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2 毫秒
1.
闲暇的本质与人的全面发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何谓闲暇?这个问题原本不是个问题.但倘若深究,也有一些可说的话.有些研究者,将其归人经济基础,有些认为属于上层建筑领域.这种划分属于误解,也可以说有些概念混淆.闲暇无非是空闲时间,是存在的客观条件,是个客观"容器".  相似文献   

2.
闲暇时间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1中国公众闲暇时间知多少 闲暇时间,"非劳动时间",是人们在履行社会职责及各种生活时间支出后,由个人自由支配的时间.通常包括:①8小时工作之外的时间,②星期日及节假日,③各种假期(如学生的寒署假、带薪休假),④退休后的时间.  相似文献   

3.
<正>"除了雪,那里什么都有。"马克·吐温曾用这句话来描述斯里兰卡。这句话真切地描写了斯里兰卡这个岛国旅游资源有多么丰富。这个面积不大的岛上几乎涵盖了这些地区所有的风光。初到斯里兰卡的达班达拉奈克机场,瞬间就意识到自己完全处在一个陌生的国度,连微笑也是陌生的。因为斯里兰卡的机场出口实在简陋,加上到达的时间是深夜,光线不佳的班达拉奈克  相似文献   

4.
《中国科技成果》2011,12(11):14-15
本课题是"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生活垃圾综合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示范"的课题之一.研究目标是:提高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的综合管理水平,推动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促进生活垃圾处理技术的综合集成,使生活垃圾管理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提高管理的社会效益,节省社会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5.
<正>面向前沿科技和产业的“硬科普”在这个科技和社会联系越来越紧密的时代里正逐渐成为刚需,需要更多科学家和科普工作者投身其中。在网络时代,科普的“主流”是生活科普。基于平台算法,科普创作者需要细心推敲、打磨标题和内容,抓住用户注意力。否则,用户就“跳出”,平台算法就不会推荐。如此环境下,“硬科普”的传播效果相去甚远。所谓“硬科普”,  相似文献   

6.
闲暇是我们生存的一部分.工作与闲暇已进入我们讨论日程.二者是辩证互动关系.我们今日面临着工作与闲暇的选择,仅仅工作或单单闲暇,都不可取,二者相互平衡才行.我们的社会中有些人把工作与闲暇对立起来,工作狂把工作当作宗教.西方有些人认为工作伦理已经死亡,企业领袖宁愿雇佣中东工人,认为他们爱劳动.如果我们恰当地处理工作与闲暇伦理,就可以避免过度劳动或闲暇.基督教信仰为闲暇活动提供了特殊视角,但在历史上,很少有基督教思想家讨论闲暇.现代基督教思想家认为,工作与闲暇都是上帝创造世界时的命令,任何想使二者分开的思想都会带来混乱.  相似文献   

7.
<正>硬科普是对前沿科学技术背后的原理进行清晰的介绍,其意义在于影响那些有影响力和传播力的人,从而帮助公众对这些科学技术有更好的理解,同时遏制谣言的传播。“硬科普”这个概念是比较新的,此前相关的报刊、文章里也有提到,但是各自表述、理解很不一样。我想和大家一起来探讨的是,我们怎么去理解“硬科普”这个概念,硬科普的科普效果又该如何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8.
关于"闲暇"与"休闲"两个概念的对话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闲暇与休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它们相互依存,互为条件。无“闲”,何谈“休”。但此“闲”更指一种心态和心境。闲暇,是一种以时间形态存在的社会资源,其价值重大。休闲,是使人“成为人”过程中的重要舞台,是人的本体论意义之所在,是一种生活实践和生命体验,是人生的一种智慧,是人类美丽的精神家园,也是促进文明与社会进步最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如何促进我国太阳电池技术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以煤为主体的能源结构带来的能源-资源-环境三难问题越来越突出.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之一就是大力发展绿色可再生能源.我国太阳能资源十分丰富,全国年接受太阳辐射总量平均值为5.85×106kJ/m2,特别是我国的北方大部分地区及云南、广东和福建南部等地.太阳能利用的一个重要形式就是太阳能发电.  相似文献   

10.
关于闲暇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闲暇具有关乎人类生存的本源意义。闲暇是“学习”的特殊形态,它既不是“学习”的对立面,也不是简单的身心恢复,而是“诗意的学习”,是人的精神家园,闲暇教育就是发放通往人类“自由王国”的入场券。本文通过对闲暇教育价值观、基本理念、目标和内容的探讨,为人的发展教育提供一份有价值的建设性构想。  相似文献   

11.
你能想象远在青海的阳光能为中原"充电"吗? 我国风能、太阳能资源丰富,但它们却像草原上的"野马",性情不定,难以驯服. 有这样一个团队,短短几年时间,他们突破了一个个世界级难题,创造了一项项世界第一.在他们的努力下,特高压直流输电成为国家战略级技术,和高铁、北斗一样,成为享誉世界的"中国名片".他们是国家电网经研院直流技术攻关团队,他们被称作驯服风光野马的"追风人".  相似文献   

