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辽东湾盆地南部下第三系构造岩相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辽东湾盆地由辽西凹陷、辽西低凸起、辽中凹陷、辽东凸起、辽东凹陷五个次级构造单元组成。其下第三系地层包括东上段、东下段、沙一、沙二、沙三与沙四段,发育有九种沉积相、三大沉积体系,根据沉积与构造的配置关系,该区构造岩相带可以划分为五种构造岩相带,如低凸起滨浅湖滩坝型构造岩相带,陡岸半深湖近学水下扇构造岩相带等.构造对沉积的控制规律十分明显,主要表现为不同构造带发育不同的沉积体系,同生断层两侧发育不同的沉积相类型,构造运动的强弱控制沉积体系的发育与分布,不同的构造演化史控制着沉积充填史。受构造岩相双重控制,辽中凹陷的洼中断隆带与坡上断隆带为该区进一步勘探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2.
辽东湾盆地南部下第三系构造岩相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辽东湾盆地由辽西凹陷、辽西低凸起、辽中凹陷、辽东凸起、辽东凹陷五个次组构造单元组成,其下第三系地层包括东上段、东下段、沙一沙二、沙三与沙四段,发育有群种沉积相、三大沉积体系。根据沉积与构造的配置关系,该区构造岩相带可以划分为五种构造岩相带,如低凸起滨浅湖滩坝型构造岩相带,陡岸半深湖近岸水下扇构造岩相带等,构造对沉积的控制规律十分明显,主要表现为不同构造带发育不同的沉积体系,同生断两侧发育不同的沉积  相似文献   

3.
文章依据龙门山中段推覆构造带的构造特征,将其划分为茂汶─耿达推覆构造带、映秀—大宝山推覆构造带、彭灌推覆构造带三个次级推覆构造带,并对各级推覆构造带主滑面特征、推覆体内部构造特征、显微构造特征及变形性质作了较为详细的研究,结果表明:三个次级推覆构造带在变形性质上依次为韧性、韧脆性、脆性,变形强度由强至弱,变形层次从深到浅,均经历了多次构造叠加复合作用。主要推覆期为喜马拉雅期。  相似文献   

4.
通过大量野外地质调查,统计和分析了北川映秀断层、前山断层、前山原地系统等各种能够反映古构造应力场地质构造形变痕迹的构造要素,对构造形迹进行了构造期次和力学性质等方面的解析,恢复了龙门山冲断带的构造变形史及应力史。结果表明,龙门山构造带经历了10期以上不同方向、不同应力性质的构造变形。结合区域构造大地构造理论给出了龙门山冲断带构造变形的动力学解释,提出了龙门山构造演化模式。  相似文献   

5.
辽河盆地反转期构造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辽河盆地目前发现7个反转构造带,均呈北东或北北东向展布,正反转构造可分为单一型和复合型2大类。因受力方式的不同,单一型正反转构造可分为挤压倾滑型和压扭型2亚类,复合型正反转构造分为压扭得合型和挤压倾滑复合型2亚类。这些反转构造均经历了裂陷-坳陷-反转的3个发展阶段。纵向上正反转构造的幅度均小于拉张期的构造幅度;平面上由于受力方式和力的大小差异,各个带正反转构造的类型和强度因此不同。正反转构造直接覆于凹陷之上,十分有利于油气聚集保存。  相似文献   

6.
汶西凹陷是鲁西隆起背景上发育而成的断陷盆地.凹陷北界断裂在早第三纪期间多次强烈活动,不仅控制了凹陷内不同时期断裂构造的形成和演化,而且控制了沉积相带的类型和分布.为了揭示凹陷内下第三纪构造演化与沉积相带分布的内在联系,将露头区与覆盖区研究相结合,综合应用地质、地震和测井资料,开展了凹陷的构造和沉积研究,建立了构造岩相模式,为汶西凹陷油气勘探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山西中条山铜矿区进行详细构造测量和显微构造观察,认为中条山地区早、中元古代经历了多期变形的叠加改造。三期伸展构造分别标志着剥离断层在地壳不同构造层次上的特征。在深部构造层次上表现为近水平的韧性剪切带;在中部构造层次以脆─韧性变形过渡性为标志;在浅部构造层次上以碎裂带及高角度正断层为主。  相似文献   

