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当代中医学的发展表现出"处江湖之远"的传统中医和"居庙堂之高"的现代中医两种典型的群体形态和发展路径。中医学知识是一种介于默会知识和编码知识之间的特殊类型的知识,在从私人知识转化和创新成为公共知识的过程中,其知识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必然会面临着冲突与抗争。从知识生产的视角对此予以理解和做出阐释,有利于更加理性、公允地审视和勘察这些矛盾的本质,从而在路径抉择上兼容并包、执两用中。同时,基于物质科学、信息科学与生命科学的发展趋势,中医学发展的传统与现代路径之间将会在哲学层面上克服绝对冲突,转而在知识生产方式上产生深度沟通、自然扬弃,推动中医学在不同路径之中获得发展和进步,乃至产生一条崭新的共同路径。  相似文献   

2.
地方性知识是科学吗?从传统科学哲学和科学实践哲学的视角审视这个问题,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本文在重点解读科学实践哲学的科学观,为地方性知识的"科学性"寻找充分的理论依据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少数民族地方性知识能否"标准化"的问题。将地方性知识问题融入到民族高校《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中,可以充分体现民族高校问题导向教学的特色,增强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相似文献   

3.
上个世纪30到60年代,英美分析传统的科学哲学唱"独角戏",大陆传统的科学哲学鲜有人关注。在近年来科学哲学"转向"的话语中,英美学界开始对大陆传统的科学哲学尤其是德国和法国的传统产生了兴趣,有的学者甚至提出"大陆科学哲学"的概念。这种大陆视角的科学哲学的新意在于,它并非仅仅与分析模式的"主流"对抗,而是具有一种全球视野和明显的包容性。它还被赋予了促进两个哲学阵营走向"融合"光明前景。  相似文献   

4.
科学既是一种实践活动,也是一支文化力量。反科学传统的不同变种很少反对第一种意义上的科学,他们的矛头主要指向作为文化的科学。理性主义科学哲学实质上采取了一种“科学家的视角”,它不自称为科学实际上却是科学在文化上的同盟。科学知识社会学则采取了一种“旁观者的视角”来审视科学,它自称为科学并运用科学的方法,实质上属于文化上的反科学阵营。  相似文献   

5.
沿着恩格斯的经典文献《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开辟的马克思主义语言哲学轨道,沃洛希诺夫的《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哲学》和詹明信的《语言的牢笼》成为马克思主义语言哲学承前启后的宝贵思想财产。马克思强调的是语言的“实践性”;沃洛希诺夫突出的是语言的“对话性”;詹明信凸显的是语言的“辨证性”。马克思主义语言哲学是在批判两种语言哲学流派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为两种语言哲学流派的对立提供了融合、对话的可能,为我们重新审视英美经验主义语言学和欧陆先验语言学传统提供了超越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视角。  相似文献   

6.
新兴自然科学学说与后哲学文化的兴起,为我们提供了审视科学方法论原则的新的视角。使人们的科学方法论意识由“反对方法”转向“质疑方法”。梳理当代科学方法论演进的内在线索,揭示探究质疑方法的理论视域,阐发质疑方法的理论特征,将有助于透视科学方法论的当代形象。  相似文献   

