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4 毫秒
1.
在各种管线施工中,当地下管道需要穿越铁路、公路、河流或重要建筑物、构筑物等障碍物时,为了保证正常的交通运输和避免大量的拆迁工作,往往不允许从地面开挖沟槽,此外还有施工场地土质较差,或地下水位较高,都不利于地表开挖沟槽,此时常采用顶管法施工.开封西区杏花营组团1#路排污工程中在对该地区工程地质勘察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土质和水文条件,成功运用了土压平衡顶管技术,达到了预期的设计要求,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特别是对城市地下工程建设施工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2.
输气管道穿河段水工保护工程埋深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涩宁兰输气管道巴音河穿越段水工保护工程"为实例,采用管道河流穿越工程中广泛应用的冲刷经验公式,对该穿越段的冲刷深度进行计算,通过对比分析各计算结果的合理性与可靠性,提出了符合实际情况的水工保护工程基础埋置深度,为油气输送管道穿越段水工保护工程设计与工程基础埋深的确定提供了技术参考和较可靠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深基坑开挖过程中常发生基础顶托破坏事件,本文以北汝河倒虹吸工程混凝土垫层顶托破坏为例,通过破坏的各种现象并结合地质情况,分析得出其破坏的主要原因为裂隙承压水所致,通过降低承压水头和换填相结合的方法,既满足了工程安全的要求,同时降低了降压成本,实践证明此处理方案可行,可以作为其它类似地质情况的深开挖工程处理方案。  相似文献   

4.
郑州某深基坑设计开挖深度为11.2m,因工程场地附近存在沟渠,地下水位埋深较浅,地下含水量丰富,对基坑开挖极为不利。因此,有必要对基坑围护结构的坡顶位移、深层水平位移等进行持续监测。结果表明,随着基坑每一段的开挖,坡顶位移与深层水平位移会发生骤然增大,地下水较丰富侧的位移量更为明显。随着支护体系的完备位移量逐渐得到控制,在开挖至基底后,位移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5.
昆沪高速黄连山隧道为浅埋、超大断面的高铁双线隧道,地质围岩条件复杂,整体稳定性较差,工程质量要求高。从爆破效果与施工安全角度出发,采用理论分析、现场试验的方法对黄连山隧道的光面爆破进行了系统研究,得出了一套较好的爆破方案,特别对周边孔的爆破参数作出了详细地分析与优化,最终使得炮孔利用率为95%左右,平均超挖量控制在6~10cm,半孔率为75%左右,隧道的开挖质量全部达到了铁路隧道的质量和安全要求。研究结果对类似环境条件下的浅埋大断面隧道掘进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刘渺 《河南科技》2023,(9):84-87
【目的】隧道施工在穿越破碎带过程中容易出现大变形,影响结构安全。【方法】针对在建渝昆高铁华山松隧道项目的地质特征,通过现场监控测量及类似工程案例分析,采用“地质调查法+物探(TSP)+超前钻探”等综合超前探测手段,确定“中管棚+小导管”双层超前加固,拱架型号提高、大直径锁脚及短进尺开挖等施工控制手段。【结果】结果表明:隧道拱顶最大变形量仅为20 mm,有效地控制了大变形风险。【结论】本研究可为类似工程安全施工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7.
建筑由上部结构和基础组成,基础作用在地基上,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协调。承载力修正时基础的埋深问题一直是困扰设计者的一大难题。之所以要对地基承载力进行深度修正,这与地基破坏机理相关。在实际工程运用中,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修正时计算上的失误,也会直接危及基础设计的安全。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地基承载力修正时基础埋深的确定。  相似文献   

8.
孙斌 《河南科技》2023,(10):67-70
【目的】隧道在穿越采空区施工时容易出现由于开挖扰动造成的大变形、塌方等灾害,因此有必要对采空区地质灾害的探测及处置技术进行研究。【方法】本研究以赣深铁路同乐山三号隧道为背景,对施工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结果】研究表明:在采空区地段采用“地面调查法+高密度电阻率法+钻探法”为主的综合探测手段,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地表矿洞采用回填注浆封堵,洞内采用超前支护+径向注浆处理,可以保证隧道安全顺利地通过不良地质段。【结论】本研究成果可为今后类似工程提供施工参考。  相似文献   

