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7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社会转型,各领域矛盾凸显,汶川地震、高危行业生产事故、瓮安事件等突发性公共事件分别从自然、经济、社会等角度给我国政府带来了各种灾难和危机的考验。就我国危机应对传统而言,政府是理所当然的主导者,但政府自身职能的有限性,决定了政府须与媒体、企业、第三部门及公众形成联动的危机治理机制。本文基于善治理论,对公共危机治理中政府责任的立足点及责任的有效履行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
我国现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公共危机事件频发,并呈现出多元化,强扩散性等特征。针对公共危机管理过程中政府执行力在危机决策意识、制度体制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和缺陷。笔者认为,增强危机决策意识,建构科学的危机决策体制和完善的危机管理法律体系,以及实行科学的公共危机管理体制,是有效提升政府执行力的路径选择。而政府执行力的水平,是衡量政府应对和处置公共危机的重要变量之一,也是政府取信于民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3.
论应对公共危机与增强政府公信力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政府的政治权威能否得到公众的承认与信任,关键看这个政府有没有足够的社会控制能力。公共危机事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冲击是巨大的,它导致社会生活偏离正常的轨道,使社会处于一种危险的非均衡状态下。政府作为公共危机管理的主体,在危机状态下,如何发挥自身影响力,迅速稳定社会秩序、平复公众危机心理、恢复政府形象、提升政府威望,既是对政府公共危机应对能力的挑战,也最能集中体现政府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各种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公共危机突发,政府自然在应对这些危机中起主导作用,但它也有一些局限,这时就需要一些有组织的机构--非政府组织来协助政府处理好公共危机.本文从非政府组织的定义、基本特征,同时是危机隐患的发现者和预防者、公共应急资源的筹集者和监督者、危机处理的重要参与者、政府在应对公共危机时的"政府搭档"的角度来说明它在公共危机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城市化进程中民族地区危机事件产生机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过程中,民族地区危机事件的发生频率、作用领域及危害性也在增加,对该地区的社会稳定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本文运用社会燃烧理论分析城市化进程中民族地区危机事件的产生机制,认为社会结构分化产生的矛盾和冲突、人与自然的不和谐因素构成“燃烧物质”,舆论媒体的错误引导、分裂分子的破坏活动及政府危机管理能力薄弱组成“助燃剂”,而突发公共事件则是“点火温度”。当三者在同一时空条件下耦合,由社会结构分化带来的矛盾和冲突便会演化为危机事件。  相似文献   

6.
陈戈 《海峡科学》2012,(5):44-45,48
当前,我国进入社会转型期,各类公共危机事件频发,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经济发展.在公共治理视野下,政府不再是管理社会事务的唯一中心,非政府组织(NGO)以其自身独特的优势,发挥出政府和市场无可替代的作用.但在公共危机治理中,NGO还存在着许多“难为”之处,显得力不从心.该文通过对NGO参与公共危机治理的“难为”因素分析,探寻NGO有效参与公共危机治理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转变观念提高政府信息化能力应对公共危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SARS事件对政府、社会的教训是深刻的。这次事件,证明政府、社会对公共危机事件的应对能力是严重不足的。政府、社会处理公共危机能力的低下,有多方面的原因。从电子政务的角度看,电子政务没有能够充分发挥其直接、迅速、高效、灵活、大容量的特点,帮助政府和社会更快、更早、更敏锐地判明情势,证明目前的电子政务建设思路和实际成就,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完全符合政府管理和公共利益的目标的。这种情况,即使在电子政务有一定基础、发展程度较高的地区一如广东、北京也是如此,甚至表现得更为明显。这就提醒我们必须及时反思电子政务建设的基本思路和技术路线,使电子政务具有基本的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使其在传统政府管理方式受到危机攻击而不敷使用的时候,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此次SARS事件中电子政务不能发挥应有功效的原因既有观念方面的,也有技术方面的。  相似文献   

