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基础科学》2004,6(2):12-14
20 0 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2 0 0 4年 2月 2 0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经国务院批准并报请国家主席胡锦涛签署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刘东生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荣获 2 0 0 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经国务院批准 ,“澄江动物群与寒武纪大爆发”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18项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表 1) ;有 19项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表2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16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199项成果…  相似文献   

2.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 神舟七号即将发射的消息甫一传出.便受到了广泛关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神舟"号飞船系统原总设计师戚发轫说,载人航天是一项庞大精密的工程.1992年1月,中央确定了921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在前期准备时,确定了三步走的方案.  相似文献   

3.
金秋十月,中国人再征寰宇. 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二号飞行乘组完成空间站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整一个月后,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的三名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搭乘载人飞船奔赴中国空间站.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设计师黄伟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到,此次任务是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收官之战,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的工作量是巨大的,挑战也是巨大的.面对首次挑战长达6个月的太空之旅,三名航天员告诉记者:"我们信心满满!"  相似文献   

4.
《科学大观园》2021,(7):56-59
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党中央决定表彰100名改革开放杰出贡献人物. 入选改革开放“百杰”榜 中船重工702所“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总师、“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首席潜航员、1979年11月出生的叶聪人选.  相似文献   

5.
正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一号,再到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他接过前人的火炬,点亮国人太空梦的未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飞船系统总设计师,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项目负责人,这些名号都是响亮的,但你可能并不知道名号背后的那个人——张柏楠。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一号,再到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他接过前人的火炬,点亮国人太空梦的未来。  相似文献   

6.
率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代表团在美国访问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常务副总指挥胡世祥,在纽约向侨胞兜出“家底”,细述了“神舟5号”如何能带着杨利伟飞向太空的决策经过。三起三落早在1965年左右中国酝酿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时,就在想发射一艘飞船,连名字都起好了叫“曙光1号”,而且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选定了一个飞船发射场。当时,衡量了一下综合国力和技术储备,觉得还不行,所以在1968年左右工程下马。第二次启动是在1985年考虑“七五规划”的时候,讨论是上航空母舰、航天飞机还是载人飞船?讨论结果认为,当时还是一个卫星应用和应用卫星的时代,…  相似文献   

7.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顺利发射升空,徐克俊说了这样一句话:为了这一天,一切都值得了!走向中国航天事业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以钱学森为代表的中国老一辈航天人就曾力促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上马,但因为当时中国经济技术条件不成熟,载人航天工程被迫停止。90年代初,中国航天事业走向何处,又面临着新的抉择。根据中国国情和经济实力,必须选择合适的突破口,不能走美国、俄罗斯的老  相似文献   

8.
随着“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全世界对这一航空盛事的关注也悄然升温。有媒体评述这是“中国迈向太空科技强国的重要一步”。载人航天是一个国家政治、军事、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集中体现,也是综合国力的象征。为了追赶世界先进水  相似文献   

9.
《科学大观园》2011,(19):6-7
“天宫一号”的名字让人联想起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大闹天宫。实际上.这个飞行器是空间实验站的雏型。从“神七”到“神十”,是为了检验航天员太空实验的能力和对接空间实验站的技术成熟度。此后就是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三步——实现建立太空实验站并进行料理。届时。将会交替发射载人飞船和货运飞船。  相似文献   

10.
这一刻,中华民族已经等待了千百年. 这一刻,距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简称“神舟五号”)发射已21小时23分,距中国第一艘试验飞船发射3年零329天,距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11年25天—— 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经过60余万公里的太空跋涉,神舟五号于内蒙古中部草原成功着陆,中国首飞航天员杨利伟自主出舱. 从此,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历史性突破.  相似文献   

11.
这一刻,中华民族已经等待了千百年. 这一刻,距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简称“神舟五号”)发射已21小时23分,距中国第一艘试验飞船发射3年零329天,距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11年25天—— 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经过60余万公里的太空跋涉,神舟五号于内蒙古中部草原成功着陆,中国首飞航天员杨利伟自主出舱. 从此,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历史性突破.  相似文献   