12.
工程科普作为公众理解工程、参与工程,以及工程社会治理的重要环节,已初步得到学界关注。工程科普不仅对提升公众的科学素养、树立企业文化和提升企业社会影响力有重大促进作用,更能够增进公众对工程内部运行状态的有效了解,从而增进公众对工程的信任,有效降低舆情风险,缓解邻避危机,提升参与效率,对稳定工程与秩序也有重要作用。工程科普是一个需要多方参与的系统工程。在这个方面,中国石化九江分公司是一个典型案例,为工程科普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模式。其品牌活动“公众开放日”已连续举办8年,通过对这一系列品牌活动的调研,总结探索出我国工程科普的一般模式,为工程企业及工程共同体其他利益相关方开展相关科普活动提供一定的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13.
2009年9月16日是中国科学技术馆新馆正式开馆的日子. 中国科学技术馆新馆位于国家奥林匹克公园内,东系亚运居住区,西临奥运水系,南依奥运主体育场,北望森林公园,是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相关附属设施之一,也是"十一五"期间由政府投资建设的大型科普教育场馆.  相似文献   

14.
首先,我从法学的角度给循环经济下一个定义.法学上的循环经济是指在生产、建设、流通、消费和废物处理等阶段,遵循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清洁生产、产品延长使用、资源循环利用和循环消费为主要内容的经济活动.首先,定义强调在生产建设阶段、流通消费阶段和废物处置等阶段,都要使用"3R"原则,具体内容包括清洁生产,实际就是减量化,从源头减少污染;产品延长使用就是再使用;资源的循环利用也就是再生利用,包括过去传统的资源循环利用,也包括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建设循环经济需要遵循两个规律:一是遵循生态规律,二是解决循环经济不经济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中国科技成果》2011,12(11):22-22
本课题针对我国都市设施园艺生产中普遍存在的都市观光农业基础薄弱等问题,设计开发出专用的栽培设施和栽培工艺,在观光技术集成创新的基础上,丰富了品种类型、创新了种植模式,完善了栽培技术,提高了科技含量和观光展示效果,使都市型设施观光农业在为市民提供一个新的休闲娱乐同时,拓展设施农业的价值空间,初步实现了设施农业的一产、二产、三产有机融合.结合营养保健、历史文化,在观光同时实现了科普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16.
正亲爱的读者,从今天开始,《科学大观园》将继续和您携手,走进2018年,拥抱一个新时代。1981年《科学大观园》创刊至今,我们已经和您一起走过了36个春秋。在此期间,我们始终秉持科学的严谨性,将科普工作的多样性、趣味性和灵活性有机融合,为您奉献了一份集科学、文化、艺术和生活于一体的科普期刊。现在,想必您已经发现,我们以一个全新的面貌和您见面了——是的,《科学大观园》改版了。2018,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中华民族进入了一个新时代,科普工作也迎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弘扬科学精神,普及  相似文献   

17.
闲暇时间:创造生命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1995年我国实行双休日以来,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有明显的感觉,那就是闲暇时间的增加.由此,每一个中国公民都实实在在地感受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感受着我国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巨大的进步.  相似文献   

18.
论科普的立场与科学传播的信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科学技术普及除了国家立场和科学共同体立场外,还可以设想一种个体公民立场,这三种立场与三种科普模式有大致对应关系,其中传统科普对应于国家立场,公众理解科学对应于科学共同体立场,而面向公众的科学传播对应于个体公民立场.作为科普新形态的科学传播,也有自己的若干信条.  相似文献   

19.
正通过她,中国强有力的卫生应急能力和丰富的基层卫生经验,正惠及世界。对于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陈冯富珍说,"这个荣誉不是属于我一个人的。这40年,咱们国家真是很了不起。我有机会参与,有机会见证,也有一点点贡献,我也受益不小。""一带一路"尽管是中国倡议,但全球受惠。"这个荣誉其实不是属于我一个人的,因为这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际合作的成果,如果没有广大的卫生健康工作者,肯定也做不了什么事,所以我感觉这个荣誉是属于他们的。"  相似文献   

20.
在很多年前,有一群熊,欢乐地生活在一片树木茂密、食物充足的森林里.突然有一天,地球上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片森林被雷电焚烧,熊的生命受到威胁.其中一部分熊提议说:"我们北上吧,在那里我们没有天敌,可以使我们发展得更强大."另一部分则反对:"那里太冷了,如果到了那里,只怕我们大家都要被冻死、饿死.还不如去找一个温暖的地方好好生存,可供我们吃的食物也很多,我们也会容易生存下来."结果,一部分熊去了北极边缘生活,另一部分则去了一个四季温暖、草木繁茂的盆地居住下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