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7 毫秒
1.
“诗言志”向“诗缘情”的转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应结合具体的文学语境来考察。先秦时,受儒家推崇的《诗》成为权威的话语资源。居于主导地位的“志”深化了其内涵。两汉诗论中介入“情”的因素,出现里程碑式的诗学理论《诗大序》,使走向“诗缘情”成为可能。亚魏晋时对诗歌本有了更清晰的把捱,陆机在《文赋》中提出“诗缘情”的概念,最终完成向“诗缘情”的过渡,从中也可以找寻到诗论发生变异的内在必然性。  相似文献   

2.
魏晋时期,伴随着理性世界的转变,人们的感性世界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出现所谓的魏晋“深情”。这种以知识分子为情感主体的“深情”,既不同于《诗经》时代原发性的“民情”,也不同于儒家“发乎情,止乎礼义”的“性情”和道家“有人之形而无人之情”的“天情”,它是知识分子个体生命意识觉醒之后于天地宇宙中寻求心灵安顿和精神自由的情感,即人生和宇宙合而为一的生命超越之情。正是这种魏晋“深情”,把中国诗学引向强调“神与物游”和“情景相生”的抒情道路,并深深地刻上了宇宙情怀。  相似文献   

3.
“诗”在东晋分析“中古文学在东晋的历史命运”,“东晋”的诗阐释“东晋文学在中古的历史地位”。两晋之际,缘情派已往,赏意派方兴,浮竞心消沉,逍遥游盛行,体现在行文风格上,那便是“绮靡”风光不再,而代之以“忘言”的甚嚣尘上,因此“诗”在东晋,重“理”而轻“文”。然而,若论“东晋”的诗,从文学的创作机制、阅读的趣味诉求与文学发展的实际进程而言,“赏意忘言”是“缘情绮靡”的必要补充与支撑。至于“赏意忘言”对后世文学发展的正面意义,便是陶渊明体与谢灵运体的问世。  相似文献   

4.
翻译过程中“忠实”与“通顺”要兼而顾之,这在理论上说简单易懂,然而在翻译实践中,如何处理两者的关系却十分不易.提出翻译过程中有“愚忠”与“明忠”之分.“愚忠”是“死译”、“硬译”之法,会导致受众阅读过程不愉快、误读、产品滞销等不良后果,甚至会严重影响外宣实效.“明忠”则指在充分考虑译入语受众接受能力的情况下忠实于原文形式并完美传递原文信息,或者在译入语生硬或受众无法接受的情况下采用忠实原文意义的翻译方法.译者要消除“愚忠”坚持“明忠”.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死”和“性”委婉语的对比研究,以揭示英汉语言的化内涵:宗教信仰、历史传统、价值取向、民族特性、社会因素、人类明,等等。  相似文献   

6.
情感是诗歌艺术的审美本体,理学家虽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但并没有极端地否定人的情感;相反,正是在肯定情感的基础上,理学家认为"盖诗者,古人所以咏歌情性","道情"是诗歌艺术的美学本质,从而对艺术的审美特征作出了具有一定唯物精神的合理解释.当然,这种情感在理论上还规范于"情"、"理"合一的中庸尺度之中,以理节情,以性范情,因此显示出与纯粹文学家的发愤抒情有所不同的言情特点.  相似文献   

7.
“后朦胧诗”是以“朦胧诗”群体为整体超越目标,活跃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的庞杂诗歌群体。与“朦胧诗”相比较,“后朦胧诗”的审美现代性转变主要表现在:抒情客体化的写作倾向、“反英雄”“反崇高”的诗歌价值观念和“反意象”“口语化”的艺术观念和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8.
在貌似多样的栏目背后,当前中国的很多电视栏目出现了“短命”的现象。通过电视栏目内在和外在存在的主观客观原因,对该现象进行了研究和分析,认为节目差异化是电视栏目生存与发展的必然之路,并从节目内容、节目表现形式创新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作为指导性文件,历届中国共产党全国大民代表大会的报告都备受瞩目。从“富裕中国”到“美丽中国”,笔者通过党的十二大以来党的纲领性报告中的不同阐述,试图总结社会发展的轨迹,进而分析其内在的发展动力,并通过文献研究、社会矛盾分析等研究方法,探讨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两位一体”到“五位一体”的发展历程,提出了发展映射问题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中国惯用语是人民大众熟悉并经常使用的一种语言材料,属于熟语范畴。它比一般词组有着更强的表现力,其结构虽不如成语那么固定,但意义却是固定的、整体化冲、超越字面的,如“挤牙膏”、“马后炮”、“绣花枕头”、“二一添作五”等。鬼子惯用语不仅表意抽象、复杂,有的还负载着深刻的文化价值,要把它们译得非常准确,有时也得煞费周章。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EugeneA.Nida)近年来提出了同形式等值相对立的“能动等值”论,着眼干读者心理上的感受,强调接受语读者从译文中得到的效果与源发语读者从原文中得到的效果大致对等,…  相似文献   

