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3 毫秒
1.
吗啡是一种强效镇痛药,但如应用过程疗效会逐渐降低而产生耐受,原因主要是由于多多的吗啡会刺激受体产生抗阿片物质,对抗了吗啡的作用。应用针灸或电针刺也能产生镇痛效果,但疗效因人而异。研究表明,凡是脑内CCK-8功能旺盛的,电针效果就着,反之则佳。  相似文献   

2.
科学家已经弄清了不用罂粟,制造吗啡和类似止痛药的所有步骤.当然,他们也提醒说,该发现不仅打开自制药物的大门,也使药物滥用成为可能.尽管目前还没有人从实验室制造出吗啡,但有些专家已经呼吁监管部门禁止研究机构自行制造药物.发现这个过程最后缺少环节的科研组负责人,同时又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生物工程学家的约翰-蒂贝尔说:“在它变成现实前,社会现在需要思考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3.
《科学大观园》2014,(17):68-69
<正>为生存而吸毒数百万年前,人类已经开始学会麻醉自己。国外研究人员发现,人类很早就喜欢寻找某些富含生物碱的植物。生物碱是自然界中含氮的碱性有机化合物,已知的种类有10000种左右,其中大部分对于人体有毒,但有一些可以入药,比如吗啡或可卡因。人类轻易就对毒品上瘾,在当时可能主要是出于进化的需要。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的人类学家罗杰·苏利文说:"像尼古丁和可卡因这一类刺激性生物碱,可能被人类的祖先用来帮助克服艰苦的自然环境。"  相似文献   

4.
随着对蜘蛛的开发利用越来越广泛,蜘蛛及其系列产品已被广泛用于制药、科研、保健、工艺品、标本、宠物等方面。1.制药蜘蛛的药用价值较高,我国历代医书如《本草经集注》、《唐本草》、《本草纲目》记载蜘蛛以全虫、蜘蛛蜕壳及蜘蛛网入药,主治祛风、痔疮、毒蛇咬伤、口噤、中风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小儿惊风、脑溢血、癫痫等。在医学方面,蜘蛛的应用范围在不断的扩大,蜘蛛毒注射液、蜘蛛丸、纯蛛粉、腋臭灵、脑力再造丸、增微三号、增微五号等应用于临床的已达200多种。在美国,一支谷氨酸脂蛛毒对抗剂售价高达1300美元。我国自己研制的国家一类新药虎-纹镇痛肽,其主要成份是蜘蛛毒,对于癌症和手术后疼痛病人是一种很有前景的多效低毒、高效、不成瘾、用于各种顽固性疼痛的非吗啡类新型镇痛药。由于其作用机制不同于吗啡,因而没有吗啡类镇痛药的成瘾性等毒附作用。  相似文献   

5.
做好心理保健工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其间有个入门问题,常言道:不得其门而不入。心理保健入门有金钥匙,那就是利导思维。人的思维有利导思维与弊导思维之分。只有运用好利导思维,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就会陷入弊导思维,从而损害健康。什么是利导思维呢?利导思维就是遇到对自己不利的事情时,把思考导向对自己有利方面,即往积极、美好方面去想。大脑中的一种被称为“脑内吗啡”的荷尔蒙,它能使人产生愉悦。一般认为,光靠精神力量无法抵抗细菌、病毒引起的疾病,但脑内吗啡可以增强免疫力,调动身体自身抗病毒能力。所谓弊…  相似文献   

6.
20世纪30年代,遗传学者李汝祺与胚胎学者朱洗相继独立将所观察到的马蛔虫类群鉴定为三价新亚种,并就三价马蛔虫发现的优先权展开争夺。文章在梳理这一竞争脉络的基础上,分析了双方如何籍由各自的专业认知框架来理解自身发现所承载的学科价值,认为双方参与竞争的动力机制是个体通过对首创性发现意义的揭示来实现对自身学术能力的内在认同;后将竞争行为置于“胚胎学与遗传学认知对立”的学术情境下,考察了双方的学术理念受各自学科研究纲领的支配程度,认为对学科纲领兼容性的理解差异决定了竞争关系形成的必然性;文章依据不同维度的评判标准对优先发现权的归属做出了探讨,认为以现实的社会认同标准,发现的优先权彼时归朱洗所有,而以库恩对发现过程的理解,李汝祺是唯一的马蛔虫新亚种发现者。  相似文献   

7.
雷良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22(7):18-22,27
不管对科学发现进行语义分析,还是对科学发现活动本身进行历史探究,我们都会发现,科学发现除了具有社会、历史和心理上的属性外,它在本质上乃是新假说的产生、选择、修正、接受和解释的逻辑过程,其逻辑机制正是皮尔士与汉森等所倡导的溯因推理。而且,现代认知科学的新成果促进了溯因推理形式的不断完善,人们意识到在新假说产生与选择中背景理论与背景知识的重要作用,创新了溯因推理的推理形式,令人满意地回答了溯因推理何以能够以及如何能够成为科学发现的逻辑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暗物质发现的历史 自从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以来,人们就一直尝试用引力理论来解释各种天体的运动规律,在这个过程中,暗物质的概念很早就开始形成了。  相似文献   

9.
对科学发现推理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现是科学的生命。科学发现的推理问题一直是科学方法论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提出,科学发现中的模型化推理对于科学发现的创造性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理应纳入现代科学发现推理的研究领域。作者从人类思维的起源和发生认识论角度进行了考察,结合科学家的典型实践活动深入探讨了这一问题,并且预测其未来的发展前景是十分广阔的。  相似文献   

