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2006年,汴绣被确定为河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6月,汴绣被确定为国家第2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美术项目.汴绣古称"宋绣",起源于北宋.它以传统文化为主要表现内容,以精致、高雅、秀丽著称.特别在开创纯审美的艺术绣品方面,汴绣堪称一绝.如今,受到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汴绣的辉煌一去不返.但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汴绣不能仅仅作为商品,停留在其外观的生产、复制上,而更要保护和传承它的文化内涵和价值.本文,笔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汴绣的可持续发展做一思考,提出一些建议,希望对汴绣的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
汴绣异彩     
<正> 汴绣,也称宋绣,距今已有八百多年历史。近年来开封汴绣厂科技人员研究出多种新的绣花技术,使汴绣有很大发展。目前,汴绣可以绣出单面绣、双面绣、双面异色绣、双面三异绣等种类,得到国内外用户的一致称赞。  相似文献   

3.
保护与开发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传承方式,无锡精微绣以其鲜明的艺术特征成为无锡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本文从无锡精微绣艺术特征和保护和开发手段入手,从政府支持、政府推动、数字设计三个方面对其做深入分析和研究,在此基础之上,以设计创新角度对无锡精微绣的传统元素符号进行了创新性的设计。  相似文献   

4.
韩宇宏 《漳州师院学报》2007,21(2):121-127,13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前世界许多民族解决身份认同危机的重要途径。当前世界存在着文化全球化的趋势,也存在着多元化的诉求;在这两者搏弈的合力矩阵中前者略占上风,被更多群体所认同。文化资源具有非专属性,很容易被强势文化所掠夺。以西方(美国)文化为代表的世界主流文化,对当前亟待破解的人类生存困境无能为力;这里涉及到人类的生存观念。真正与自然永世和谐的生存观念,只能在各民族古老的传统文化中获得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遭遇到现有人口的压力和必须对现代化诉求遏止的难题。  相似文献   

5.
对列入黑龙江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61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采用Arcgis空间分析技术等方法对其进行了结构类型和空间分布分析.结果表明:其结构类型是以传统技艺类和传统美术类为主;空间分布上形成哈尔滨市、牡丹江市和绥化市三个中心,北部和南部6个县域密集区;各类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各地级市分布不均;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结构和空间分布受社会经济发展、历史及民族分布等因素影响,也与该省主要河流水系的分布等自然因素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海峡西岸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海峡西岸人民普遍的心理认同和基因传承,是维系海峡两岸同胞的情感纽带和桥粱.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文明的冲击,这种口传文化正面临消失的危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是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新的生产途径和新的生存方式.运用文化资本理论,从非物质文化能力、非物质文化产品、非物质文化制度三个方面,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海峡西岸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演进过程.  相似文献   

7.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对文化形态的传承,传承人肩负着遗产抢救、保护与传承等重要历史使命,是保护和发扬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阐述了黑龙江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的价值,结合黑龙江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与发展的现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传承人保护与发展的制度体系,建设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平台,以传承人为核心进行活态转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键环节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传承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和传递者,承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技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宝库.运用文献资料法及访谈法等对黑龙江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认定、生存发展及传承现状进行研究,建议成立第三方调查机构,专家组加入民间代表以及保护传承人生存环境等.  相似文献   

9.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洛阳市老城区作为洛阳市的底片,具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在对老城区4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及继承人进行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对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进行了详尽分析,指出了该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存在的问题,并在法规制定、传承活动、保护力度及宣传、知识产权意识等多方面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快速转型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有些甚至消亡.以漳州布袋木偶为例,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道产保护现状和传承中存在的问题.从旅游的角度出发,对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关系进行了辨证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旅游开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简要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理性,建立"非物质文化地理学"学科的必要性和基本内容,指出其理论意义和实践应用价值,有利于学科的整体性发育,促进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和管理。  相似文献   

