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城市交通"流"的"源"就是土地利用。土地利用与城市交通系统的协调优化对南宁缓解交通拥堵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该文从南宁交通系统及土地利用演化特征出发,分析城市交通系统发展与土地协调利用间存在的问题,提出南宁市的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系统协调发展应形成以公交系统为主体,建立区域差别化交通和道路系统建设与片区开发相匹配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2.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从土地投入强度、利用程度、利用效益和土地持续利用趋势4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采取定量的分析方法对贵州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贵州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分为低度利用、适度利用和集约利用3个等级,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整体水平并不高,城市土地利用的重点应放在土地投入水平和可持续利用方面,走集约式土地利用方向,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益。  相似文献   

3.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从土地投入强度、利用程度、利用效益和土地持续利用趋势4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采取定量的分析方法对贵州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贵州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分为低度利用、适度利用和集约利用3个等级,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整体水平并不高,城市土地利用的重点应放在土地投入水平和可持续利用方面,走集约式土地利用方向,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益。  相似文献   

4.
选择喀斯特较为发育的贵州省仁怀市为研究区域,在G IS技术支持下,分析当前土地利用结构并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探讨喀斯特地区各种具有特定数量、质量的农用土地资源在空间上的最佳分配途径,实现各种农用土地资源在空间上最优配置的方法与技术,为贵州喀斯特地区农村土地发展利用及生态环境治理等方面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以德化县18个乡镇的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数据为基础,建立土地利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福建省德化县土地利用程度进行综合评价和空间自相关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德化县土地利用综合指数为0.317,土地利用程度低;土地利用程度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龙浔镇、浔中镇和三班镇的土地利用综合指数位居前列,其余15个乡镇的土地利用综合指数未达到全县平均值;德化县土地利用程度存在空间正相关性,土地利用在区域上存在冷热点差异,南部地区存在热点地区,中东部地区存在次冷点地区.  相似文献   

6.
结合江西省区域发展实际,从土地投入程度、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土地利用环境生态效益、土地集约利用发展趋势5个方面构建区域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改进熵值法、GIS空间分析方法、层次聚类分析法对省内区域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对评价结果进行空间分异研究,并结合研究结论,提出了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的建议和措施.最后探讨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南宁市城市交通系统与土地利用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南宁城市交通系统与土地利用特点发生了巨大变化,两者之间的不协调客观存在,协调好两者关系必须以交通系统建设引导土地利用合理开发,确定好与交通系统相协调的城市空间布局战略,发展以公共交通为主体的交通与土地协调发展模式,建立区域差别化的交通发展模式,协调好城市交通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8.
查学芳  吴攀  王筑  芮延龙 《贵州科学》2007,25(Z1):185-189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本文从贵州省织金县的自然状况和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出发,对县城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提出了县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9.
改革完善土地管理制度,作为《总体方案》的核心内容之一,其实质精神是:转变土地利用方式,优化土地利用布局,拓展用地空间,为全省转型跨越发展提供可靠的用地保障,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取得保障发展与保护耕地的双赢。主要内容是"一个探索、三项试点、五项改革"。一是探索适合矿业特点的差别化土地管理政策。根据国家国土资源部和山西省人民政府签署的  相似文献   

10.
作为生态系统服务重要类型,淡水生态系统服务供给能力深受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进而强烈影响着区域生态功能水平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基于贵州省土地利用、地形、土壤、植被、气候等数据,利用InVEST和ArcGIS软件分析了1995-2015年贵州省土地利用变化对淡水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土地利用变化影响下,1995-2005和2005-2015年间产水和水土保持服务呈增加趋势,而水质净化服务呈下降趋势。三种淡水生态系统服务变化的空间格局存在明显的异质性。1995-2005和2005-2015年间产水与水土保持之间均为协同关系,而水质净化与产水、水土保持之间均为权衡关系。耕地、林地和草地变化对1995-2005年贵州省淡水生态系统服务影响较为突出,而建设用地增加对2005-2015年的影响较大。土地利用变化对水质净化服务的影响强度高于对产水和水土保持服务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土地利用数量、土地利用质量、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空间变化等分析,从不同的尺度多维反映土地利用变化的规律,从而了解了大方县土地利用程度处在经济发展时期,并为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建设用地空间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以重庆市巫山县为例,运用景观安全格局分析方法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分析方法,将"反规划"理念的土地利用规划方法与传统土地利用规划方法相结合,建立高、中、低3种不同安全水平的生态基础设施,进行土地控制分区;并制定相应的土地管理导则,调整各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研究表明:基于"反规划"的土地利用规划可以满足城市发展对土地的需求,提高土地利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集约节约利用土地,为解决社会发展、资源利用和生态保护之间矛盾提供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花江示范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我国典型的喀斯特脆弱生态区———贵州省花江示范区为例,在分析其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特征的基础上,对影响花江示范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子进行了定性分析和定量验证。结果表明,经济利益、人口增长、政策驱动、土地资源条件和价值观念取向是花江示范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并提出相应的措施,以尽可能避免土地向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变化。  相似文献   