12.
这一刻,中华民族已经等待了千百年. 这一刻,距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简称“神舟五号”)发射已21小时23分,距中国第一艘试验飞船发射3年零329天,距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11年25天—— 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经过60余万公里的太空跋涉,神舟五号于内蒙古中部草原成功着陆,中国首飞航天员杨利伟自主出舱. 从此,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历史性突破.  相似文献   

13.
快活林     
醉汉父子有父子两人,都是酒鬼。一天,父亲在外面喝得酩酊大醉,摇摇晃晃地回到家里。一进门,盯着儿子的脸看了一会儿,生气地说:“奇怪!你的脸怎么变成三个了?像你这样人不像人,鬼不像鬼的东西,我这幢房子决不能留给你!”他的儿子在家里也喝得烂醉如泥,听了爸爸的呵斥,不服气地说:“那更好!像这样摇摇晃晃,来回打转儿的房子,就是给我,我还不要呢!”  相似文献   

14.
美国密苏里州同卵双胞胎兄弟雷蒙·米勒和理查德·米勒是3岁孩子艾伦(化名)的父亲和叔叔,但惟一的问题是,他们不知道到底谁是父亲,谁是叔叔。原来,这对双胞胎兄弟同一天都和女婴的母亲荷莉·玛丽·亚当斯发生过性关系。当女婴降生后,他们谁也不愿承认自己是“孩子爸”,谁也不想支付赡养费。这一美国最离奇的父权官司一打就是3年多,由于同卵双胞胎DNA可说完全相同,所以法庭根本无法通过DNA鉴定来确定到底谁才是婴儿生父。  相似文献   

15.
《科学大观园》2006,(5):10-11
由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领衔参加,共570位两院院士投票评选的2005年中国和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揭晓“,‘神6’飞天成功”“、‘惠更斯’登陆土卫6”分居榜首。2005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1.神舟”6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10月17日凌晨4时33分,在经过115小时32分钟的太空飞行,完成中国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实验后,神舟6号载人飞船返回舱顺利着陆,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自主出舱。神舟6号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标志着中国在发展载人航天技术、进行有人参与的空间实验活动方面取得了又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胜利,…  相似文献   

