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讨论了具有可加噪音的强阻尼随机Zakharov方程.利用O-U过程对随机项进行处理,得到强阻尼随机Zakharov方程解的存在唯一性.  相似文献   

2.
讨论具有可加噪音的强阻尼随机Kirchhoff方程的随机动力系统,利用O-U过程对随机项进行处理,采用同构映射的方法,得到强阻尼随机Kirchhoff方程解的存在唯一性和随机吸引子的存在性.  相似文献   

3.
认为21世纪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与计算机技术相联系,介绍在课程内容、整体优化和精品课程教学体系构建等方面所做的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4.
随着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发展,基础设备得到了突破性升级,基于网络的信息管理系统开发也得到了迅猛发展。目前,高校面临着信息系统的整合优化,以及实现高度共享的任务。本文在客观阐述了高校管理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后,对基于网络的高校管理信息系统进行了整体设计。  相似文献   

5.
对于基于个体的双机械手离散、随机合作任务规划问题,先以各任务间的最短移动距离(时间)为优化函数,将其简化为一个具有三角属性的双TSP问题的组合来研究,用统计方法进行单机械手任务划分,再用解决TSP问题的近似算法求解得到两个机械手任务规划的哈密尔顿回路.然后针对任务规划回路中的交叉网络采用动态规划的方法进行合理优化,从而得到双机械手一个较优的任务规划序列.该算法的时间效率为O(n2),其任务规划的最短距离(时间)代价比近似算法平均优化15%.  相似文献   

6.
刘莉莉 《河南科技》2023,(19):112-116
【目的】构建生态安全格局,旨在有效推进鄠邑区生态保护工作,平衡区域发展与保护。【方法】根据InVEST模型生境质量服务功能评价结果识别生态源地,通过MCR模型提取研究区潜在生态廊道,利用重力模型筛选出重要廊道,构建区域生态网络。【结果】根据生境质量服务功能评价结果识别出13处生态源地,79条潜在廊道和26条重要廊道,形成鄠邑区生态网络系统。鄠邑区整体生态环境较好,但由于人类活动主要集中于北部地区,北部的生境质量明显低于南部,景观阻力明显高于南部,南北之间缺乏过渡,导致生态网络南北连接不足,无法构成完整的整体。【结论】可通过发展生态源地、设置廊道缓冲区等方法,增强南北连通性,优化生态安全格局,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在大型相控阵中,为了减少昂贵的数字移相器,一般采用子阵技术.但这又带来新的问题,子阵相位量化时,到底是采用前一个单元的相位还是采用后一个单元的相位,量化时是舍去还是进入,这些都给子阵相位量化的分析增加了复杂性.在子阵量化随机馈相的基础上,采用遗传算法对子阵量化中各种随机馈相的方案进行优化,并给出应用实例,取得了令人满意的优化结果.  相似文献   

8.
多信道无线网络可利用多个信道通信,提高网络容量. 为链路分配信道是多信道无线网络研究中的重要问题. 文中提出一种基于冲突矩阵随机排序的多信道分配算法. 节点根据可用信道数目将网络划分为相应子网,然后对链路随机排序,并根据网络冲突图得到冲突矩阵. 最后以减少子网内链路冲突为目标,根据冲突矩阵将信道分配给各链路. 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有效降低了网络冲突,提高了归一化网络吞吐率.  相似文献   

9.
主要研究了定义在无界区域上具可乘白噪音的Fitzhugh-Nagumo方程的渐近行为.首先运用Ornstein-Uhlenbeck变换,将Fitzhugh-Nagumo方程转换成带有随机参数的确定型系统,并生成了相应的随机动力系统.其次运用一致估计证明了所生成的随机动力系统的渐近性.最后,证明了该随机动力系统的随机吸引子的存在性.  相似文献   

10.
对具有非均匀孔隙度分布的饱和多孔介质中注入水蒸气时汽液两相区的质量与能量守恒方程进行了求解,得到了相界面位置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式,讨论了孔隙度分布及两相区平均饱和度对蒸气运动规律的影响.与实验对比后表明:至少对平均颗粒直径在0.3mm以上的多孔介质,本模型具有足够的精确度;对非均匀孔隙度影响的分析及结果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11.
提出一种用于图像内容认证的基于遗传算法和BP网络(GA-BP)的鲁棒图像哈希方法。运用提升小波变换(lifting wavelet transform,LWT)得到图像的低频分量,对低频分量进行离散傅里叶变换(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DFT)提取幅度和相位信息以建立图像的特征矩阵,利用构建的GA-BP模型,生成鲁棒的图像哈希序列并用于图像内容的篡改认证。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于同类方法,所提出的图像哈希认证方法对随机攻击、旋转、JPEG压缩,加性高斯噪声等具有较好的鲁棒性和区分性。  相似文献   

