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模型在科学研究中有着广泛而重要的应用,科学家往往通过直接研究模型而间接地研究世界。那么,科学模型与现实世界之间应当具有什么关系?传统的观点可统称为模型的"拟真观",这类观点认为科学模型与现实对象之间应当具有同构或相似关系,科学模型至少是对真实世界的近似化或理想化的反映;而一种新兴的观点则主张模型既不必同构或相似于待研究的对象,也不必在真实世界中有其对应物,科学模型本质上是虚构的,此即"虚构观"。"虚构观"将科学模型类比于文学作品,强调科学模型之违背现实或依赖于想象,以期对模型的建构和使用过程提供新的洞察,但在对"虚构"概念的理解上却存在偏颇。  相似文献   

2.
科学理论如何能够被我们判定其真或伪,成真的概率有多大,是科学哲学认识论的基本问题之一。当代英国哲学家理查德·斯温伯恩对科学理论的成真概率进行了逻辑演绎。他提出,科学理论的成真概率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经验成真概率;其二是先验成真概率。前者依靠科学理论的"解释力";后者则依靠科学理论预设条件的"简单性"。两者一并构成了我们判定科学理论成真概率的原理。斯温伯恩关于科学理论成真概率的原理不仅适用于非生命事件的解释领域,而且也适用于有生命的人格性事件的解释领域。  相似文献   

3.
哈金和劳斯在理论与实验关系问题上都有各自独到的见解,由于二者在"科学实践"以及"科学实在"概念上理解的不同,造成两人对理论是否是一项科学实践活动,理论与实验是否彼此独立而存在上出现分歧。在通过对比二人的主要观点后,得出如果要真正了解实验与理论之间的关系,应该把实验与理论置于科学实践的概念下去理解。应该从传统科学的静态的科学实验观转变成动态的科学实验观,从一维科学实验观转变成多维的科学实验观。  相似文献   

4.
科学哲学的研究可以分为两部分:科学哲学的元理论研究和具体科学的哲学研究。一般地讲,前者是指科学说明、科学推理、科学评价、科学发展模式、观察与理论等研究,还可以包括著名科学哲学家的思想和理论研究;后者是指数学、物理学、生物学、心理学等具体学科理论本身的哲学研究。科学哲学的元理论是  相似文献   

5.
钱三强同志: 我写此信还有一个目的,因您主管科学名词的审定,有两个词,不知是否已正式定了。一个是mesoscopic,一个是nanotechnology;前者有译为“介观”的,后者未见有译名。我以为“介观”是直译,介乎宏观与微观之间吧;但从字面看,未明确“介”于那两“观”之间。  相似文献   

6.
钱三强同志: 我写此信还有一个目的,因您主管科学名词的审定,有两个词,不知是否已正式定了。一个是mesoscopic,一个是nanotechnology;前者有译为“介观”的,后者未见有译名。我以为“介观”是直译,介乎宏观与微观之间吧;但从字面看,未明确“介”于那两“观”之间。  相似文献   

7.
开放科学及建构的制度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与技术是两种不同的制度模式,前者属于科学共和国"Republic of Science",后者属于技术王国"Realm of Technology",两者具有天生的互补性。开放科学作为一种非市场化的激励制度,提出一套基于优先权的报酬体制,强调在知识产权保护前提下追求创新知识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对于催生高质量的研究和创新(Research&Innovation)至关重要。本文在阐述开放科学起源、发展与理论内涵的基础上,重点从公共资助、累积创新、知识产权保护和知识分工四个方面,深入探究了开放科学建构的制度逻辑。  相似文献   

8.
科学偏见是科学争论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关于科学偏见的产生,历史上曾有逻辑实证主义与反逻辑实证主义两种对立的观点。近年,在西方又流行方法论的客观主义观点,这一观点坚持在科学活动中应采用先在的、绝对不变的、至上的方法论标准,否则,就会出现科学偏见。这一观点背离了现实的科学活动。在萨弗尔曾批判这一观点,并提出其归因模型。本文分析了方法论的客观主义观点的局限,介绍并评价了归因模型。  相似文献   

9.
目前学界在科学知识经济学概念上达成共识,但在其规范性和与新科学经济学的关系上还有分歧。汉兹对规范性的坚持缩小了科学知识经济学的研究范畴,其文本分析对象的不一致造成新科学经济学的概念模糊。新科学经济学和科学知识经济学都关注优先权规则,前者利用囚徒困境、资源配置研究科学家行为,后者利用期望效用模型分析理论选择问题。它们在科学动机、研究方法、解释方式上存在共同之处。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上半叶和下半叶,英国发生了两波科学左派运动。第一波以贝尔纳、克劳瑟、李约瑟等红色科学家为代表,第二波以STS学者罗伯特·扬、沃斯基、拉维茨等几位激进科学运动发动者为代表。关于第一波科学左派运动,学术界已经有不少研究,但关于第二波科学左派运动还缺乏深入讨论。第二代科学左派活跃于20世纪60年代末至80年代末,他们对资本主义科学提出了更加激进、更加深入、更加深刻的理论批判。新科学左派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出发,否定科学价值中立的观点。他们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科学具有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属性,科学作为劳动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一部分,通过阶级斗争和实践,有可能实现社会主义科学。他们的许多观点不仅对STS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对补充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也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