10.
1846年海王星的发现是19世纪科学史上最有名也最富争议的事件之一。对许多当时的自然哲学家或天文学家而言,由于这项发现直接来自漫长复杂的数学计算产生的预测,因此也是有史以来最精彩的科学发现之一。本文的目的不是去判断围绕此发现的事件当中“什么确实发生”,而是去检验天文学家与自然哲学家们如何引导此发现所引起的论战与争议的公众版本。此外,笔者主张藉由此发现,能使我们认识19世纪中期英国天文学社群的权力关系及性质。在海王星发现的论战中,英国的自然哲学家与天文学家同时面向参与了物理世界和社会领域。  相似文献   

11.
尽管2012已过近半,但人们并没有完全忘记那个神秘的玛雅历法预言——2012世界末日的谣言。因而美国考古学家还在孜孜不倦的寻找并研究有关玛雅文化,近日他们在危地马拉境内发现了一个神秘的玛雅房问。令考古学家更为惊讶的是,房问中竟然发现了极为罕见的玛雅壁画,这种壁画此前从未发现过。  相似文献   

12.
从材料力学的原理出发,解读和阐明郑玄的发现,证明郑玄和胡克的表述是等价的,但都有些不足,并认为郑玄具备发现弹性定律的条件,从而否定了仪德刚等人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中国基础科学》2006,8(4):60-60
天文学家通过分析RHESSI的观测图像发现。太阳耀斑爆发早期其X射线环存在收缩现象,并进而发现其射电环也存在这种收缩现象。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甘为群研究组分析了TRACE和RHESSI观测到的2002年4月16日M2.5耀斑的数据,发现在TRACE的观测数据中,耀斑爆发早期其195A环(紫外波段)也存在收缩现象。进一步分析发现,195A环的收缩表现出振荡现象,其周期为150s,振幅约300kin。  相似文献   

14.
二十世纪末,人工智能(AI)界出现一个不同于历史、哲学、心理学的研究科学发现的新领域,即机器发现,这种机器发现工作已经远远超出其本身所有的人工智能价值而对科学史、科学哲学乃至认知科学研究产生了广泛影响。本文从方法论视角考察最重要的机器发现程序之一BACON,以揭示它对我们了解科学发现本性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科技成果》2013,(23):76-76,78
自1885年,德国植物学家和森林学家Frank发现并首次拟创了“菌根”(mycorrhias)这个术语来描述土壤中一定种类的真菌与植物根系所建立的互惠共生复合体,发现菌根现象至今,已有一百余年的历史,直到20世纪60年代以后,菌根对植物的许多有益功能和作用陆续被人们发现,菌根共生现象从此受到人类的普遍关注。  相似文献   

16.
科学发现的创新意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我们回溯发现与创新问题研究的历史时会看到,最先把创新概念引入学术领域的经济学家把发明和发现排除在自己的视阈之外,而长期以来钟情于发现辩护问题的科学哲学家却忽视对发现本性问题的探索。十分有趣的是现在他们殊途同归:经济学家们已经认识到科学发现是创新的源头;而科学哲学的研究中也出现了触及发现与创新关系问题的迹象。本文试图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梳理,阐释发现与创新的关系,揭示科学发现的创新本质。  相似文献   

17.
任天 《科学大观园》2013,(22):46-47
一块具有180万年历史的头骨化石,又重新引发了关于人类古老祖先的争论。这块化石发现于格鲁吉亚高加索山区的德玛尼西考古遗址,被命名为“头骨5号”,拥有最完整的下颚和头盖骨,代表了早期人类历史中的一个转折点。在格鲁吉亚国家博物馆的人类学家大卫·洛尔德基帕尼泽带领下,研究团队于2000年发现了完整的人类下颚骨化石。  相似文献   

18.
在过去的一年中,科学界又为我们带来许许多多可以改变命运的发明成果,同时还有一些人类无法想象的研究发现。克罗地亚“网络”网站日前就评选出了年度十大雷人发现。  相似文献   

19.
宋伟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20(2):101-101,109
人类理性在认识世界中运用的一个重要成果就是以一系列科学发现的形式揭示了自然的奥秘。正是由于科学发现对于人类所具有的这种重要意义,所以“如何作出科学发现?”(?∧?…∧?→SD)和“科学发现是如何作出的?”(SD→?∧?…∧?)就成了科学研究者以及科学哲学研究者长期以来关注、思考和讨论的问题,其中,前一问题偏向于科学  相似文献   

20.
镰刀型贫血中血红蛋白单氨基酸替换的发现是分子生物学史上奠基性贡献之一。1956年,英格拉姆联合使用电泳和纸层析技术发现正常和镰刀型贫血血红蛋白的第6位氨基酸是唯一区别(6位谷氨酸变为缬氨酸)。这是科学家第一次发现蛋白质单一氨基酸替换就可导致疾病发生的现象,因此英格拉姆有时被称为分子医学之父。英格拉姆的发现促使了分子医学的蓬勃发展,同时还使大家更多意识到镰刀型贫血的重要性。1980年代起,英格拉姆还在神经退行性疾病如早老性痴呆分子基础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本文通过英格拉姆生平介绍来理解他对生命科学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