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针对目前油田注水系统缺少地下系统能耗评价指标,且地上系统能耗指标不完善的问题,从不同油藏类型、区块注水效果角度提出了注水地下系统的能耗评价指标。研究了主要的储层参数——渗透率、孔隙度、饱和压力、地层水矿化度等与地面注水系统重要参数标准单耗的关系,综合了地面注水和油藏注水与采收效果评价体系,以注水能耗替代注水量,实现油田开采效益最大化;新增了站效、管网能量利用率为注水地上系统的能耗标杆指标。从而建立了完整的地上地下注水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评价了整个注水系统的能耗现状。为衡量注水系统能耗状态提供了具体完整的标杆指标。  相似文献   

2.
《河南科学》2017,(1):139-143
喇萨杏油田经过长期的注水开发,目前已经进入特高含水期阶段.针对该区块的物理模拟实验结果进行理论计算研究,得到实际开发过程中注水倍数与驱替效率的关系.计算结果显示,在水驱过程中,驱替效率随着注水倍数的增加而增加;当注水倍数达到一定值时,驱替效率极度放缓甚至基本不再增加.  相似文献   

3.
本文针对影响注水系统效率的因素以及提高注水系统的方法两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探析,从而详细的分析了我国油田开发中提高注水系统效率的方法和对策。  相似文献   

4.
祖琳 《科技咨询导报》2013,(17):109-109
该文通过对某A块地质特征和开发特点出发,对区块开发调整方法的研究和实践,分析了注水开发过程中在各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产生的主要原因。摸索出了一条低渗透裂缝性油田由开发初期同步注水、温和注水转成分层注水、线性注水的调整技术手段,改善水驱开发效果,缓解开发过程中的平面矛盾和层间矛盾取得了较好的区块稳产效果。  相似文献   

5.
为了提高注水效率,以流线数值模拟为基础,建立注水机理模型并分析单井注采对应关系以及注水效率,提出了通过调整单井注采量以优化注水效率的方法。以高含水油田H3区块为例,保持总注采量一定,对区块每隔1 a进行一次单井注采量的调整,利用流线数值器进行开发指标预测。结果表明:调整注采量后,区块日产油量增加,模拟3 a累积增油1.24×104m~3,优化后的区块平均注水效率提高3.2%。  相似文献   

6.
曹广胜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13):3107-3110,3115
低渗透油藏开发的难点就是注水不足,地层能量得不到有效补充,油井产量下降迅速。提高注水压力是解决此问题的最直接的办法,但不可能无限制地提高注水压力,还应该充分考虑地层、套管、地面设备的承受能力,因此有必要开展强化注水压力界限的研究。本文针对低渗透油田的地质特点,提出了合理注水压力的确定原则;依据材料力学理论,建立了套管承压能力计算数学模型,结合压裂施工参数,研究了油层破裂压力的计算方法,针对朝阳沟油田某区块的具体情况,确定了强化注水压力界限。  相似文献   

7.
建立了试验区块的地质模型,对试验区块水驱阶段和聚驱阶段进行历史拟合。分析了试验区葡I1-2层剩余油分布特征,结合研究结果,制定不同注水速度,注聚速度、注入浓度和不同聚合物用量注入方案,通过计算结果进行优选,最终获得合理的注水、注聚参数,应用此优化结果,在实际油田开发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从理论、实践来研究注水井注水水嘴大小的计算,从而降低一线员工的劳动强度,提高油田注水开发效率,提高油田采收率。  相似文献   

9.
目前埕岛油田存在一些零散小区块,由于所处地理位置和平台结构等原因,无法利用目前海上的注水管网进行注水开发,只能依靠天然能量进行生产,影响了区块的开发效果。本文重点通过对目前陆地所采用小型注水工艺的调研,结合海上特点,提出适合海上零散小区块的注水工艺方案。  相似文献   

10.
低渗油藏超前注水时间的计算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华强  成燕  潘浩华  成丽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35):9681-9683
超前注水作为低渗透油藏提高开发效果的一种有效方法,已在我国很多油田得到了广泛地应用。在所建立的实际地质模型的基础上,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不同超前注水时间对长庆耿155块油藏压力的影响。运用油藏工程方法推导出适合耿155块的合理超前注水时间和极限超前注水时间的计算公式。针对耿155块进行计算,得出合理超前注水时间和极限超前注水时间,为耿155块的稳产增产提供理论依据。针对耿155开发前没有大规模实施超前注水的实际问题,提出了合理的做法。  相似文献   

