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凡 《科学大观园》2023,(10):20-23
<正>在走向深海的过程中,“科学”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的成功研制和交付使用是一个里程碑。2012年9月,“科学”号在青岛正式交付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运行管理,拉开了我国从海洋系统视角开展深海大洋研究的序幕,引领了中国海洋科学调查由近岸到大洋、由浅海到深海的历史性跨越。这10年,“科学”号见证了我国海洋科技事业迅猛发展的光辉历程,也是我国从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坚实迈进的缩影。  相似文献   

2.
2019年7月11日,我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考破冰船“雪龙2”号在上海正式交付使用,正式加入我国极地考察序列.它是全球第一艘采用船艏、船艉双向破冰技术的极地科考破冰船,具备全球航行能力,能满足无限航区要求,拥有智能船体和智能机舱等多个智能符号,装载多项国际一流水准的科考设备.  相似文献   

3.
《中国基础科学》2009,11(3):F0002-F0002
2008年9月,国家973计划“北太平洋副热带环流变异及其对我国近海动力环境的影响”项目组搭乘东方红2号科考船进行深海大洋科学考察。  相似文献   

4.
2011年8月1日,位于东太平洋的中国大洋协会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区,我国首台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的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在完成第五次下潜并取得了海水生物和沉积物样本后。顺利返回到“向阳红09”船。“向阳红09”船开始返航。  相似文献   

5.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北太平洋盂Ⅱ热带环流变异及其对我国近海动力环境的影响”借助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综合调查船“东方红2号”,于2008年9月中下旬进行了深海大洋科学考察,在西太平洋黑潮源地和吕宋海峡成功布设潜标,形成了较完整的潜标观测阵列,并在东海陆架处布设海床基ADCP(acoustic doppler current profiler,声学多普勒水流剖面仪)测流系统。这标志着我们首次构建了由副热带北太平洋和我国边缘海所构成的大洋一边缘海动力系统的多点同步长期观测系统,为认识这一大洋一边缘海动力系统的能量物质交换提供了关键的观测支撑,同时也是我国深海大洋动力环境调查的一次重要探索,为我国深海大洋动力环境长期观测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6.
《科学大观园》2010,(9):F0002-F0002
2010年4月7日,由瑞士设计的全球首架可实现昼夜飞行的太阳能飞机“太阳驱动”号样机试飞成功,向实现环球飞行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相似文献   

7.
此次“蛟龙号”发起5000米海试,由国家海洋局、中国大洋协会组织。 “向阳红9号”共搭载来自中船重工第702研究所、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和声学所等13家研制参试单位的96名队员。临行前,“蛟龙号”首席潜航员叶聪激动地说:我们信心百倍。这是一次中国载人深潜“创纪录之旅”。  相似文献   

8.
圣洁、严寒、雪白、荒凉,恐怕大多数人对于冰川的了解和认识仅限于此。然而有这样一位科学家,倾其毕生心血执着于冰川科考事业。下面就让我们走近被誉为我国“冰川之子”的谢自楚教授……  相似文献   

9.
我国在南极建设的第4个科学考察站泰山站2014年2月8日建成开站.作为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目标后我国在南极建设的首个科考站,泰山站是我国极地科考史上又一个新起点,也必将成为我国迈向海洋强国的又一坚强基石.  相似文献   

10.
《中国科技成果》2014,(14):11-11
针对资源环境等行业应用对“资源三号”产品需求、“资源三号”立体测绘技术需求,研究和分析国外立体测图卫星技术特征及其航天立体测绘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制定基于“资源三号”立体测图卫星的影像产品标准(传感器校正产品、系统几何纠正产品、精纠正产品、核线影像产品)和DSM(1:50000比例尺)产品标准,形成影像产品和DSM(1:50000比例尺)产品生产技术规范,与现有的4D产品标准、专题产品标准和生产技术规范一起形成“资源三号”卫星产品标准规范体系。  相似文献   

11.
正虽然普通大众对于南极的热议才刚刚掀起,但人类世界对南极的科考历史却历时弥久。1911年,挪威探险家阿蒙森以国家荣誉为目标,将代表成功的旗帜插在了南极大陆上。此后多年,各国探险家们竞相前往,直至1985年,中山科考站在南极半岛建成,中国科考队对于南极的征程也越发稳健深远。2017年11月,中国南极科考团队正式开始了第34次南极科考任务,并预备在恩克斯堡岛建立中国在南极的第5个科考站。加上此前的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4座南极科考站,中国的南极科考即将进入“五朵金花”的时代。中国已成为“南极一线国家”。  相似文献   

