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虽然普通大众对于南极的热议才刚刚掀起,但人类世界对南极的科考历史却历时弥久。1911年,挪威探险家阿蒙森以国家荣誉为目标,将代表成功的旗帜插在了南极大陆上。此后多年,各国探险家们竞相前往,直至1985年,中山科考站在南极半岛建成,中国科考队对于南极的征程也越发稳健深远。2017年11月,中国南极科考团队正式开始了第34次南极科考任务,并预备在恩克斯堡岛建立中国在南极的第5个科考站。加上此前的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4座南极科考站,中国的南极科考即将进入“五朵金花”的时代。中国已成为“南极一线国家”。  相似文献   

2.
范尧 《科学大观园》2010,(12):73-73
<正>从上世纪50年代起,许多国家的科学家相继来到南极展开实地考察,建立了一个又一个科学考察站。如今,这块冰雪世界上共有53个科考站。其中不少科考站给人印象深刻影像。其一是:长22米、宽和高8.5米的新伊丽莎白公主站(比利时)是南极科考站中的精致花朵:小巧、美丽、高效,只在夏季开放。新伊丽莎白公主站设立在南极圈内的毛德皇后地区,该区域地处南极大陆面向大西洋的部分,当地风力强劲,时速可达300公里。它是南极冰盖上第一座零碳设施,为了避免不必要的能源消耗,设计人员还为这座科考站设计了一套能源管理系统。该系统能够24小  相似文献   

3.
《中国科技成果》2011,12(11):12-13
针对南极环境与气候的显著变化以及在全球变化科学和可持续发展科学中的重要地位,本着维护我国在南极环境和资源的国家权益,通过在南极地区开展持续的科考活动,大量获取南极冰盖、海洋、大气、空间环境、地质观测数据和样本,从不同的学科和时间尺度上揭示南极关键过程的变化规律,提高我国在全球变化科学、资源开发利用、空间科学等领域的应用研究能力和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4.
《科学大观园》2021,(7):48-51
1980年1月6日-3月21日,应澳大利亚政府邀请,受中国政府派遣,张青松与董兆乾抵达澳南极凯西科考站,作为期两个月的访问和考察.他们由此成为首次登陆南极大陆并进行考察的中国科学家,拉开了中国40年来矢志不渝探索和认识南极的序幕.  相似文献   

5.
《中国科技成果》2022,(2):14-15
以青藏高原和南极冰雪高原为代表的高海拔极区科考对于开展地球与生命演化、全球气候变化等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战略意义,是我国高度重视的重大科学工程.但目前高海拔科考活动仍然主要依赖人力开展,高海拔地区的极端气候气象、复杂环境地形和恶劣生存条件对人类活动影响巨大,严重制约了科考活动的深入程度.2017年,我国开展了第...  相似文献   

6.
《科学大观园》2021,(7):46-47
“主要是因为我的英语相对好一些.”在被问及如何能从科研工作者中脱颖而出,被选中首赴南极科考时,董兆乾谦虚地说.头发花白、精神矍铄,言语间时不时爆出一串爽朗的笑声,这就是董兆乾,他是最早登陆南极的中国科学家之一.  相似文献   

7.
南极是地球最原始的海洋环境之朱利安·古特是南极科考队的首席科学家。南极科考是国际极地年研究计划的一部分。这位科学家表示,在南极发现的生物至少有30种似乎是科学上的首次发现。研究人员在南极海床的一块水域记录了大约1000种生物,这个地方比较温暖,科学家  相似文献   

8.
2019年7月11日,我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考破冰船“雪龙2”号在上海正式交付使用,正式加入我国极地考察序列.它是全球第一艘采用船艏、船艉双向破冰技术的极地科考破冰船,具备全球航行能力,能满足无限航区要求,拥有智能船体和智能机舱等多个智能符号,装载多项国际一流水准的科考设备.  相似文献   

9.
《中国科技成果》2022,(2):12-13
海洋源生物医用材料功能独特、资源丰富,是生物医用材料的重要分支,也是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的内容之一.壳聚糖、海藻酸类海洋生物医用材料产品经多年临床应用,其用于伤口护理、组织工程产品等领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被证实.我国的海洋源生物医用材料产业已初步形成规模,但仍存在多、小、散、低等问题,缺乏领军企业,产品技术附加值低、核心竞...  相似文献   