8.
断层碎屑分布的分维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对浙江丽水盆地边缘断层碎屑分布的统计分析,发现断层碎屑的分布具有分形几何的特征,不同力学性质的断层,期碎屑分布的分维不同,断层碎屑分布的分维包含了断层构造演化的信息,揭示了浙闽碰撞带碰撞后期的构造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9.
南充构造处于川中隆起斜坡位置,又是龙门山构造带、大巴山构造带和华蓥山构造带等不同方向不同时期构造交汇叠置地区。为研究分析川中地区南充构造,基于区域地质资料、地震资料及物理模拟实验对南充构造成因机制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南充构造形成于燕山晚期,在喜马拉雅期改造定型,通过设计实施构造物理模拟实验,验证了在隆升作用下南充构造形成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红柳构造坡折带层序地层学模式与油气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对地震、测井和钻井等资料详细分析的基础上,将济阳坳陷红柳地区下第三系划分出了7个三级层序、19个体系域.在层序地层单元划分和对比的基础上,结合断层上下盘地层厚度的差异变化所反映的古地形,认为济阳坳陷红柳地区在下第三系沉积时期,发育两种不同类型的构造坡折带,并建立了该区的构造坡折带层序地层学模式,研究了构造坡折带层序地层学模式与油气的关系,认为第Ⅰ,Ⅱ层序间的界面附近可形成有利的地层不整合覆盖圈闭与构造-岩性圈闭;第Ⅳ层序低位域可作为油气的运载层,在合适构造的匹配下,可形成有利的构造圈闭或构造-岩性圈闭,并对有利区带做出了预测.  相似文献   

11.
Ⅰ.具有较大规模的矿源层,基底岩系中矿源层—胶东群厚达17km,Au1.3ppb ̄23PPb;盖层中含炭岩系厚>270m,Au13 ̄1200PPb。为金矿形成具备了大规模和充分的物质来源。Ⅱ.具有金矿成矿的构造条件:①E—W向及NE向两大构造体系交汇部是“招—掖金成矿区”一级控矿构造,辉山正置此构造部位。②不同方向的深断裂交切带,控制了“牟乳金矿矿区”,研究区存在着这样的不同方向的断裂交切带。③韧性剪切带多控制大型以上金矿就位,辉山岩体上的韧性剪切带存在并发现多处矿化。④陡倾斜的深断裂及缓倾斜层间破碎带及不透水岩层,建立了储矿空间的对流系统,导致合炭岩系中沉积改造矿床形成。区内存在良好的金成矿地质条件。  相似文献   

12.
谭春玲 《科技信息》2013,(20):481-482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濮卫洼陷进行了构造带划分,并进一步对不同构造带的地质构造特征进行了分析,最终利用平衡剖面法恢复了其构造演化史,对于进一步明确濮卫洼陷下洼勘探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柴达木盆地东部"走廊域"中新生代构造特征及构造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横穿柴达木盆地东部的“走廊域”剖面地表地质、航磁、重力、大地电磁测深和地震资料的综合分析,认为在东昆仑构造带与南祁连构造带之间,包括巴颜喀拉地块北缘,柴达木地块和祁连地块南缘等3个一级构造单元,柴达木地块内则包括了昆中构造带、昆北构造带和柴达木盆地3个二级构造单元。受东昆仑构造带和南祁连构造带相向挤压作用,柴达木盆地东部持续沉降,但由于具有稳定的花岗质基底,盆地坳陷幅度较小,且断裂及褶皱构造不发育。由此造就了柴达木盆地东部中新生代地层厚度小,烃源岩不发育,构造圈闭缺乏,除第四系天然气外,中生界、古近系和新近系油气资源前景受到极大限制。  相似文献   

