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机械论自然观是基于某种实体来解释这整个自然界,"实体思维"构成以往机械论自然观的内在症结,此种抽象的实体思维造成本质与现象、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等一系列的二元对立,终将割裂人与自然之间的有机联系。在这一点上,马克思与怀特海同样批判了抽象概念的认识论滥用以及抽象的实体思维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所可能带来的影响。马克思立足人类感性的实践活动终结机械论自然观,以此来统领人与自然之间的对象性关系。在马克思的著作中,有一个发展的自然价值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人是处于中心的与必要的部分;怀特海从"机体实在论"的立场出发,将人与自然放在一个完整的经验背景当中,以美学与价值论来重构机械论自然观。在怀特海的著作中,有一个宇宙的积累价值体系,或者可以说是上帝。虽然马克思与怀特海的哲学体系不同,但二者都运用"机体思维"向我们诠释了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现象与本质、个体与整体辩证关系的过程原理,并且让我们能够根据各个机体所在的处境来摄取对自然环境生动价值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自然观的历史唯物主义基础--论马克思的自然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思的自然观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自然观。历史性原则、生存论原则是它的基本解释原则。作为哲学世界现的自然观不同于自然科学,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哲学自然观的基本问题。马克思所关注的不是与人无关的自在的自然界,而是进入人的生存领域的自然界。生存论是马克思自然观的终极解释原则。  相似文献   

3.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9,(3):108-112
怀特海的自然观赋予各个现实存在相较于其他现实存在之存在价值,其将有机体、系统作为价值主体,拓宽了价值主体的界限,把彼此联系的所有事物都纳入其广义的价值论体系之中。怀特海的思辨方法正是将价值经验给予更加宽广的自然界,籍此考究人和自然的关系,因而契合了自然价值、生态环境价值等的现实需要。在怀特海哲学理论的基础上,建设性的后现代学者由此拓展出了一条"复魅"之路。他们提出了所谓的"泛经验主义"。然而,"泛经验主义"的"复魅"道路是行不通的。人与自然之间的这种整体的价值关系是由于人的普遍性而建立起来的。在当今世界居主导地位的仍然是无神论与唯物主义,意图通过先前的逻辑来还原自然之神性势必难以实现。我们应该另觅佳径,此乃实践哲学之进路。  相似文献   

4.
莱布尼茨虽生活在被机械自然观逐渐"祛魅"的时代,但他超越了时代的局限,认同机械自然观的解释力的同时也认识到这种自然观的不足,并且他指出了目的论用以解释自然的积极价值。他将机械论与目的论在其自然观中调和起来。在这种调和的视角下,莱布尼茨通过一系列的原则:个体性原则、连续性原则、和谐原则、最佳原则建构出一幅有机的自然图景。今天,人们仍然在机械自然图景中继续着祛魅的进程,所造成的结果是人类生态家园惨遭破坏,人类精神无处安放,而机械自然观无法应对当前人类所面临的这种危机。莱布尼茨的有机自然观对自然的返魅以及构建和谐的生态环境具有建设性意义。  相似文献   

5.
环境伦理学的争论焦点是自然的价值问题,回答自然价值问题的理论根据是自然观。当前作为自然价值之根据的自然观有神话自然观、机械论自然观、有机论和整体论自然观,以及实践的历史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将自然置于实践的历史的唯物主义自然观视野之下,自然的价值就是"自然向着人的生成"价值;同时,在实践的历史的唯物主义自然观视野之下,理解环境伦理学的价值话语及其争论,阐明环境伦理的价值图景与重叠共识,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恩格斯在批判神学自然观和机械自然观的基础上构建了生态自然观。在恩格斯看来,自然界是自我生成、自我修复、自我发展的生态系统。人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产物,是自然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在工业革命后成为影响自然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变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自然生态恶化的根源,无产阶级是生态危机的最大受害者。实现人类与自然的真正和解,需要超越资本主义,走出人类需求与资源消耗的恶性循环;超越主客对立,促进人类发展与生态平衡的有机统一;超越消极无为,充分认识和利用自然界的客观规律。  相似文献   

