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太阳活动是发生在太阳外层大气中的爆发式磁能释放过程,产生剧烈增长的电磁辐射、高能粒子流和磁化等离子体抛射,对人类生存的近地空间环境有重要的影响.太阳活动峰期研究是涉及天文学、空间和地球科学的多学科交叉研究.本文介绍和评述了我国第23太阳活动周的峰期研究,并着重介绍了中国科学院"九五"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太阳活动及近地空间环境的观测和研究的进展.  相似文献   

2.
自2008年起,美国的驻华使馆就在其院内安设仪器,开始测量北京使馆区的空气质量。测量数据每小时一次公布在使馆的推特(Twitter)上。在2011年11月间,美国使馆公布的数据多次“爆表”(超出仪器量程),暗示北京已成为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  相似文献   

3.
物种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在快速灭绝。“绿色革命”带来了农业的“胜利”却严重破坏了粮食品种的多样化。人类在过去一个世纪里已经失去了半数以上粮种。只有采取措施来拯救物种才是人类未来的希望。世界各地目前分布着1400多个物种库,它们与挪威“斯瓦尔巴特全球物种库”形成一个巨大的网络。  相似文献   

4.
数字技术和智能算法深入发展,人类生产生活日益被数据决定,数据主义日益兴起并且影响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式。数据主义强调以数据为本,在人类价值领域、认识领域以及经济和政治领域都有巨大影响,主张对万事万物进行量化分析,这种思路难以揭示事物间的真正关系、数据决策不能确保决策的道德性和准确性、对数据的神化导致人类主体客体化,其实质是背离人文主义立场。因此,从人文主义角度对数据主义进行反思与批判是重新审视人类在智能时代的主体性地位、反思人类的自由和维护人类尊严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古代的人寿命都比较短,少数长寿的人被认为是得到了上帝的青睐.要知道,在19世纪之前,普通人的平均寿命只有40岁左右. 从19世纪开始,人类寿命较短的情况在逐渐改变.自从1840年以来,人类的平均寿命每过一年延长约3个月.1840年全球平均寿命最高的是瑞典人,瑞典女性的平均寿命为45岁,如今已经上升到83岁.  相似文献   

6.
数据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人类以数字记录客观事物,通过数学结构探究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所蕴含的因果关系。数据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都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尤其是信息储存技术、信息传播技术以及信息采集技术的进步,产生庞大的数据流,量变引起质变,形成"大数据"。大数据是人类对客观世界整体关系的认知。大数据将改写人类的认知模式、行为方式、社会结构和资源配置的模式,成为一种社会关系的构建力量。人类社会因为大数据而进入新的高速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7.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6,(1):109-114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数据方法越来越得到普遍的应用。从哲学层面分析大数据方法的本质,可以揭示这一方法相对于传统方法的异同,大数据方法用海量数据代替少量样本、用混杂数据代替精确数据、用相关关系代替因果关系,由此引发的宏观性和直接性是传统的认识方法所难以完全替代的。因此,可以将大数据方法看作是科学方法论的一个划时代的变革,是继演绎法和归纳法之后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第三种工具。  相似文献   

8.
曹燕 《科学大观园》2011,(20):75-75
自古以来,人类从未停止探寻长生不老和如何有效防止衰老的努力。基金会首席科学家奥布里·德格雷不久前的“消除老化工程策略”宣称,25年内人类将有50%的几率通过医学控制解决人类老化问题,第一个能够活到1000岁的人将在未来20年内出生。  相似文献   

9.
生命是什么?探寻生命的含义是人类古往今来永恒的话题,无论是哲学家还是艺术家,都从各自的角度不断地思考,寻求答案.挪威雕塑家古斯塔夫·维格朗的人生思考便形象化地凝固在了一座座雕像之中.  相似文献   

10.
科学数据资源与共享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一、科学数据资源 1.几个基本概念 (1)数据:数据是人类为了生存,而与自然界进行斗争的产物,是人们为了认识和改造世界,而用于记录世界的一种符号。它借助于“数字”或其它符号去勾画和记录现实世界客体的本质、特征以及运动  相似文献   