14.
汶西凹陷是鲁西隆起背影上发育而成的断陷舅地,凹陷北界断裂在早第三纪期间多次强烈活动不仅控制了凹陷内不同的时期断裂构造的形成和演经,而且控制了沉积相带的类型和分而。为揭示凹陷内下第三纪构造演化与沉积相带分布的同在联系,将露头区与覆盖区研究相结合综合应用地质,地震和测井资料,开展了凹陷的构造和沉积研究,建立了构造财相模式,为汶西凹陷油气勘探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杨恒新 《科技信息》2012,(28):391-392
阜康矿区“白杨河-四工河普查区”八道湾组煤层分布于和八道湾向斜(W7)两翼构造单元中。由于所处构造位置不同而形成不同煤类分带:“长焰煤带和气煤带”。普查工作中对47个钻孔227个见煤点的煤心样测试成果进行了统计和研究,通过分析N-煤层在不同构造位置所发生的煤类变化,说明了动力变质作用是影响煤类分带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汉南-米仓山区叠加东西向隆坳的北东向推覆构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南—米仓山区存在印支晚期和燕山期形成的东西向构造及喜马拉雅期形成的北东向构造。前者与秦岭造山带有关,以隆起坳陷为主,但向西与龙门山区同类构造联合成弧形。后者为斜交东西向构造的断裂、隆坳和褶皱,并与四川盆地西部和荥经地区的北东向构造相连,构成龙门山推覆构造外缘带。其深部形态可依据现今不同地段的不同层位出露的构造形态予以恢复。  相似文献   

17.
中梁山矿区地质构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梁山矿区所在的中梁山背斜属于川东褶带的重庆弧形构造的观音峡背斜之南延部分。背斜轴迹呈一个略向西凸出的弧形构造,背斜形态呈复舟状,其轴部的次级高点呈雁形排列。断裂发育大多数为压性及压扭性结构面,中梁山矿区成煤后的构造应力作用可分为先后不同的两期:第一期即喜玛拉雅早期,在南北向的反扭和东西向的挤压联合作用下,便产生了重庆弧形构造及中梁山背斜;第二期即喜玛拉雅晚期,由于川黔南北带活动,这种东西向的侧压力波及到本区,使中梁山背斜进一步加强,产生新的构造,又使原有断裂进一步活动,产生顺扭现象。重庆弧形构造与川黔南北带复合,对中梁山矿区起到了后期改造作用,从而形成了中梁山矿区现今的构造面貌。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南桐煤矿扭褶构造这一特殊构造类型的形态及展布规律进行了研究与总结,揭示出扭褶构造带就是煤与瓦斯突出集中带,并对扭褶构造控突的原因作了分析。为矿井利用扭褶构造预测未采区域的煤与瓦斯突出带提供了理论依据,对指导安全生产有实际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东大别超高压变质带构造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大别山造山带的形成和演化主要经过南北板块碰撞、碰撞后超高压变质岩折返和燕山早期穹隆构造形成3个构造阶段,其主体构造格架由碰撞后超高压变质岩折返过程中的伸展作用和燕山早期穹隆构造所形成.文中根据不同岩石单元在超高压变质岩折返和穹隆构造形成中的构造表现,以主期构造特征及其后构造演化的一致性为原则,将东大别造山带的变质岩系分为南大别岩片构造带、中大别穹隆构造带和北大别隆滑-逆冲构造带3个构造单元,系统论述了各构造单元构造变形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从造山带整体构造演化的角度厘定出3个阶段的5期变形,探讨了它们在大别山构造演化和超高压变质岩形成和折返中的动力学意义.  相似文献   

20.
汶川大地震与龙门山构造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汶川大地震与龙门山构造带紧密相关.构造带的分布和发育程度控制了大地震的主要范围和余震范围.构造带的推覆构造特征很可能控制了地震震源深度、震中区与烈度区的不同位等特征.构造破碎带的发育程度和次要断裂的发育程度及地形条件是引起次生灾害的主要原因,余震及天气条件是引起次生灾害重复率高、延续时间长的重要因素.灾后重建工作应充分考虑这些地质与气候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