14.
土地利用空间均衡度反映土地开发强度和供给能力的适配状况,为了进一步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有必要对其展开深入研究.以福建省9个设区市为研究对象,运用指数模型和趋势面分析法分析2008年~2018年间的土地利用空间均衡度的时空分异特征并用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对其驱动力进行探究.研究结果表明,在2008年~2018年间,福建省的土地利用空间均衡度总体呈上升态势,土地利用空间均衡状态由失衡转为基本均衡;土地利用空间均衡度各地区差异明显,东西方向差异缩小,南北方向差异拉大;土地利用空间均衡度是经济、社会和自然多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受经济密度影响最为显著,人口、土地利用和资源生态等因素对土地利用空间均衡有重要影响,环境承载力对其有重要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15.
通过研究县域的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度的时空变化规律,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以甘肃省庄浪县作为研究对象,借助信息熵、均衡度和优势度原理,分析庄浪县1997~2008年土地利用结构的动态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在研究区间内,庄浪县土地利用信息熵总体表现为波折性增长趋势,均衡度、优势度随信息熵的变化呈波动状态,土地空间利用类型表现出均衡发展的良好趋势。  相似文献   

16.
三峡库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研究是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变化研究的基础,而三峡库区已成为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热点。当前的研究印证了三峡工程的建设对土地利用土地覆被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其中,耕地向建设用地的流转是土地利用变化的主导方向,河流水面的面积增加显著,但相关变化机制因不同时间和地点有所差异;库区近几年的生态环境在总体上呈现恶化趋势,局部地区经治理后有所好转。但现有研究对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的空间格局和变化及其和生态环境的空间变异性的认识不够,未来应加强三峡水库蓄水前后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对比研究,移民安置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对比与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研究,以及三峡水库未来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格局与变化的模拟研究,以实现对库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未来变化发展趋势的预测和调控,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明库区LUCC与土壤侵蚀、库区水环境、库区利用生态安全、三峡水库可持续利用及全球变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协调好土地利用方式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是各城市在城市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现实需求,探究如何促进土地利用与社会经济协同发展,对土地利用转型与城乡统筹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遵义市为研究区,构建土地利用变化和社会经济发展两个子系统的指标体系,利用熵值和耦合协调模型探究遵义市2008—2017年的"土地利用-社会经济"耦合协调关系。研究表明:2008—2017年,遵义市"土地利用-社会经济"耦合协调程度呈现出增长趋势,耦合协调关系经历两个阶段5个发展特征;协调发展类型由土地利用滞后型转变为社会经济滞后型。遵义市土地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耦合协调关系较好,针对近年来社会经济发展强度低于土地利用强度的情况,建议合理地制定土地开发利用规划,注重经济转型、社会发展更好地提升土地利用潜力。  相似文献   

18.
基于长江黄河源区土地利用分类系统,利用1986年TM和2000年ETM 卫星遥感数据的对比,运用GIS方法,分析了江河源区近15年来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分布变化与演变格局.结果表明,源区林地、湿地、草地和冰川面积减少,建设用地、耕地和未利用土地面积显著增加,土地综合利用程度下降.土地利用动态转化过程以草地转化为未利用土地、湿地转化为草地和未利用地逆转为草地为主要特征,全区土地利用的空间位置转换面积大于其数量变化.气候变化和人类经济活动是导致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以赤峰市城子乡为例,在GIS技术的支持下,借助DEM图提取高程、坡度信息,分别与2001年和2011年的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分布图进行空间叠加,系统分析研究区近10 a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分布与变化的地形梯度特征,探讨地形因素对土地利用方式选择及空间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 a)地形因素对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控制性作用,表现为随着高程的增加,林地变为主要利用类型,耕地在各高程区域中的相对数量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和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的分布比例逐渐减少,同时土地利用多样性降低。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土地利用类型大多分布在0o~3o坡度段内,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主要分布在<8o坡度段内,说明其受地形地貌因素影响较大,对坡度选择性较高。( b)地形因素对研究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化有显著影响,不同地形区域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化存在一定差异,低地形区域是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最为活跃的区域。说明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是自然条件限制和人类活动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地形是形成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背景性基础因素。  相似文献   

20.
开展城市功能区集约高效评价,可进一步揭示不同用地类型区的作用机理,为科学土地利用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研究以南京市江宁区为例,以土地利用调查数据为基础,运用集对分析法和GIS空间分析,分别对居住功能区、商业功能区、工业功能区的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强度、土地利用效益进行集约利用程度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内居住功能区、商业功能区、工业功能区土地集约利用整体水平均较好.(2)南北向秦淮河沿岸和百家湖沿岸居住功能区,百家湖片区的商业功能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较高,工业功能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空间分布较为均衡.(3)研究区整体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与最优状态贴近度较好,土地利用程度最接近最优程度,土地利用强度集约利用状态较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