16.
《科学大观园》2021,(9):10-11
2020年5月,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成功,标志着空间站阶段飞行任务首战告捷.今年,我国将首先发射空间站核心舱,随后发射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和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计划搭载3名航天员执行中国空间站的初期搭建相关任务. 1992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启动. 一代代航天人自力更生、接续奋斗,用不到30年的时间跨越了发达国家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7.
我国定于2003年第4季度发射第1艘载人飞船——神舟5号,它将在全球产生巨大影响,使我国成为世界第3个发射自主研制开发载人航天器的国家。一、 我国载人航天为什么要从飞船起步载人航天是当今高技术中最具挑战性的领域,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整体科技水平。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1992年1月,党中央批准研制载人飞船工程。自此,我国的载人航天工程正式启动。1999年11月20日我国成功发射了自行研制的第1艘飞船神舟1号,成为世界上第3个发射宇宙飞船的国家。此后,又分别把神舟2、3、4号送上九重天。那么,至今,人类已研制出宇宙飞船、航天飞机和太空站3种航天器,我国为什么要从载人飞船起步呢?在1992年开始研制载人飞船之前,我国“863”高技术航天领域的专家们曾为这个问题进行了几年的研究,对从研制飞船起步和越过载人飞船直接发展航天飞机的多种技术方案进行了充分的论证、比较和分析,甚至激烈的争论过。最后,根据我国的国情和国力,决定从飞船起步,并起了一个有中国特色而且非常动听的名字——神舟号。同时,考虑到我国在运载火箭和返回式卫星方面已拥有相当坚实的技术基础和丰富的研制经验,以及有可能借鉴国外研制载人飞船的经验,所以,我国飞船的起点非常高,一开始就瞄准了当代最先进的第3代飞船——3舱式载人飞船。二、 先进的神舟号载人飞船神舟号飞船由轨道舱(也叫工作舱)、返回舱(又称座舱)、推进舱(或叫服务舱、设备舱、仪器舱)和1个过渡段组成。轨道舱位于返回舱前面,这是为了增加航天员的活动空间。它里面装有多种试验设备和实验仪器,可进行对地观测。其两侧装有可收放的大型太阳能电池翼、太阳敏感器和各种天线以及各种对接机构。返回舱位于飞船中部,是载人飞船发射和返回过程中航天员乘坐的舱段,也是飞船的控制中心,因而必不可少。它不仅和其他舱段一样要承受起飞、上升和轨道运行段的各种应力和飞行环境,而且还要经受返回时再入大气层阶段的减速过载和气动加热。舱内设置了可供3名航天员斜躺的座椅,座椅前下方设有仪表盘和控制手柄、光学瞄准镜,还装有照明灯和通信设备等必需的设备。其为密闭结构,前端有舱门,供航天员进出轨道舱使用。推进舱紧接在返回舱后面,通常安装推进系统、电源、气瓶和水箱等设备,起保障和服务作用,即为飞船提供动力,进行姿态控制、变轨和制动,并为航天员提供氧气和水。推进舱的两侧还装有20多平方米的主太阳能电池翼。过渡段在飞船顶部,用于与其他航天器对接或空间探测。飞船顶部还有1个高8米的逃逸救生塔,它装有10台发动机。在发射飞船的火箭起飞前900秒到起飞后160秒期间(0~110千米),如发生故障,它能拽着返回舱和轨道舱与火箭分离,并落到安全地带,使船上的航天员转危为安。神舟号飞船返回时,返回舱落到地面,推进舱被抛弃,而轨道舱则留轨工作半年。这是我国飞船与众不同之处。国外的做法是:航天员返回后,飞船的轨道舱就废弃在轨道上了。我国的神舟号飞船却具有“留轨利用”的功能。留在轨道上的轨道舱由太阳能电池翼继续供电,舱内的仪器设备能在无人值守的情况下,像卫星一样自主地工作半年左右,因此能充分发挥飞船的“余热”。三、 载人航天的7大系统进行载人航天仅有载人飞船是远远不够的。载人飞船的发射、运行和返回,离不开运载火箭、航天员选拔与训练、载人航天发射场、航天测控网和返回着陆场等系统的支持与保障。所以,我国载人飞船工程是由载人飞船系统、运载火箭系统、航天员系统、应用系统、发射场系统、测控通信系统和着陆场系统7个系统组成。运载火箭的可靠性是影响航天员安全最主要的因素。载人航天用的运载火箭除了要有足够大的推力外,还必须保证高可靠性。发射我国神舟号飞船的长征-2F火箭能把飞船送入200~450千米高的轨道。