12.
针对非平稳数字调制信号,提出一种高阶正交循环累量特征,具有“屏蔽”干扰和噪声的特性. 采用模糊神经网络非线性动态建模的调制识别器,根据特征训练样本的大致分布状况建立蕴涵初始经验的模糊推理系统结构,再嵌入神经网络的结构和自适应学习算法对模糊系统参数进行调整和优化,完成模糊神经网络模型的逼近求精. 对MASK, MPSK, MFSK, MQAM 等信号进行仿真实验,结果表明系统在信噪比等环境参数变化较大的情况下适应性和容错性良好. 相对于神经网络等识别器,具有初始经验的系统结构更明确,建模周期较短,算法识别率和效率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3.
神经网络技术在故障诊断应用非常广泛,但仍存在需要改进的缺陷;粗糙集理论具有处理不完整和冗余样本数据的优点;用粗糙集优化的神经网络能有效克服其缺陷、提高故障诊断的可靠性,通过对铁路滚动轴承故障诊断的实际应用与分析验证了优化神经网络的正确性和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针对模拟电路故障诊断的神经网络方法中,网络易陷入局部极小、收敛速度慢等缺点,网络结构、权值难以确定等难题,提出一种利用混沌优化神经网络的模拟电路故障诊断新方法.该方法中,将混沌变量引入神经网络结构的优化搜索,使得神经网络的隐层节点数以及所有权参数处于混沌状态中,从而整个网络结构呈现为动态变化.然后从动态的神经网络结构中,根据性能指标来寻找一个全局最优或近似于全局最优的网络结构.最后利用优化的神经网络对模拟电路进行故障定位.利用该方法对模拟电路进行实例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可以有效、可靠地运用于模拟电路故障诊断中.  相似文献   

15.
基于粒子群算法优化的T-S型模糊神经网络控制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粒子群优化(PSO)算法是一种新颖的演化算法,该算法通过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在复杂搜索空间中发现最优区域,其优势在于简单而功能强大。提出一种T-S型模糊神经网络控制器,采用PSO算法对模糊神经网络的前件参数和后件参数进行寻优,从而实现了模糊规则的自动调整、修改和完善。通过对非线性和时变被控对象的仿真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粒子群优化算法可以实现参数的全局快速寻优,而且优化后的T-S型模糊神经网络控制器能获得良好的控制性能。  相似文献   

16.
针对具有随机时延的网络控制系统,提出一种自适应预测控制方法. 利用Elman神经网络对网络控制系统的随机时延进行在线预测,然后采用一种增加微分作用的改进隐式广义预测控制方法对网络时延进行补偿,实现了随机时延网络控制系统的自适应预测控制. 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对网络随机时延有很好的补偿效果,可明显改善系统输出性能,保证控制的稳定性与快速性.  相似文献   

17.
基于相近关系的粗糙因子神经网络的模式识别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经典粗糙集理论中的不可分辨关系对连续属性值中噪声数据缺乏容错性的情况,提出一种基于个体属性值距离的相近关系,定义了相近关系下的粗糙集理论的基本概念.在相近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衡量粗糙隶属度的方法,研究了该隶属度函数的性质,利用该函数作为粗糙因子设计了粗糙因子神经网络,可减小噪声污染的影响,并使网络的收敛速度得到提高.最后,通过对某型歼击机操纵面故障的模式识别的仿真研究验证了文中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地应力测量及分析研究,对地应力活动方式、构造体系的研究以及岩土工程与结构的设计和稳定性,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BP神经网络算法比较成熟,已被广泛应用,但一般BP神经网络算法存在训练学习速度较慢、样本泛化能力差的问题,通过引入动态学习因子和惯性因子以及模拟辅助样本,对神经网络进行了改进.通过调节动态学习因子和惯性因子以及对样本集数据处理等手段,对样本的学习、训练进行优化处理,通过实例验证,将优化好的网络样本训练结果与一般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对三层BP神经网络进行的优化,在提高计算精度的同时也提高了网络的收敛速率,证明改进的算法能够很好用于地应力分析.  相似文献   

19.
在对自适应神经网络进行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对连续搅拌反应釜进行了建模,使用基于径向基函数的神经网络系统对釜内的温度进行了控制.使用MATLAB实现了温度控制系统,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文中设计的模型和系统具有良好的自适应性、鲁棒性和抗干扰能力.验证了人工神经网络在CSTR中的温度控制的应用,为CSTR的控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用BP神经元网络,对乙醇-环己烷二元体系的汽液相平衡数据进行关联和预测,并用三参数NRTL方程的关联及预测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BP神经元网络对汽液平衡数据的关联和预测结果在精度上均明显优于NRTL方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