10.
2019年10月15日 ,蛇口太子湾邮轮母港CR2码头,入了秋的深圳依旧酷热.随着一声鸣笛,在过去三天时问内“搅动”了深圳全城神经的“雪龙2”号正式驶离,开拔去往澳大利亚的霍巴特,执行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任务. 在那一刻, “雪龙2”号甲板上,刚刚23岁的实习三副苏显发了一条朋友圈: “想到李白的一句诗:'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小苏正式开启了他的航海生涯!”1996年生人的小苏没提到的是,在此次首航南极的“雪龙2”号上,满员40个船员中有27位都是第一次参加极地科考,半数船员均为90后,对他们而言,这次去往南极的173天,也是自己航海生涯的开始.  相似文献   

11.
(1)南极大气边界层的观测研究进展 在IPY2007/2009,在国家海洋局极地办公室的组织协调资助下,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和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共派出6名科技人员,利用国内外先进的边界层大气探测仪器,在中山站和南极冰盖上获取了南极海/冰/气相互作用和大气边界层的加密观测。  相似文献   

12.
发达临海国家都把海洋强国的建设和海洋科技领先地位的确立做为新世纪的战略目标并且启动了实施计划.其中海岸带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占有重要地位.海岸带向海一侧占整个海洋面积的20%左右,向岸一侧居住着60%以上的人口,是全球主要的经济和社会活动大舞台.当前海岸带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的紧迫感来自人类活动的影响.人们渴望深入了解海岸带变化规律、复杂过程以及人类活动作用下的环境变异,以解决国家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求知无限     
正世界无边,科学无限。在求知的路上,永远没有尽头。亦如科学家们对未知的探寻,永远没有终点。为什么要测量珠峰﹃身高﹄?为什么要去极地科考?为什么要下潜到海底最深处?每一个问题的答案背后,都记录着科学家们一次又一次历经脑力和体力双重考验的不易与艰辛,也记录下我们在科技强国之路上的努力与奋进。  相似文献   

14.
王凡 《科学大观园》2023,(10):20-23
<正>在走向深海的过程中,“科学”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的成功研制和交付使用是一个里程碑。2012年9月,“科学”号在青岛正式交付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运行管理,拉开了我国从海洋系统视角开展深海大洋研究的序幕,引领了中国海洋科学调查由近岸到大洋、由浅海到深海的历史性跨越。这10年,“科学”号见证了我国海洋科技事业迅猛发展的光辉历程,也是我国从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坚实迈进的缩影。  相似文献   

15.
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于同济大学,其前身是1992年12月在同济大学海洋地质系成立的海洋地质国家教委开放实验室,1999年9月更名为海洋地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5年1月获准立项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2006年12月通过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验收。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37人,其中研究人员33人、技术人员3人、办公室人员1人,研究人员中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实验室拥有1个博士后流动站(海洋科学)、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海洋科学)、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固体地球物理)和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并拥有我国海洋…  相似文献   

16.
正南极有着极为脆弱的环境,这是事实。1961年生效的《南极条约》,虽只有短短的14条,但却成为自此之后协调南极事务的根基。南极洲是地球上唯一一块没有主权国家的大陆。从空中俯瞰,南极大陆形似一片洁白的银杏叶,其面积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十分之一,约等于1.5个中国陆地面积。南极有着极为脆弱的环境,这是事实。白色沙漠地球72%的淡水在南极南极是目前世界上唯一没有明确主权归属的一块冰雪大陆,相当于我国国土面积的1.5倍,比整个欧洲的地理面积还要大约170万平  相似文献   

17.
海洋是一切生命的摇篮,自然资源的宝库.以微电子、计算机、网络通信、多媒体和空间科学等为支撑的信息技术,是迄今为止发展最快、渗透力最强的技术,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已进入以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时代,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趋势.我国的海洋数字化进程刚刚起步,加强海洋信息化建设,加速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管理水平,是21世纪我国海洋产业新的历史使命,更是提高海洋水产业现代化进程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南极之谜     
19世纪以前,人们没有到达过南极,也不知道它的存在。南极是怎么被发现的呢?6000年前的南极是什么样的?南极洲的温暖岁月又缘何被冰雪覆盖了呢?是谁在冰雪覆盖之前勘测过南极大陆?是谁绘制了南极洲古代地图?皮里·雷斯的南极洲地图为什么会引起全世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19.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科学家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就"十四五"时期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听取意见。座谈会的召开又一次吹响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这些年,天舟一号发出首单"太空快递"、首艘国产航母成功下水、光量子计算机问世,北斗全球组网……  相似文献   

20.
《科学大观园》2014,(17):81-81
<正>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和习近平总书记"加强国防教育,增强全民国防观念"的指示,全国多家新闻出版单位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国防教育部门联合举办"中国海洋国土和防卫政策"知识竞赛。这项活动是国家国防教育办公室、文化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开展"关心国家安全,维护海洋权益"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的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