11.
丰富多彩的民族语言和光辉灿烂的中国传统文化孕育了中国民族声乐这一闪烁着中国人精神和智慧的艺术品种。“情”“声”“韵”是中国民族声乐的三大基本特征。作为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独特的艺术特征,它们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来古典文学研究,正处在“解构与重构”时期。旧的研究范式陷入危机而尚未完全超越突破,新的研究范式正在探索而尚未完全建立。正是在这种新旧范式的交替时期,刘扬忠的新著《辛弃疾词心探微》(齐鲁书社199o年版)具有特殊的价值和意义。这不仅在于著者刘扬忠深透扎实、具体明晰地揭示出辛弃疾词的独特个性及其审美价值,还在于他初步建立起一种新型的作家个体研究的范式。此著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中作家个体研究的“诗——史范式”向“诗——心范式”的转换。本世纪以来的中国文学史研究,虽然不断受到外来文艺思潮、文…  相似文献   

13.
“乡原”这个概念尽管在儒家典籍中并不多见,但是孔子在“乡原”问题上所持的意见却涉及其道德理论的核心。在“乡原”问题上的态度说明了孔子对人的内在心志与外在表现一致性的要求和期待,而对“乡原”的批判也是他的道德导向策略之一。他希望能够实现道德普化的世界却认为人的质素存在差异而加以区别对待,从而导致了其理论缺陷的产生。  相似文献   

14.
外在的“圆”与内在的“合”,是中国武术套路的重要特征,其内涵丰富、表征明显,存在于中国武术套路发展、传承、教学、创新的全过程.在高校武术教学中,应正确理解、合理运用武术套路的形“圆”意“合”之特征,使其在套路教学成果、学生竞技水平、学生人格培养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将刘勰的“神思”说置于中西总体诗学发展语境中,与西方古今论者相应范畴的见解做具体的比较研究,从而阐明从创作特殊思维这一理论命题的提出到创作特殊思维的意义、特点、内在机制的认识,刘勰都远远早于西方论者提出了深邃且较全面的认识。这些早出的创见对世界诗学的贡献是不应低估的。  相似文献   

16.
司马承祯在继承道家以“道”为本体思想的基础上,将本体进一步实体化、人格化,系统讨论了以“道与人的关系、能否得道、如何得道”为主要内容的“道性论”,并随之建立起一套以修心为主要修行方法的“心性论”,从而构建了司马承祯较为完整又独具特色的道教哲学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7.
《漳州师院学报》2022,(3):130-135
高校辅导员“双线晋升”政策有力地促进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专业化、职业化,同时也衍生了职业追求分化、绩效观念异化、履职积极性弱化、岗位固化等隐性倾向。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配套制度体系不够协同、完善所引起的。聚焦树立“注重工作业绩和育人实效”的鲜明导向,从双因素理论视角考量“双线晋升”配套制度体系建设,从价值愿景、考核评价、职称评聘、进入退出、培养培训等五个维度构建“五维一体”的制度架构,以期有效激发高校辅导员投身立德树人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18.
《漳州师院学报》2017,(4):39-44
二语习得"费时低效"是由于对二语的了解不到位造成的。从微观视角对二语习得加以研究后发现:汉语为母语的英语学习者在习得初期,通常处于英汉竞争互斥的状态,由于汉语占有绝对优势,母语负迁移无法避免。率先归纳了英语精确汉语模糊间的竞争互斥导致的负迁移类型,提出通过努力将它们转化成共生互容,英语习得将高效进行。观念上重视、行动上落实、方法上超越是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释“美”     
“美”字在汉字中是一个很古老的字,见于早期的甲骨文。而关于“美”字的原始意义,历来主要有三种解说:(1)“羊大为美”说。斯为东汉许慎所首唱。他在《说文解字》中解释说:“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许氏认为,“美”是个会意字,上面是个“羊”字,下面是个“大”字。古人以羊为主要副食品,肥壮的羊吃起来味道很美,故“美”字的本义是味美。后来,五代末初的文学家徐铉在校订《说文》时补充说:“羊大则美,故从大。”(2)“羊人为美”说。此乃近人李孝定先生等人提出的一种新见解,李氏在《甲骨文集释》中说…  相似文献   

20.
“非待能穷人,穷者讳乃工。此请信不妄,我闻诸醉翁”’‘’。“穷而后工”的观点,虽然可以追溯到司马迁的“穷愁著书”说、桓谭所称“贾谊不左迁失志,则文来不发””’、钟降所说“生命不谐,声颓身丧,使李陵不遭辛苦,其文亦何至此”等观点”’,但他们多只就个别作家立论,到欧阳修才将它当成一条普遍的创作规律提出’‘’,而为苏城所服腐。苏武在诗中一再咏道:“诗人例穷赛,秀句出寒饿””’、“古来百巧出穷人,搜罗假合乱天真”‘’‘、“秀语出寒饿,身穷诗乃事””’、“恶衣恶食诗意好,恰是霜林陷春鸟”,”’可见他对“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