12.
《中国科技成果》2013,(5):26-26,35
据相关报道,我国目前食品包装占商品包装总量的70%,覆盖了纸、塑、玻璃、金属四大包装,它们均可从其能源与资源消耗中寻找碳排放的“碳足迹”。同时,《循环经济促进法》中也明确了未来我国的经济走势必将会向“减量化”和“资源化”过渡。伴随该法的颁布与实施,必然会极大地促进各地、各级政府将“循环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中国科技成果》2007,(14):54-54
“十五”国家863青年基金“利用海底泥火山和麻坑开展油气评价的技术研究”课题(2004AA016030),旨在通过收集和分析全球海底泥火山和麻坑的文献资料,研究这两种微地貌类型的形态、规模、分布以及组合特征与海底油气资源的关系,建立利用泥火山和麻坑微圈闭油气勘探靶区的判别模式,编制相关评价软件。并且利用这一成果对我国东海、莺歌海和南海西北部典型海域进行资源评价和靶区圈定。  相似文献   

14.
2019年10月15日 ,蛇口太子湾邮轮母港CR2码头,入了秋的深圳依旧酷热.随着一声鸣笛,在过去三天时问内“搅动”了深圳全城神经的“雪龙2”号正式驶离,开拔去往澳大利亚的霍巴特,执行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任务. 在那一刻, “雪龙2”号甲板上,刚刚23岁的实习三副苏显发了一条朋友圈: “想到李白的一句诗:'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小苏正式开启了他的航海生涯!”1996年生人的小苏没提到的是,在此次首航南极的“雪龙2”号上,满员40个船员中有27位都是第一次参加极地科考,半数船员均为90后,对他们而言,这次去往南极的173天,也是自己航海生涯的开始.  相似文献   

15.
两千多年前,屈原一首《天问》抒发了古人对宇宙万物的好奇和追问.“天问一号”的升空,则为这份“问卷”标注了当代科学的一种回答. 2020年7月23 日,我国首个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由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在海南文吕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于2021年2月左右抵达火星,进而变轨进入停泊轨道,4月择机登陆.此前的7月20口,阿联酋首个火星探测器“希望号”搭乘日本火箭发射升空.除了我国的“天问一号”之外,美国“毅力”号火星车也同月发射.  相似文献   

16.
《科学大观园》2023,(10):18-19
<正>作为油气生产设施的“深海一号”,同时也是一个大型的科研综合实验平台。从三亚乘直升机飞行大约50分钟后,记者在波光粼粼的海面上看到一抹明艳的黄色。直升机舷窗下方,一座“巨无霸”越来越近,其上方伸出的“铁臂”,正将一把燃烧的火炬高高擎起。这就是全球首座十万吨级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深海一号”。3月19日,我国工业领域最高奖项——第七届中国工业大奖公布获奖名单,“深海一号”工程项目榜上有名。  相似文献   

17.
《中国科技成果》2022,(2):14-15
以青藏高原和南极冰雪高原为代表的高海拔极区科考对于开展地球与生命演化、全球气候变化等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战略意义,是我国高度重视的重大科学工程.但目前高海拔科考活动仍然主要依赖人力开展,高海拔地区的极端气候气象、复杂环境地形和恶劣生存条件对人类活动影响巨大,严重制约了科考活动的深入程度.2017年,我国开展了第...  相似文献   

18.
许建平 《中国基础科学》2006,8(4):5-11,F0004
中国ARGO大洋观测网试验是由科技部基础研究司批准的首个实施“中国ARGO计划”的启动项目,旨在通过引进国际上新一代、先进的ARGO剖面浮标,在西北太平洋附近海域构建我国ARGO大洋观测网的框架,使之有权利共享将在全球海洋中建成的由3000个ARGO浮标组成的实时海洋观测网资料,丰富我国的海洋环境数据库,提高我国海洋和大气科学家在国际前沿科学领域中的研究水平和显示度,强化我国在国际ARGO计划成员国中的地位和作用。一、试验背景与设想国际ARGO计划是由美国、法国和日本等国家大气和海洋科学家于1998年推出的一个大型海洋观测项…  相似文献   

19.
方生 《科学大观园》2009,(20):75-75
海底世界对人们来说,仍然是一个巨大的秘密,但是有一个人相信他最新的发明将改变这一切。格拉哈姆·霍克斯已经研制出一种新型潜水机器“深水飞行超级猎鹰”被戏称为“大洋里的里尔飞机具有非常新颖的潜水性能,可以帮助人们去探索这个星球上了解得最少的部分。  相似文献   

20.
“嫦娥一号/二号”太阳风离子探测器是我国首台用于深空等离子体环境探测的仪器,成功地对月球轨道太阳风离子、近月等离子体环境以及L2点等离子体环境进行了探测,积累了大量的高质量科学数据,取得了一批原创性的探测及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