7.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9,(11):106-112
科学的自然观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前提。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包含三层含义:(1)外在于人的自然,它是观察人类历史、人类历史活动和实践活动的前提;(2)作为"自然的历史"的自然,它决定了人类历史本质上是"自然的历史",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3)"历史的自然",它表明了"自然的历史"和"历史的自然"的内在一致。承认"自然界的优先地位",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认识论、历史观和价值观具有基础性、第一位的根基作用和意义。不坚持马克思"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前提和基础地位,就会导致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颠覆性误导。不能把马克思创立的"新唯物主义"概括为"实践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8.
自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以降的传统实体观虽历经笛卡尔、英国经验论者乃至近现代哲学家的持续批判与修正,但由于因袭"实体—属性"的本体论信条和"主词—谓词"的逻辑学立场,始终无法摆脱困境。经由早期科学哲学时期的酝酿和准备,提出以"事件"终结"实体",到晚期过程哲学,主张以"过程原理"超越"传统实体观",怀特海给出的独创性解答,为我们摆脱传统实体观的束缚而认识世界开启了一扇别样的窗户。  相似文献   

9.
敬意的自然观在把自然当作人类主体的认识和改造对象时,更强调人对自然的审美关系、伦理价值关系以及敬畏关系,自然与人有着主体性的精神交流。本文认为"敬意的自然观"应该包含两个方面:第一,人对自然的敬意关系。第二,人对自身的敬意关系。两种敬意关系相互关联、不可分割。人正是在自身的全面发展中展开与自然的包括敬意在内的全面关系;同时,在展开与自然的全面关系中,人自身得到了包括敬意在内的全面发展。这种进路叫做"非去人化的敬意的自然观"。在此,怀特海的创生的经验学说与孔子的创生的成人学说提供了巨大的智慧资源。他们的有关学说引导出了本文的主题:参天地,做全人:做全人;参天地。  相似文献   

10.
从过程哲学的视角看,物理主义与泛心论都是某种"实体本体论",始终未离开二元论的讨论框架。过程本体论主张以一种动态的、创造性的过程即"现实实有"取代机械唯物论的静态实体。基于过程本体论之上的新版泛心论,可称为"怀特海式的过程泛心论",主张一种动态的、普遍关联的实在观,以一元的"过程"突破传统物理主义与泛心论进路的二元论局限,一定程度上弥合了心身间的认识鸿沟,消解了"难问题"与"组合问题",成为心身问题思考的新进路。  相似文献   

11.
自然观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总的观点。它的研究对象就是我们面对的整个自然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标志着旧的自然哲学的结束,也是人类自然观发展史上的一场伟大革命。一般认为,自然辩证法原理是由自然观、自然科学观和自然科学方法论三者组成;而自然观讲的是自然界本身的辩证法,它是整个自然辩证法原理的基石和核心。当前,在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中,应该说自然观部分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例如:它同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等的内容重复较多,或者只是停留在哲学原理加自  相似文献   

12.
旧唯物主义抽象自然观的主要错误在于割裂了自然与人、自然与社会、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的联系,以抽象孤立的思维模式审视两者的关系。马克思实现了自然观上的传大变革,提出了“实践的人化自然观”。在他看来,人与自然是交互作用的,自然史与社会史的演进是同步的,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是统一的。马克思现实的自然观是合情合理的,有助于人与自然关系和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3.
怀特海的泛经验主义对经验概念的涵义和用法做了极大的拓展,赋予了其本体论上的意义,认为作为世界终极实在的实际实有就是一个经验过程,具有本体性、过程性、创造性及内在价值。怀特海的泛经验主义批判了基于二元论和机械唯物论的现代哲学的缺陷,把有机和无机、事实和价值相互沟通起来,提供了一种考察人与自然及其关系的新的形而上学和宇宙论,其中蕴含了丰富的生态意蕴。  相似文献   