其上增加了故障检测系统和逃逸救生系统。火箭飞行的可靠性达97%,航天员的安全性达99.7%。航天员系统具有较大的特殊性,这是一个以航天员为中心的医学和工程相结合的复杂系统,涉及到航天生命科学和航天医学工程等许多重要领域。航天员系统一般包括航天员的选拔与训练、航天员的医学监督与保障、航天环境医学、航天工效学、航天员个人装备、航天员的营养与食品、航天员选训中心等。应用系统的主要任务是利用载人飞船的空间实验支持能力,开展对地观测、环境监测,进行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空间天文学和流体科学等实验。载人飞船的发射场在选址时,除应具有发射其他航天器的条件之外,还必须更多考虑人的安全问题,如雷电天气较少,有较好的空中和地面电磁环境;火箭的发射方向上近百千米范围内最好没有高山密林和较集中的居民点等。当航天员乘坐飞船在太空飞行时,还需要强大的地面支持,靠测控通信系统保持天地之间的经常性联系。我国的载人航天测控网包括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西安卫星测控中心、陆地测控站、海上测控船以及连接它们的通信网,其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西安测控中心、各地的测控台站和测控船在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的指挥调度下,可保证神舟号在上升段的测控通信覆盖率达到100%,并能完成在轨运行和返回阶段的重点弧段的测控通信。载人飞行必需建设可供返回用的着陆场。由于飞船使用降落伞回收,所以着陆场的要求不像机场那样高。其主要任务是完成飞船着陆前后的测量通信、飞船着陆后的搜索回收、营救航天员和对舱内的有效载荷进行处置。着陆场要有足够大的面积以适应较大落点偏差的情况。我国根据国情和飞船运行轨道特点,在内蒙古草原上建造了主着陆场,并备有酒泉副着陆场,还设立了若干陆上应急救生区和海上应急救生区,以防备出现各种特殊情况,保证飞船安全着陆和顺利回收。四、 4艘飞船步步高至今,中国已成功发射了4艘神舟号试验飞船。神舟1号首次采用了“三垂”新模式,即在厂房完成对飞船、火箭联合体进行的垂直总装和测试,然后将其整体垂直运至发射场,最后进行垂直测试与发射。中国在原有的航天测控网基础上新建的符合国际标准体制的陆海基航天测控网,也在这次发射试验中首次投入使用。与神舟1号试验飞船相比,神舟2号飞船的系统结构有了新的扩展,技术性能有了新的提高,飞船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船基本一致。神舟2号首次在飞船上进行了空间天文和空间物理及微重力环境下的空间生命科学和空间材料等领域的实验。神舟3号的飞船技术状态与载人状态完全一致,提高了载人航天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飞船上装有能模拟人体代谢和人生理信号等的“模拟人”,它能够定量模拟航天员在太空中的重要生理活动参数,这也是我国一个创新。神舟3号还增加了逃逸与应急救生功能。在飞船的待发和上升段,一旦出现危及航天员生命的情况,可以由地面或飞船发出指令,把装载航天员的舱体与火箭分离开来,让航天员得以逃生。神舟4号飞行试验是无人状态下考核最全面的一次。在充分继承前3艘无人飞船成熟技术的基础上,这艘飞船增加了人工控制和在轨自主应急返回等多项功能。科技人员共设计了8种救生模式,以确保飞船发射后的不同阶段若出现意外都能保证航天员安全返回地面。神舟4号飞船搭载了两个穿航天服的“模拟人”,旨在对船内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系统进行更全面考核,以便对获得的大量数据进行分析,进一步验证船内载人的安全性、可靠性,为中国今后真正实施载人飞行奠定基础。以“模拟人”这种无生命载荷取代动物,在飞船内模拟、检验飞船载人状态,这是中国科学家在世界上的首创。在飞行中,载人航天应用系统、航天员系统、飞船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分系统全面参加了试验,先后在太空进行了对地观测、材料科学、生命科学试验及空间天文和空间环境探测等研究项目;预备航天员在发射前也进入飞船进行了实际体验。飞船在轨飞行期间,船上各种仪器设备性能稳定,工作正常,取得了大量宝贵的飞行试验数据和科学资料。我国已经成功发射的4艘“神舟”飞船,基本上都是在相对较为寒冷的季节发射升空的。