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科技创新趋势与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建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当代科学技术发展与创新正在发生着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其突出的特征是:科技融合与超学科知识生产方式的兴起;当代科技革命与以知识为基础的大创新观的形成;科技全球化与国际科技发展新格局的呈现;信息技术发展推动科研方式与创新模式的变革。为适应科技发展与创新竞争的时代趋势,我国应当不失时机地推进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开放高效、体系完备并能够为21世纪我国科技创新与综合国力增强提供服务的基础性知识平台。  相似文献   

2.
在知识经济时代,增强国家创新能力,提高国家竞争力是国之大计。针对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需要,本文分析了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基本概念和内涵,系统探讨了科技创新能力与科技基础设施的外在和内在关系,以期为国家科技基础设施有效发挥其创新支撑作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1.从科技异化到科技人化的必要性.当今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科技异化现象愈演愈烈.所谓科技异化,是指人们利用科学技术改变过、塑造过和实践过的对象物,或者人们利用科学技术创造出来的对象物,不但不是对实践主体和科技主体的本质力量及其过程的积极肯定,而是反过来成了压抑、束缚、报复和否定主体的本质力量,不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一种异己性力量,它不但不是"为我"的,而是"反我"的."人类已经被一种虚幻地、自满自足地考虑实践构造的科学遗弃了;这种科学所从属并为之服务的实践,就好像某种在科学界限之外的东西一样;这种科学满足于思想与行动的分离."([1],p.229)科学技术本来是"人为"的和"为人"的,但在现代社会中则成了压抑人的异己性力量.对此,西方许多著名的哲学家、科学家、未来学家等都曾作过深刻的反省与追问,但他们大都把科技异化归源于科技自身,把科学技术看成是"原罪"、是"罪恶之源",而没有从人本身及人与科技关系对科技的制约来反思科技活动的内在根据.  相似文献   

4.
自牛顿革命伊始特别是当代新科技革命以来,急剧扩展的现代科技系统给人类带来了飞速增长的物质福利,但同样飞速增长的科技负效应也随之而来并日趋膨胀,已构成了对文明社会持续发展的巨大威胁。在知识经济时代与大科学时代里,科技发展以及科技、经济和社会一体化的趋势仍会一如既往地迅猛,与科  相似文献   

5.
审定和统一科技名词,实现科技名词的规范化,对于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是一项配套的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和长期性任务,是实现科技现代化的一项支撑性的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6.
科技要闻     
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发布科技部会同国家发改委研究制订的《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日前正式发布。该规划的核心要务是全面部署和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确定的各项重点任务。该规划提出了“一条主线、五项突破、六个统筹”的总体思路,即以自主创新为主线;力争在约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技术瓶颈、制约我国科技持续创新能力的薄弱环节、限制自主创新的体制和机制性障碍、阻碍自主创新的政策束缚、不利于自主创新的社会文化环境制约等五方面实现突破;同时坚持统筹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统筹科…  相似文献   

7.
苏联科技政策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十月革命以来的70余年间,苏联的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它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与科技大国之一。如果说,在公有制基础上的计划体系是苏联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最为显著的一个特点,那末,考察苏联70多年的经济发展,就不能不充分注意到它所制订和实施的科技政策。在这里,我们对苏联各个时期(也包括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至1922年苏联成立这一阶段)的科技政策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8.
本文提出了科技体制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的内部结构以及外部环境因素分析框架;并依据这一分析框架,对改革开放以来科技体制改革的五个"里程碑"及其阶段进行了评判性考察。文章重点讨论了宏观层面的管理协调问题,中观层面的国家科技计划体系和经费分配问题,微观层面的科技评价和激励机制问题,并提出了科技体制改革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法治化是科技伦理治理的重要途径与关键保障。目前科技伦理治理的法治化面临三重现实困境,首先反映在科技发展与科技伦理之间本身存在某些紧张关系,由此反射到法治层面,则对法治带来了众多外部冲击。而后,如何调适这些紧张关系也对法治提出了更高要求。现实困境的叠加使得科技伦理治理的法治供给显得薄弱与滞后。为此,在规范建构上,一是针对科技发展与科技伦理内在紧张关系明确规范前提,即正确认识两者的相互关系。二是通过全面的规范路径逐一回应两者相互关系带来的对法治的外部冲击。三是通过一种更高层次的视角建立以互动为核心的规范保障,在体系层面满足两者相互关系对法治提出的更高要求,由此形成“法治供给有力—伦理治理有效—科技发展有序”的良性传导机制。  相似文献   

