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钱钟书先生"化境"说的理论基础和内涵进行了研究。围绕钱氏在《林纾的翻译》一文中提出的三个核心概念——"化""诱""讹",集中阐述了"化"的内涵及求"化"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郭沫若主张"诗人译诗,以诗译诗",其"风韵译"理论在诗歌翻译界独树一帜。《英诗译稿》是郭沫若的最后一本译诗集,本文试着从其中一篇译诗——"偶成"来分析郭沫若"风韵译"的诗歌翻译思想。  相似文献   

3.
文学作品翻译的理想境界是“化境”,本文从“内”与“外”,也即形式与内容两个方面,并结合优秀翻译工作者应具备的三个素质,谈如何达到“化境”。以形象生动的例子论证了文学作品的翻译应求神似而非单纯的形似。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翻译实践活动历史悠久,各种关于翻译的观点、思想和理论也随之产生,本文通过对中国翻译史上的一些翻译家的翻译理论的分析,并与尤金·奈达的"等效翻译"理论相对比,进而指出中国翻译史上也是出现过"等效翻译"思想的,只是当时由于各种原因并没有在中国译界引起过多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钱钟书先生对"化境"说的阐述为理论基础,通过鉴赏材料《鸭巢围的夜》译文,从"化"出发,通过"熔解、提炼、重铸"三个步骤,分析戴乃迭所译的《鸭巢围的夜》译文的翻译手法,臻于化境的艺术效果。本文旨在促进"化境"说在翻译批评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6.
中国翻译理论中常见的翻译隐喻有"媒婆"说、"锦绮"说、"化境"说和"临画"说等。将翻译比作临画比较贴切,然而国内的译论家在使用这一隐喻时加上了不必要的限定,将临画限定在相同的素材和法则之内,反而使问题不易阐述明了。去掉多余限制并完善后的"临画"说理论,将翻译比作用不同的画法来摹拟原画,其工具方法上的不同更贴近于翻译语言...  相似文献   

7.
从“化”字的含义着手,发现钱钟书“化境”说翻译理想的哲学基础在于道家,并结合他的翻译实践,对翻译的“化境”的基本特征、“化境”译文的审美感受和实现“化境”的翻译方法作了阐释。希望这种研究能促进传统翻译理论的继承与发扬。  相似文献   

8.
近百年来,国内的翻译理论始终朝着同一个方向迈进,那就是"重神似不重形似",以达到翻译的"化境"。傅雷先生的"神似"论一直在译坛有着深刻的影响与指导作用,是衡量译文质量的重要准则之一。本文透过王夫之对于诗歌的评析理论——"取神似于离合之间",首次从古诗学的角度,对翻译界的重要论题——"神似"论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9.
根据卡特福德理论,不可译性分为语言的不可译性与文化的不可译性。"囧"字的象形特征决定了其翻译具有语言形式上的不可译性;同时"囧"字具有网络情感符功能,所代表的网络文化及所形成的"囧"文化使其具有文化上的不可译性。  相似文献   

10.
文学作品翻译的理想境界是“化境”,本文从“内”与“外”,也即形式与内容两个方面,并结合优秀翻译工作者应具备的三个素质,谈如何碹以“化境”。以形象生动的例子论证了文学作品的翻译应求神似而非单纯的形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