8.
国外公共危机管理的经验与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共危机是各国政府面临的重要社会问题,危机带来的灾害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因此,加强对公共危机管理的研究成为国内外政府广泛关注的重要问题。国外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先进经验,对我国公共危机管理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政府公信力是一个衡量政府信用状况程度的重要概念.在整个社会信用体系中,政府信用处于核心地位,是社会信用系统的保障和支柱.目前我国正处在转型期,各种危机事件时有发生.公共危机发生时政府往往很难获得公众的认同和信任.对于现代民主政府而言,公共危机管理是现代政府的重要职能,也是影响政府公信力的重要因素.如何应对危机、提升公众信任,是政府面临的实际问题,也是政府公信力研究应致力解决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0.
我国地广人多,各种地质环境和气象条件复杂,每年各种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危机事件时有发生,可以说是一个危机事件多发的国家.5月12日,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震惊世界的8级大地震,就是一次严重的危机.本文将从公共危机发生的预防管理及应对措施阐述政府如何加强危机管理机制建设,提高政府应对危机的效率,将危机带来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从而提升政府的形象.  相似文献   

11.
我国现阶段正处于转轨时期,"群体性事件"连同自然灾害等突发公共事件逐渐增多,这是对政府行政管理活动新的挑战,但挑战同样意味着机遇的降临。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对"公共危机"、"危机决策"、"危机管理"等概念进行全面了解,澄清一些错误观念。本文就这些问题,做出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2.
戴伟 《科技资讯》2013,(10):241-241,243
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已经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微博环境下公共危机的传播方式和影响范围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无论是自然灾害还是人为事件引起的公共危机,一旦经过微博的传播,其影响就会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的放大,给政府的危机管理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必须制定出相应的策略来预防和应对公共危机。  相似文献   

13.
周榕  李伦 《科技咨询导报》2014,(12):188-188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社会进入不和谐因素的活跃期和社会矛盾的多发期,各类公共危机事件成为社会生活中的常态事件。政府只有通过媒体报道实现信息公开,满足了公众的知情权,才能集中全社会的力量对危机处理过程进行干预和影响。但目前,一方面,公众缺乏要求信息公开的权利意识,从某种程度上纵容了政府对媒体隐瞒危机信息的消极行为;另一方面,公众由于不懂如何向媒体提供相关信息源,不利于媒体对危机事件的报道。这些问题需要通过培养公民意识,提高公众的媒介素养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在这新的历史时期,民族地区的公共危机事件从整体上看仍呈上升趋势。解读公共危机的基本理论,归纳、概括和总结我国民族地区解决公共危机的经验与教训,旨在强调我国政府今后应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应民族地区特殊的公共危机管理机制,进而增强民族地区在解决公共危机事件中的决策能力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简要地阐述了公共危机的概念、特征及信息管理在公共危机中的作用,分析了目前政府在处理公共危机时对信息管理的不足,提出了加强公共危机中信息管理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的中国与世界同时进入“复杂危机期99要有效的战争危机,政府在公共危机的治理中必须实现社会组织的充分参与。社会参与公共危机治理。具有科学的理论与现实依据,通过社会参与可有效提升危机治理的进度和质量;提供危机治理中所需要的社会资源;监督公共危机中政府行为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7.
公共治理理念:公共危机管理的关键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危机频发的根源在于公共治理的理念缺陷.政府应始终以维护公共利益为宗旨来治理危机,这是消除或减少公共危机之根本。政府功能和责任的有限性,决定了政府不应该、也不能够承担危机的全部责任,必须同时积极寻求社会的参与和合作。社会公众和新闻媒体是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决定性力量,因此政府应信任并依靠公众和民间组织,善用媒体,组织所有资源和力量,共度危机。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国际上先后发生美国”9·11事件”、英国伦敦“7·7爆炸”恐怖袭击事件,我国也于2003年遭遇SARS,2008年遭遇雪灾和地震,这些突发事件对我国的政治、经济、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我国现在已经进入了多重变革期,公共危机的形式和概率明显增多,如何来应对这些公共危机,是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9.
在当今世界危机事件层出不穷,危机管理能力成为公共管理者的必备技能,良好的危机管理技能有利于最大限度的减少危机事件所带来的损失。本文介绍了我国公共管理者在危机管理中的不足并在如何改进上给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0.
危机管理的理论早期主要局限于军事和外交。后逐步被引入政治领域,用来表明政府面临的紧急状况;随着“911”等对公其社会危害事件不断发生,危机管理的研究在公共领域得到了深入发展。如今,许多国家危机管理已经达到量化的水平,建立了危机处理模型和仿真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