9.
张锐 《河南科技》2012,(4):82-83
<正>一、工程概况某新建粗格栅进水泵房为矩形钢筋砼结构,底部外围尺寸为15.1m×13.3m,井筒长为16.8m,需挖土方量3400m3。根据该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场地基础埋深范围内的浅部含水层为潜水含水层,水位埋深2.1~2.7m。二、沉井施工措施考虑成本和工期影响,该工程沉井施工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相似文献   

10.
杭州市解放路隧道穿越沪杭铁路段,共长41.6m。本段隧道位于直线上,坡率为-0.359%的纵坡。隧道由两座小间距(隔墙厚仅75cm)隧道组成,为双向四车道,采用暗挖法施工。解放路隧道中线对应沪杭铁路里程为K200 942.5,隧道中线与既有线路成80°角度斜交,隧道施工影响行车范围为48m。隧道所穿越地层为砂质粉土夹砂层,地下水位埋深较低且极其丰富,隧道开挖过程中极易发生涌水、涌砂、坍塌等事故。一、铁路加固施工方案结合本工程施工场地狭窄,行车干扰大,工期紧等特点,在保证营业线正常高密度安全行车条件下,采用D24定型便梁对既有线进行加固实现隧…  相似文献   

11.
重庆地区地铁九号线鲤-刘区间属于浅埋隧道,穿越围岩以硬岩为主,施工效率低,对围岩和周围构筑物影响较大。为此优选了钻爆参数,计算了安全药量和单孔装药量,基于错相减震机理选择起爆方式、炮孔布置参数及起爆顺序。现场应用结果表明,采用爆破新工艺参数后,比原工艺单孔单响爆破时振动降低了58%。  相似文献   

12.
地铁隧道规划往往会经过城市的繁华地段,不可避免的对邻近既有建筑物造成影响,如何有效控制地铁开挖过程中引起的建筑物变形沉降问题一直是研究的重难点。以南京地铁7号线为例,采用MIDAS数值模拟软件建立三维地质模型,首先分析地铁隧道开挖对既有建筑物的影响,后依次对三台阶法和交叉中隔墙(CRD)法开挖引起围岩变形进行研究,最后对隧道完工后的监测点曲线进行变形分析。结果表明:地铁隧道开挖穿越邻近建筑物这一过程,离隧道近的建筑物基础点沉降量很大,而离隧道远的建筑物基础点沉降量相对较小,由沉降差可知为不均匀性沉降;相比于CRD法,采用三台阶开挖法能有效降低隧道开挖处的拱顶沉降,提高隧道围岩的安全稳定性。由于隧道开挖导致围岩应力迅速释放以及初期支护效果的滞后性,相比于隧道周边收敛点变形而言,拱顶处的变形幅度则更大。  相似文献   

13.
某城市广场一期工程南5栋24层商住楼组成,地下车库为1层.基础埋深7m。工程地基采用CFG桩复合地基,场区内土层分布特征如下。  相似文献   

14.
杜燕忠 《河南科技》2023,(22):79-82
【目的】凝灰岩地层容易遇水软化,自稳能力差,隧道穿越时极易发生溜塌、大变形等灾害,这就需要研究在破碎凝灰岩段隧道采用两台阶与三台阶工法下,围岩、支护结构受力及变形规律,为施工提供理论指导。【方法】以在建渝昆高铁华山松隧道为背景,通过数值模拟手段进行计算分析。【结果】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三台阶开挖时,变形情况较两台阶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其中整体最大沉降量降低14%,特征断面沉降量降低9%;在支护结构受力方面,三台阶法要比两台阶法稍有优势。隧道开挖后,为避免隧道两侧边墙部位出现压应力集中,施工中应注意观察边墙初支是否有开裂、鼓包等现象,必要时施作临时横撑,以保证施工安全。【结论】研究成果可为今后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肖蒂 《河南科技》2012,(3):92-93
<正>一、工程概况国道107线郑州段改建工程AK41+635~AK42+035隧道工程位于航空港迎宾大道环岛下,距新郑国际机场高速出口处200m。隧道总长400m,基础底板最低处埋深9.5m,泵房局部埋深13m。该工程地基土质为黄褐色粉土,地下水属于空隙潜水  相似文献   

