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哲学在前苏联的传播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国际和共产国际之间的理论与实践;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科学哲学中的延续;西方马克思主义科学哲学的初步探索等。  相似文献   

18.
技术与工程,技术哲学与工程哲学是两个既相关联又有差异的研究领域.本文就这一问题展开了对话,并试图对二者关系做一梳理和探讨.文中当代德国著名技术哲学家波塞尔教授认为,就技术哲学是与工程哲学的关系而言,尚无必要把二者划分为两个相互对立的研究领域.文中强调了技术(工程)不同于科学的特质在于其中所包含的意向或价值因素.工程中使用的是人工制品,工程哲学是否属于技术哲学,取决于有关的定义.从理论的意义上看,工程哲学已经预设了技术哲学.  相似文献   

19.
韩彩英 《自然辩证法通讯》2012,(2):87-93,127,128
作为一种非亚里士多德式的自然哲学,文艺复兴时期盛行的自然魔法是一种不同于传统魔法、主要为了实用目的的技术的魔法形态。由于自然魔法师广泛的观察一实验技术实践和他们关于物质实在的学者式与工匠式的思维方式的统一,16和17世纪欧洲人对自然世界的理解趋向更加“自然化”和“技术化”。文艺复兴时期的自然魔法实践促进了实验主义的兴起,为近代科学的诞生奠定了必要的实验工具和实验程序基础,促成了西方自然科学研究领域的经验主义旨趣向实验主义的嬗变,促进了西方世界自然概念的革新,凝练了对于科学研究的献身精神。对于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和制度化,文艺复兴时期的自然魔法实践做出了奠基性贡献。  相似文献   

20.
随着对黑格尔自然哲学的不断研究,其物种概念受到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不同类型的生命统一体在其类属过程中形成了物种概念,也奠定了对物种缺陷进行规范性探讨的框架。通过把物种缺陷划分为作为需求的缺陷和作为伤害的缺陷,黑格尔区分了不同的环境影响在物种生存过程中不同作用。在此基础上,借助于自然规范和精神规范的对比,可以更好地凸显黑格尔哲学中自然和精神之间的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