7.
传统科学哲学脱离科学实践,而后现代科学哲学又陷入相对主义时,近年来兴起的科学仪器哲学则凸显了科学仪器在理解科学并解决科学哲学问题中的价值。本文课题组在收集大量文献后,基本摸清了科学仪器哲学的缘起、思想性质和理论价值。科学仪器哲学在本质上就是从仪器角度来理解科学思想:科学仪器不仅仅是外在的工具,还是科学思想的器物形态;科学思想不仅仅是科学理论及其实践活动,还是科学命题、科学仪器和科学活动的三位一体;科学哲学不仅仅是科学语言的"逻辑句法",还是科学语言与科学器物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本文将诠释学的科学哲学的原则与传统的哲学诠释学的原则放到一起。由此得出的结论是,后者的批判性议题的成立与否,取决于两个可疑的论断:科学探究令认知关系实体化,该实体化明确而又决定性地判定了科学对认识论上的客观主义的承诺。本文勾勒了拒斥这两个论断的方案。它反对如下假设,即科学探究由于缺乏资源来仔细审视展开探究过程中的认知关系的语境表述而备受困扰。在发展一种反对该假设的诠释学论证的过程中,本文讨论了一些与理解科学探究的反身性有关的问题。在此背景下,本文引入了在探究过程中与语境相关的诠释学情境概念。这种版本的诠释学的科学哲学在本文中成败攸关,它在有关实在论的争论中提出了一个立场,该立场有资格成为一种诠释学的实在论,这恰恰是那种与任何形式的笛卡尔主义的二元论、形而上学的本质主义与认识论的基础主义断然决裂的实在论。  相似文献   

9.
人们通常所理解的自然辩证法作为"自然界的辩证法",在颠倒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的角度上说,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作为一种理论哲学框架中的自然辩证法观念,它也具有经验科学式的思维方式和传统哲学主客体对立"哲学图式"的片面性。事实上,存在着由马克思所开启的颠倒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的第二条路径,即人化自然的自然辩证法。人化自然的自然辩证法是一种作为实践智慧的自然辩证法,也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本真含义。  相似文献   

10.
科学文化哲学一方面是以作为文化的整个科学为研究对象,即“关于科学文化的哲学”,是人们对科学文化进行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哲学反恩;另一方面是从文化哲学的视角来反恩科学,借鉴文化哲学研究的视角、方法等来研究科学。科学文化哲学的研究纲领主要包括三条原则:倡导科学和技术是人的事业,充分借鉴和吸收各种哲学资源,提倡综合创新的方法。科学文化哲学将成为整合科学的历史研究、科学的知识社会学研究、科学的哲学研究以及科学的文化研究的一门重要学科。  相似文献   

11.
"理智直觉"是西方哲学中的重要概念。经验论和唯理论对它有不同的理解。牟宗三认为中国哲学承认人有"理智直觉"的能力,而西方哲学则不承认,因此中国哲学高于西方哲学。他还把西方的科学与哲学限定在经验知识领域。事实上,这只是某种经验论的观点。西方哲学中的唯理论是承认人有理智直觉能力的,科学与哲学的对象也不是可感事物,而是可知的事物。  相似文献   

12.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7,(8):102-107
当代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的"欧陆"进路不同于传统科学哲学对社会科学之"规律问题、本体论组成,理论结构"探讨的钟情,带有浓厚"人文"色彩的当代大陆哲学着眼于社会科学的后现代哲学语境的考察,着重讨论海德格尔存在论之后,"理性空间"的"弱化"与后现代社会科学文化共同语言的建构,分析社会科学主体与对象在弱化诠释学语境中的角色,探讨社会科学"真理"的后现代特征与社会科学方法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3.
在大众多元文化取向引导下,科学技术论领域呈现一种明显趋势,即把关注点从科学技术的生产转向科学技术用户及其使用。文章集中对国外有关技术使用者的研究进行梳理,概括出三条来自于不同学科传统与范式的研究路径,即哲学范式、文化研究范式和经济管理学范式,逐一检视了它们的理论背景、分析视角、核心概念、基本观点和方法论,进而通过比较探讨了它们共存与竞争、互补与整合的态势。  相似文献   

14.
试谈库恩的 不可通约性 论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论间的不可通约性(incommensurability of theories)论点,自从库恩和费耶阿本德于1962年提出以后,受到了科学哲学界的广泛关注,因为它涉及到科学进步的本质,涉及到理论选择问题,尤其涉及到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的冲突和争论,所以,有必要作深入的探讨。我们知道,库恩强调科学的发展是常规科学与科学革命的交替出现。他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使他闻名遐迩。他的理论被称为科学革命的理论,他被称为“革命论者”(Revolutionism)。标志着这种革命变化的,则是新旧范式之间的不可通约性。库恩说:“从科学革命中实现出来的常规科学传统,与先前的传统不仅逻辑上互不相容,而且两者经常在实际  相似文献   