这种情况不是巧合,主要原因如下:航天发射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飞船上天后,要由航天测控网对飞船实施测控管理和回收。这个测控网由多个国内测控站、国外测控站和我国的4艘远望号远洋航天测量船组成。在对飞船实施测控的过程中,远望1、2、3和4号远洋航天测量船同时分布在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的指定海域,除了远望1号外,其他3艘测量船的任务海域都在纬度相对较高的南半球。那里的海况在南半球的春夏季节要好一些,秋冬季节则极为恶劣,尤其是在冬季,不要说在海上执行航天测控任务,就是正常航行都难保安全。为此,“神舟”飞船的发射要尽量避免安排在南半球的冬季。五、 新船更上一层楼中国已经基本建成高安全、高可靠载人航天研制试验体系,神舟5号飞船各项准备工作进展顺利,飞船已完成总装总测阶段,搭载的科研设备都通过验收,现正整装待发。中国的载人航天梦想即将实现。据悉,神舟5号拟在白天发射。以往神舟号飞船的发射时间一般在凌晨和子夜,其最重要的原因是便于飞船发射升空时,地面的光学跟踪测量仪易于捕捉到目标。而神舟5号将在白天发射主要是考虑到白天温度将有利于发射人员工作,也易于在意外情况发生时,充分保障航天员的人身安全。神舟5号与神舟4号基本相似,所不同的是神舟5号的头部是圆柱体,而神舟4号的头部是半球体;神舟5号舱内比较空,为的是尽可能给航天员留出空间,神舟4号里面则装满了实验仪器和物品。实现载人飞行,确保航天员安全是关键。针对航天员的安全问题,神舟5号总设计师戚发轫院士说,中国有信心保证航天员的安全。他说:“我们在设计飞船时有一个原则,就是飞船的每一个系统要做到‘一次故障,正常飞行;二次故障,安全返回’。换句话说,当一个系统第一次出现故障时,要做到飞船能正常运行,出现第二次故障时,能保证航天员安全返回。”神舟5号飞船认真汲取前4艘飞船的研制经验,在诸多关键技术方面又进了一步,安全性、可靠性万无一失。比如,轨道舱和返回舱连接处需要多个螺栓来加固,但当两个舱在太空分离时,螺栓需要立即“松绑”,也就是“连要连得可靠,断要断得干脆”。这就是舱段之间的连锁技术。通过前几次上天测试,这项技术将在神舟5号得到升华。此外,像飞船如何进行空中姿态调整,穿过稠密大气层时如何不被烧蚀,如何利用空气作用安全着陆等技术环节,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都一一得到完善。六、 中国载人航天的“三步走”战略中国载人航天将实施“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中国在成功发射4艘无人试验飞船的基础上,即将实现载人飞船的历史性突破,然而这只是第一步。第二步是除继续用载人飞船进行对地观测和空间试验外,重点要完成出舱活动、太空交会对接试验和发射长期自主飞行、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实验室,尽早建成中国完整配套的空间工程大系统,解决中国一定规模的空间应用问题。第三步是建造更大的长期有人照料的太空站。因此,未来几年中国将突破以飞船交会对接、空间实验室、卫星组网和月球探测等为代表的一批航天关键技术。这批关键技术的突破,不仅为实现载人航天,还将为中国今后进行深空探测、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做准备。  相似文献   

18.
儿子:爸,有一个网站在丑化您的形象,我不客气地把它的网页给黑了! 父亲。儿了,你才四岁啊!竟然能把人家的网站给黑了,那个站长也太菜了吧?你用什么黑客软件啊? 儿子:什么是软件?我把黑色油漆在电脑屏幕上一刷!就黑了。 父亲:·‘’‘” 一太平洋电脑网幽默:年龄最小的黑客  相似文献   

19.
载人航天工程需要突破四大关键技术主持人白岩松:随着3名航天员从内蒙古回到北京,也就标志着大家牵挂了很久的神舟七号整个的飞行活  相似文献   

20.
杂交水稻技术,解决了中国亿万人吃饭问题;三峡工程成功完成、青藏铁路全线通车、秦山核电站建成并投入使用;“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实现了载人航天工程的重大突破等……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的科技发展实现了许多“零的突破”,涌现出一系列具有原创性和广泛社会影响的科技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