10.
摘要 我国科技名词使用中存在不规范的现象,文中以汽车类科技期刊为例,分析了科技名词使用不规范的原因,指出了促进科技名词规范化的措施。
为体现科学技术的科学性、缜密性,用来表达科学技术的科技名词应该科学、严谨、准确、规范、统一,同一科技概念不应有多种不同用词。科技期刊是科技信息的载体,担负着保存、传播科技成果的任务,如果其中科技名词不规范,将给科技信息交流、传播带来不便。特别是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与国际间的学术交流越来越频繁,科研和产品开发合作也越来越多,科技名词的规范变得越来越重要,使用规范的科技名词将促进这种交流与合作,相反,不规范、不统一的科技名词将会使人无所适从,甚至造成误解,防碍正常交流与合作。而我国目前出版的书刊、文献、产品说明书等资料中经常出现同一概念用词不统一的现象。下面以汽车类科技期刊为例,就科技名词规范化作粗浅探讨。一、科技名词使用现状笔者翻阅了35种公开发行的汽车类科技期刊,发现其中有的汽车科技名词不一致,使用了2~3种称谓。如:“挡(档)位”,《汽车技术》等11种期刊使用“挡位”,《汽车电器》等18种期刊使用“档位”,《世界汽车》则2个名词并用;“起(启)动发动机”中的“起(启)动”,《汽车电器》等12种期刊使用“起动”,《城市车辆》等16种期刊使用“启动”,还有《车用发动机》等4种期刊两者并用;“积碳(炭)”,《汽车技术》等8种期刊使用“积碳”,《汽车电器》等7种期刊使用“积炭”,《车用发动机》等3种期刊两者并用;“气(汽)缸”,《汽车技术》等23种期刊使用“气缸”,《驾驶园》等3种期刊使用“汽缸”,《大众汽车》等4种期刊两者并用……可见,汽车类科技期刊在科技名词的使用上存在不规范、不统一的现象。二、科技名词使用不规范的原因1.参考书本身用词不一科技期刊编辑常以工具书、教科书及同类期刊作参考,加上自己的理解来选用科技名词。这些参考书中使用的部分科技名词本身并不统一,不同科技期刊选用的参考书不同,编辑的理解不同,选用的科技名词也就不同。以“挡(档)位”为例,“挡位”源自《现代汉语词典》,该词典对“挡(dǎng)”的第4种解释为“排挡的简称”,“排挡”即“汽车、拖拉机等用来改变牵引力的装置,用于倒车或改变行车速度”;而“档”下无类似的解释。另外,从发音上看,“档”只有“dàng”这个发音,无“dǎng”的发音,“汽车挡(档)位”中“挡(档)”的正确发音是“dǎng”,因此很多期刊选用“挡位”来表达汽车的这个概念。而汽车类教科书中均使用“档位”。由于教科书是专门用于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且都为该学科的专家、学者所编写,其内容科学、严谨,具有权威性,因此许多科技期刊以它作参考,选用“档位”。据笔者所知,有一种期刊曾使用“挡位”,后来考虑到教科书上均用“档位”,于是也改用“档位”。2.工具书对科技名词的收录不全面工具书特别是汉语词典是期刊编辑的基本工具,遇到生字和模棱两可的字、词,总会借助于词典。编辑们常用的词典是综合性的,这类词典对有些学科的专业知识概括不全面,有的科技名词没有被收录进来。例如“起(启)动发动机”中的“起(启)动”,《现代汉语词典》“起”款下没有“起动”一词,但根据它对“起”的第二种解释“离开原来的位置”,从汽车工作原理来看,起(启)动发动机将带动汽车,造成汽车位置上的变化,因此,汽车类教科书和一部分汽车类期刊均使用“起动”来表示发动机的这一工作状态。但也有人认为,该词典在“起”款下列举了很多词组,却惟独没有“起动”这个词,相反,在“启”款下列有“启动”,意指“(机器、仪表、电气设备等)开始工作”,该解释概括了发动机的这一工作状态,因此应使用“启动”。3.沿用习惯用词大多数人在选择科技名词时,总会考虑大家的使用习惯,有时即便有不同看法,也会因大家都这么用,所以自己也这么用,认为这样既能不“出轨”,又能保持同一名词的统一。例如“气(汽)缸”,《现代汉语词典》中没有“气缸”一词,却有“汽缸”一词,并且根据其解释,就是指汽车上的那个装置。然而实际使用中,只有少数几种期刊使用“汽缸”,所有汽车类教科书和绝大部分汽车类期刊均使用“气缸”。4.编辑的理解不同不同编辑对事物的理解不同,反映到用词的取舍上也会有所不同。例如“积碳(炭)”,《现代汉语词典》中既无“积碳”也无“积炭”,按照它对“碳”和“炭”的解释,一部分人从该物质的形成及构成方面考虑,认为其基本元素是碳,因此应使用“积碳”来表示;另一部分人则从其外形考虑,认为它看起来黑黑的,很像煤,故应使用“积炭”。5.编校失误除上述4种情况之外,有的期刊大部分地方都使用同一个科技名词,只是在个别地方使用了不同的名词,这可能是由于编辑编校失误造成的。三、促进科技名词规范化的措施1.公布统一、规范的科技名词对由国家科技术语权威机构审定、公布的科技名词应赋予与国家标准相应的约束力,敦促全国各科研、教学、生产、经营及新闻出版等单位使用。由于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经常会出现一些新的科技名词,科技名词机构应紧跟科技发展步伐,不断更新、审定、公布新的科技名词。2.各单位使用已公布的规范的科技名词各教学、科研、生产、编辑出版单位在书刊、文献、资料中,应使用由国家权威机构公布的科技名词,特别是编写工具书和教科书时,更应把使用已公布的规范名词作为对读者负责的头等大事来抓。在书刊审读和评奖中,应将此作为评价其质量的重要条件,以引起大家的重视,促进规范名词的推广、使用。3.加强交流各单位特别是编辑出版单位应加强联系与交流,对于那些还未经权威机构审定、规范的科技名词及新名词,使用中应相互沟通、协调,尽量选用统一的名词。四、结束语本文旨在通过指出汽车类科技期刊中存在的科技名词不统一、不规范的现象,引起有关部门对科技名词规范化的重视并加强这方面的工作,从而形成严谨、准确、规范、统一的科技名词系统,促进科学技术的交流、传播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发达国家科技投入的实践为基础,通过对国外科技投入模式的分析,探索适用我国的科技投入模式,为决策者提供政策借鉴.  相似文献   