11.
会聚技术,即以纳米技术、生物医学技术、信息技术和认知技术等四大主要前沿技术融合所构成的全新技术领域(简称NBIC),把人类科技发展对象从人类周围的世界转向人类自身,将给人类社会带来史无前例的巨变.美国各界对此展开了争论.大体上,争论可以分成技术进步主义与技术保守主义两大派.前者强调技术发展的必然性和人类自由的重要性,坚持科学技术是解放人类的力量,主张发展会聚技术以超越人类的生物限制;后者则以F.福山、B.乔伊、L.卡斯等人的观点为代表,依据"自然"的神圣性,主张对应当严格限制超越物种限制的技术使用.本文撷取争论中的主要观点,从尊崇自然还是自由的价值取向、技术发展必然性两方面分析了双方的分歧,认为,我们应以人类福祉为目标,谨慎推进会聚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对两种意义上的人类中心主义的批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环境伦理学的研究中一个重大的、令人困惑的问题就是关于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争论.到目前为止,人类中心主义可以被区分为五种形式:宇宙论的、目的论的、认识论的、生物学的和价值论的人类中心主义.宇宙论的和目的论的人类中心主义是已解决问题,而价值论的人类中心主义也被人们认为是可以讨论的,但是,认识论的人类中心主义和生物学的人类中心主义却被看成是不可反驳的.本文认为这两种意义上的人类中心主义,不仅是可以讨论的,而且也同样是可以被反驳的.  相似文献   

13.
正2013年2月7日,下一任中情局局长候选人约翰·布伦南出现在美国国会参议院的听证会上,议员们关注的焦点集中于一个问题:派遣无人机追杀恐怖嫌犯的决定是怎样做出的?如何对无人机下达攻击命令及其具体决策机制,在公众眼中仍是个谜团。但至少有一点很明确,即此类决定出自活生生的人。但是,如果有朝一日人类退出这个决策过程,生死攸关的决定是由塞满了海量数据且效率更高的  相似文献   

14.
自从人类诞生以来,人类的生存发展过程就是不断向大自然索取各种物质资料的过程,一部人类文明史也是人类与自然不断博弈的历史.人类的行动策略从适应自然到试图征服自然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人的意识也经历了从畏惧自然到以自我为中心的发展变化.高度发展的工业文明既创造了大量物质财富,也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大自然对人类行动策略做出强烈的反应.目前,人类试图与自然进行合作博弈,但要把行动策略变为现实,仍面临难题,主要是如何摆脱在资源利用方面人类之间囚徒困境式的博弈局面,这既涉及当代人的合作问题,也涉及人类代际之间的合作问题.  相似文献   

15.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把人类带入了由抽象数据建造而成的"第三洞穴",由此催生出的社会科学研究深深陷入了数据主义的内在矛盾当中,一方面再大的数据都不可能是真实社会生活的真实再现,另一方面大数据隐含的对整全信息的追求是一种不可能兑现的乌托邦。这样的社会科学非但不能像它所宣称的那样无所不能,而且它还会导致一个完整而真实的人从社会科学的视野中消失,只剩下人造影像的影像成为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16.
张恒 《科学大观园》2012,(20):32-33
科学家们经过长期研究和试验,发现了几个人类能够承受的极限数据,比如人类在连续11天被剥夺睡眠后会进入无意识状态,在14个g的横向加速度下会器官分离等等。这些研究数据让人类更加清晰地了解到自身的极限。  相似文献   

17.
在数字时代,记忆的构成呈现出与传统记忆不一样的特质。曾经的痕迹可以数字储存介质中的轨道的形式来展示与储存,且这种基于数据的数字化方式可通过追踪而将记忆激活为某种当下。在这种数字化积淀的记忆中,数据在对人类存在的场所进行着某种构建的同时,也变成了人类在世的表征以及某种自我确认的一种方式,并引发了关于记忆的真实性、记忆之遗忘维度等经典记忆哲学问题的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2001年8月,挪威王国政府宣布,在阿贝尔诞生200周年之际,设立面向国际的“阿贝尔数学奖”。自2002年起,每年评选一次,每奖50万美元,基本上可以与诺贝尔奖相匹配。阿贝尔(N.H.Abel.1802~1829年)是挪威杰出的数学家,1802年8月5日诞生于挪威西南角海岸斯塔万格附近的芬德村。在他15岁那年,数学教师洪保(B.M.Holmboe.1795~1850年)来校任教。洪保看出阿贝尔非凡的智慧,预言他将成为世界著名的大数学家。这一预言,是一种信念,一种激励,影响到阿贝尔的一生。阿贝尔短暂的一生在近世代数方程论和开创椭圆函数论方面有卓越贡献。二次代数方程的求…  相似文献   

19.
走进人类中心主义:兼向余谋昌先生请教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在关于与自然关系的学术讨论中,有“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论争。著名学者余谋昌先生等主张“走出人类中心主义”。事实上,人类的一第列问题并不是人类中心主义的产物。  相似文献   

20.
《科技术语研究》2013,(6):59-62
世界历史world history一门重要的历史学科,内容是对人类历史自原始、孤立、分散的人群发展为全世界成一密切联系整体的过程进行系统探讨和阐述,以研究和阐明人类历史的演变,揭示演变的规律和趋向. 世界古代史 ancient history of the world 又称“世界上古史”.世界历史的断代分期,一般指人类社会经历的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