12.
<正>滑县李方屯木版年画经过一代代传承,现已形成了独特的艺术体系,被作家冯骥才誉为:一种失落的文明,中州大地上一个遗忘的历史辉煌。自此,滑县木版年画从草莽中被发现从而得以重见天日,并引起世人关注。2008年6月,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13.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关系到我国文化战略的安全和民族文化的血脉传承,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机构和文化遗产保护的前沿阵地,本文就文化馆如何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发挥更大更重要的作用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4.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表现手段是声音、形象和技艺,利用数字化技术面向大众进行展示和推广的方式有限。将体感识别技术应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交互过程,可以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提高用户参与积极性。提出了一种综合应用Kinect和Leap Motion体感识别设备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与交互的技术,设计了识别准确率较高的Kinect和Leap Motion动作识别算法。与以往基于传统鼠标、键盘以及触摸屏的交互技术相比,这种动作感应和手势识别的交互技术更为自然和方便。  相似文献   

15.
科技动态     
<正> 改革开放日沐东京千顷碧绿“科技兴汴”雨润大梁万花旨红——开封市1992年科技工作呈现“十最” 1992年,全市科技工作以小平同志南巡重要谈话精神为指导,围绕实现“一高一低”目标,全面深入实施科技兴汴战略,落实、完善各项科技政策,加速推进了科技体制改革和科技工作对外开放,在科技兴工、科技兴农、高新技术发展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十最”。 1、科技兴汴发动最广泛,并取得明显实效。自1991年8月至1992年3月,先后召开了四次全市大型科技兴汴工作及典型经验推广会。并通过多种形式  相似文献   

16.
《漳州师院学报》2019,(1):55-58
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社区教育宝贵的天然教材,它凝聚了闽南人民的智慧与情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但近几年,随着工业现代化以及城镇一体化的飞速发展,"快餐文化"使本就濒临消亡的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猛烈的冲击,保护与传承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迫在眉睫。应倡导将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融入到社区教育当中,从而唤起民众非遗保护传承的热情,投入非遗生产性保护,助力闽南特色文化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7.
<正> 开封市的科技兴汴工作在市委、市政府指挥、市科委领唱下,一年来已取得可喜成绩。首先,全市大合唱局面基本形成。在开封市科技兴汴的最高决策主体,市长孙光华任组长,市委副书记刘福兴、副市长茹建国及科委主任宋俊南任副组长,市直二十七个局委领导为成员的市科技兴汴领导小组的指挥下,成立了由该市工业、农业和社会事业等方面的43名专家学者组成的“科技兴汴专家咨询团”;动员了全市五万多名科技人员参加科技兴汴活动,并评选出180名科技兴汴带头人;全市十个县(区)和五十二个市直部门制定了贯彻市委、市政府“科技兴汴”总体方案的具体实施意见;组织县(区)及有关局委领导赴南阳考察学习“科技兴宛”经验等。  相似文献   

18.
建立国家和地方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我国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保护的重要方式之一。郑州作为古都之一,区域内分布着众多级别不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郑州"非遗"的保护现状,特别提出几种保护和开发的模式,希望可以实现保护与开发的平衡,使郑州"非遗"保持久盛不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9.
从新绛云雕漆艺参与公共生活的新形式入手,探讨了在设计制作内容上参与公共空间、设计语言上参与公共生活诸问题;生活方式和社会需求多样性下的云雕漆艺参与室内环境设计的新形式则反映了云雕漆艺文化的丢失与再生,藉此也研究了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20.
《漳州师院学报》2021,(4):68-75
中华对联已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文立足于弘扬中华对联文化传统,以全景似的视野、史的角度集中对对联文体的性质与特征、对联史上的成功与失败、当下对联创新与发展提出了作者一系列个人见解。其中关于对联含义之辨析、对联独立发展之路径、对联写作"联"与"对"之要津以及超长联问题之根源、弊端等的阐述,直击要害,且史料翔实而富有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