12.
13.
中国历次科技规划研究综述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新中国成立后已有过7个科技发展规划,这些规划对中国科技的发展产生过重要的作用,已有对这些规划的研究主要集中于<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和<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文章从科技政策史的取向对相关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规划的个案研究、规划的演变研究和其他专题研究三方面尚待深入研究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4.
科技观的变革是科技工作的根本变革,国家主流科技观应当与时俱进。21世纪以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更加突出;科技成为国家安全的根本保障;科技已是最具时代性的先进文化。总之,当代科技已经成为核心综合国力,仅仅把科技看成生产力已经远远不够了,应当着力构建"核心综合国力科技观"。"核心综合国力科技观"是对"科技是生产力"观点的继承和发展;这一变化,绝不仅仅是科技社会功能范围的扩大,而是关于科学技术的性质、功能、以及科技与社会互动关系认识的质的飞跃。构建新时代科技观的着力点主要是:继续深化对"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牢固树立科技是国家安全根本保障的信念;充分认识科技文化的引领作用等。  相似文献   

15.
公众参与科技决策有利于提升科技决策的正当性,强化科技政策的公共性,防范科技发展的风险性。当前我国公众参与科技决策仍然存在制度保障缺乏、组织化程度低、参与能力薄弱和参与途径较少等问题。推进公众参与科技决策要多维并举,一是转变决策模式,构建多元主体协同的科技决策模式;二是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公众参与科技决策的法律法规;三是依托社会组织,促进公众参与科技决策的组织化;四是开展教育培训,提高公众参与科技决策的能力;五是借鉴国外经验,拓展公众参与科技决策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科技创新是交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十一五”期间,河北省切实推进落实“科技兴交”战略,积级推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和成果应用水平,为公路水路交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并取得了显著成果。本文结合本省的科技项目、成果管理业务和实践探讨的基础上,对本项目需求分析进行了探索,建立了河北交通科技资源共享管理平台。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特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历史和逻辑的角度简要分析了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发展,并以西方“他者”作为文化参照背景研究了了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理论特质,分析了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缺陷,揭示了研究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对发展中国现代科技文明的启迪。  相似文献   

18.
汉语中多音字是指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读音的字,不同的读音其含义也不尽相同。文章简述了科技名词中的多音字的研究概况,举例分析了科技名词多音字的几个成因和特点,阐明了读音规范是科技名词规范化的重要内容。明确科技名词中多音字的读音,有助于厘清含有多音字的科技名词的概念,高效准确地交流,促进规范名词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讨论了原创、创新、科技创新力的有关概念;从原创角度分析了我国科技尤其是农业科技发展的过去与现在;探讨了我国农业科技为什么缺乏原创的原因,提出了几点增强我国科技原创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随着近代科技的兴起和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科技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极其重要的社会力量。现代科技不仅是一种生产力,而且在社会意识形态中,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现代科技对人类生活的各个维度与层面,都产生着日益深远的影响。作为一把双刃剑,现代科技在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的同时,也为人类社会带来了危害。对现代科技的迷信、盲从与膜拜,使现代科技深陷迷误。如何才能走出科技的迷误,是亟待深思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