15.
陈俊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23(11):104-108
库恩的"范式"无疑是20世纪科学哲学中最具创见性、也最具争议的哲学概念之一。库恩是在两种不同意义上使用该概念的。一种意义是将"范式"作为科学共同体从事高度收敛的常规科学活动的精神定向工具;另一个更具本质性的意义是将"范式"作为共同体成员共有的解题范例,即认识和理解世界的工具。库恩的"范式"及其认识论意蕴是对传统基础主义认识论的历史主义超越,澄清"范式"的认识论本质对于理解科学的本质及科学发展的特点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美国科学史学会2008年年会于11月6日至9日在宾西法尼亚州匹兹堡市召开.此次年会由美国科学史学会与科学哲学学会联合召开,千余人与会,设70多个讨论小组,盛况空前.会议议题以西方科技史为主,涉及科学史的众多方面,会后颁发了科学史界的诺贝尔奖"萨顿奖章"和其他重要的科学史奖.值得关注的是,其中与中国和东亚科技史研究相关的议题,反映了这个领域研究的新视角、新方法和关注的新问题.研究时期注重现代,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强调跨学科综合,研究视角宽广,涉及"科学与政治"、"科学与民族主义","跨文化和跨区域交流"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计算哲学:21世纪科学哲学的新趋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认为,“计算”不再是一个数学的专门概念,而己上升为一个极为普适的哲学范畴,成为人们为认识事物、研究问题的一种新视角、新观念和新方法。尤其将对21世纪的自然观、生命观、科学观和科学方法论产生重大的影响,成为21世纪科学哲学的新趋向。  相似文献   

18.
对科学课堂中学生的解释表现和教师的解释行为的研究表明,传统教学对科学解释能力的系统培养存在缺失。美国学者提出的"论断-证据-推理"框架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益尝试。然而在取得阶段成果的同时,此框架的哲学基础使其后续研究遇到了瓶颈。故我们引介了科学哲学领域对科学解释的思辨,在此基础上结合哲学理论和教育理论重新审视"论断-证据-推理"框架及基于此框架的科学解释培养模式。在借鉴其培养策略和测评方法的同时,本文限定了科学解释的概念范畴,建议以解释模型发展史为线索,在实证研究基础上重构科学解释能力的学习进阶。  相似文献   

19.
弗洛里迪信息伦理学的主体间性本质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弗洛里迪(Luciano Floridi)的信息哲学和信息伦理学涉及一些特定的概念,其中关于信息的"外延论的语义学观点"、"客体导向程序化方法论"和"建构主义伦理学"这些概念不仅涉及到作者信息哲学的本体论立场,而且还涉及到当今信息社会带有基础性的伦理问题.我们将借助古典的先验方法阐述这些概念的统一性及其主体间性本质.  相似文献   

20.
自1996年第一届国际科学哲学史大会算起,科学哲学史的学科性质就备受关注。科学哲学史不是科学思想史,也不是科学哲学的流派史。与传统科学哲学"拒斥形而上学"相比,科学哲学史主张恢复科学与哲学的思想关联。这门新学科主要研究科学与哲学之间关系的思想演化,也就是科学与哲学的融合、冲突与新的融合的思想轮回。借鉴库恩的思想,我们把科学与哲学的这种融合称为科学-哲学共同体。所谓科学哲学史也就是科学-哲学共同体因共识而形成、因科学革命而断裂、再因科学促进哲学变革的思想演化过程。从科学哲学史角度看,科学与哲学是连续知识谱系的两极,科学哲学应该是经验性与超验性的统一,知识与智慧的统一,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统一。我们的结论是,任何一种科学理论,总有其哲学观念;任何一种哲学观念,总有其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