14.
自然观与价值观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在一定意义上说,自然观是价值观的基础,价值观是自然观的前提.肯定自然界具有内在价值是生态伦理学和现代有机论自然观的特殊表达方式,它是人在特定价值观背景下对自然界的一种理解,是特定的解释模式与自然界可观察的经验现象的统一.这一分析对于正确理解事实与价值、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关系以及科学的客观性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历史生存论:马克思的新自然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的新自然观是历史生存论的自然观。这种新自然观为人类对自然的解释提供了生存论的价值基础和历史主义的解释原则。在当代人类面对环境危机、资源危机等人类新的生存问题的历史条件下,近代理性主义主体性哲学的自然观已经失去了合理性,我们需要一种新的自然观。  相似文献   

16.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6,(10):110-115
马克思的自然观破除了旧哲学自然观的抽象性和非现实性,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哲学思想。马克思克服了传统旧哲学在观念范围内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局限,探讨了造成生态危机的世界观、认识论和社会历史根源。在马克思看来,传统哲学的观念建构论是造成生态危机的世界观根源;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是造成人与自然关系错位的认识论根源;资本生产方式是导致生态危机发生的社会历史根源。马克思的生态哲学思想有着极其重要的当代价值,它为破解当代生态危机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导引。  相似文献   

17.
作为理学开山,周敦颐认为,"无极而太极"使自然的生成成为可能。他的自然观具有人文性质,是一种伦理型的自然观。其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1."无极而太极"是周敦颐自然观的伦理核心;2."诚"是周敦颐自然观的伦理原则;3."善"是周敦颐自然观的伦理体现。从自然价值的角度来审视周敦颐的自然观,他将一种无形无象虚空的"无极而太极"作为自然宇宙生成的本源,这在宇宙自然的起源上,并不符合科学依据,显得荒谬。从人文价值的角度上来说,周敦颐的自然观是在应对佛教挑战儒家的"文化焦虑"中产生的。其贡献在于试图为发源于先秦儒家学说建立一个新的,足以与佛教思想相抗衡的自然观的理论框架。不仅如此,他还将这种"实有"的"无极而太极"自然世界作为伦理秩序和道德世界合理性的依据,为儒家道德价值世界的生成与超越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这为后世儒家尤其是宋明理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质形论”主张所有的物体都由质料和形式构成。该理论是前现代欧洲哲学史上最具影响和争议的理论之一。它在自然哲学和形而上学方面要面对诸多难题,尤其是质料和形式的本体论地位,以及自然物体(元素和混合物)的本体论构成。围绕上述争论,中世纪思想家罗吉尔·培根坚持实体形式多元论立场,通过主张每一种实体形式都需要与适合它的特定形而上学质料相结合,表述了一个更为多元的形而上学质料理论。这一微妙但根本性的视角转变,确立了一种新的作为自然变迁物理基底的“自然质料”概念,为研究自然变化开启了全新视野。  相似文献   

19.
在当今西方思想界,怀特海过程思想的追随者们非常活跃,他们以过程思想为基点,为人们讨论研究传统的科学与宗教关系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维度。过程思想的基点是对在的古老而又崭新的理解,以流变的、不断实现的实有代替传统的固定不变的实体,终极的范畴的转变从根本上转换了讨论科学与宗教关系问题的角度。怀特海之后,怀特海主义者对科学与宗教问题的解决主要可以分为五种类型,当代过程思想学派对这个问题的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已经有力地推动了整个科学与宗教领域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鲍德里亚在《生产之镜》等著作中,认为马克思自然观是启蒙时期对自然的支配和奴役性概念,其逻辑基础就是对自然的强力征服;唯物史观中的所谓规律和自然必然性都是这种支配和奴役性思维的产物。本文试图从STS视角认识和理解马克思的历史观和自然观,全面客观地评价鲍德里亚对马克思历史观和自然观的某些认识和理解,以期更全面、更准确地理解和发挥马克思的历史观和自然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