11.
对福州市某办公建筑空调水系统变频改造的节能效果及其对空调各子系统能效的影响进行实测和分析.结果表明,变频改造节能效果明显,在空调日均负荷率约为50%的情况下,整个水输送系统节电率达48.8%,变频节能改造使整个空调系统的能耗下降18.2%,空调水系统能效得到显著提高,对冷水机组的运行能效比没有明显影响,但会使空调末端能效降低.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可靠性的基本概念,阐述了故障树分析方法的基本内容,并将故障树分析法运用于水电机组的可靠性分析中,最后运用蒙特卡罗方法确定最佳预防维修周期,从而使水电机组的维修费用最低,且系统有效度最高。  相似文献   

13.
长江中游地区平均年径流深663.3mm,为全国平均年径流深值的2.3倍「';人均拥有水资源约2SOOm',比全国人均占有水平高12%;此外,从上游入境的客水量与中游区内的产水量相当,也可以开发利用.长江中游地区清江、洞庭湖、汉江与邵阳湖水系可开发水能资源约2O72XIc'kw['j,占全流域的11%,水能资源的开发区位优于上游地区.充沛的水资源是一项有利于中游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优势要素,应对水资源进行大规模的产业化开发,建立水业群体,形成区域优势产业,将水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1水业群体的主要部分售水业.由于北方地…  相似文献   

14.
岗南水库超汛限水位蓄水的风险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岗南水库运行中提高汛限水位对水库带来的各种影响,对引起的洪灾损失及兴利效益提出了具体计算方法,并通过风险效益比较,定量地给出合理的汛限水位。  相似文献   

15.
运用双频充电法的原理、方法以及几种不同产状和类型的椭球体的直流和双频充电的U1和曲线特征,讨论了在郴州宝源煤矿北斜井充电体上观测到的双频电位梯度曲线的特征、确定矿井涌水联系的地质效果以及双频充电法压制工业干扰的能力,为进一步治理井中涌水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了阐明不同地质条件下煤层底板突水机理,划分了三种突水模式:正常岩层底板突水模式、断层裂隙带突水模式、陷落柱突水模式,尽管模式不同,但都能统一归结为厚板微观压裂导升、薄板宏观整体破断导水两种最基本的突水机理。在宏观预测的基础上,形成了构造及其导水性的预测探查规范程序。在流一固耦合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广义三重介质流一固耦合模型,为突(涌)水量预测奠定了基础。把煤矿突水的主控要素转化为灾害发生的监测预警指标体系,应用突水预兆信息原位拾取、适时检测、远程监控和智能判别技术,建立矿井水灾预警的硬件系统和识别系统。  相似文献   

17.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国水资源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是生命之源,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水.本文阐述了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人与自然关系经历的四个阶段,得出我国现代水利的核心理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分析r我国水资源的特点和面临的挑战之后,提出了破解我国水资源问题的方法.文中提出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四个阶段(依存、开发、掠夺、和谐)是一种否定之否定、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文章分析认为我国水资源面临洪涝灾害频发、水资源短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水污染尚未得到有效控制四大问题的挑战.最后文章按照科学发展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核心理念,分别从给洪水以出路、建立高效节水型社会、发挥大自然自我修复能力、发展绿色经济严格排污权管理四个方面针对面临的四大问题提出破解我国水资源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为充分发挥三峡水库的防洪兴利效益,利用水文、气象预报,实施动态汛限水位控制运行具有重要的意义.考虑调度期实时防洪风险约束,建立实时调度与汛限水位动态控制模型,设计混合智能算法,对模型进行优化求解.利用宜昌站汛期实测日流量资料进行模拟调度,得到汛限水位动态控制结果.结果表明,汛限水位动态控制能权衡防洪风险与兴利关系,在一定条件下,适当提高水库运行水位,可以在保证防洪标准不变的前提下较大幅度提高水库的兴利效益.  相似文献   

19.
当前,世界范围内的电力工业市场化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青海电力系统也将逐步开放,与西北区域电力市场运营模式、体制和开放进程相协调。文章分析了影响青海电力市场的系统风险、电价风险和水情预测风险,对青海电力市场的建立及平稳发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全球气候变暖所引发的雨洪灾害,严重地制约了城市与社会的发展,通过空间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城市面对雨洪灾害的抵抗力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议题。对城市韧性概念的起源和发展进行了梳理,将雨洪韧性作为韧性城市建设的主要关键点;结合国内外已有的水系统设计理论和设计实践,提出具有雨洪韧性的韧性城市建设应在进行水体间布局规划的同时,考虑如何在既有的城市格局、城市空间中进行增设与市政给排水结合的雨洪韧性基础设施;通过对荷兰城市、乡村空间格局、景观系统及基础设施实际案例的归纳总结,提出了雨洪韧性城市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