16.
<正>隧道是铁路、公路、水电等建设项目中的常见工程。随着建设工程规模的不断扩大,隧道工程的埋深、数量、长度和跨度也在不断增加,大大增加了隧道勘察工作的难度。为此,地质雷达近年来在隧道地质超前预报中逐渐得到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湖底隧道施工通常具有地质条件复杂、难度系数大、危险性高等特点,为研究冻结法在隧道下穿湖底联络通道中的施工技术要点,依托某实际地铁工程展开研究。【方法】结合地质勘察资料,综合湖底特殊地质条件及水文概况,设计采用冻结加固技术预先对周围土体进行处理,合理设计和优化开挖与构筑施工技术,对相关施工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措施。【结果】结果表明,冻结法施工具有较高的安全可靠性,且适用于各种复杂的水文地质,如软土、流砂以及高水压和高地压地层。【结论】本研究对城市地铁湖底联络通道的安全和有效施工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以武汉市唐家墩地铁车站深基坑工程为例,综合考虑场地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权衡经济、安全、施工难度、工期等因素的影响,最终采用连续墙加内支撑的方式对该深基坑进行开挖支护。【方法】结合ABAQUS数值模拟软件中的Mohr-Coulomb准则进行三维建模,模拟研究了基坑开挖过程,预测了基坑开挖影响范围内土体的水平位移、垂直位移及支护结构的变形,并与现场监测资料进行了比对。【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开挖初期主动土压力主要由开挖面以下连续墙承担,随着开挖加深和支撑设置,主动土压力在后期主要由开挖面以上连续墙承担。围护结构最大水平位移为30.3 mm,坑外最大沉降量17.5 mm,坑内最大隆起量为19 mm,与现场实测数据一致,从而验证了设计方案的可行性。【结论】基坑开挖支护方式满足一级基坑变形控制要求。模拟结果表明支护设计方案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由于土体性质的复杂性,理论分析很难预测巨厚软土地区深基坑的应力和变形特征,而数值模拟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法。结合长江三角洲海相巨厚软土地区某地铁站深基坑工程地质条件,采用弹塑性有限元方法,对地下连续墙支护结构的深基坑在不同开挖时序的地表变形、支撑受力和基坑回弹特征进行了分析。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巨厚软土地区深基坑开挖引起的地表沉降影响范围大约为基坑开挖深度的4倍;周边地表水平位移的影响范围大约为开挖深度的6倍;开挖过程中支撑受力从上至下有逐渐增大的趋势。这可为后续安全施工、科学设置监测点位置以保证深基坑本身和周边建(构)筑物安全提供基础资料,也可为类似巨厚软土地区深基坑的设计、施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对具有断面跨度大、净距小、埋深浅、偏压、围岩稳定性差和下穿建筑等特点的隧道,如何减小和控制地表沉降成为施工中考虑的关键技术问题。基于双侧壁导坑法,建立FLAC3D有限差分三维数值模型,对8种开挖工序所产生的拱顶沉降、建筑所处地表位移、塑性区面积和类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左右侧导洞开挖对拱顶沉降影响较小,中间导洞上台阶开挖时,拱顶沉降最大,能占到总沉降的40%左右;优化后的工序要点为优先开挖深埋侧隧道,并优先开挖其浅埋侧导洞。研究结果可为该类隧道的设计与施工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