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N902从氨/氯化铵溶液中萃取铜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N902/煤油从氨/氯化铵水溶液中萃取铜.考察了萃取时间、水相pH值、萃取剂浓度、温度等对萃取率的影响,以及酸度和时间对铜的反萃率的影响.实验发现,在研究的条件下萃取5 m in达到平衡,而反萃则需要15 m in达到平衡.萃取过程是吸热过程,测得△H=4.0 kJ/mol.在实验范围内,萃取率先随pH值增大而增加,当pH值超过10.2后,随着pH值增大反而降低.  相似文献   

2.
利用冠状液膜法回收硫酸工业废催化剂中的V2O5,探求了液膜法提取的最佳条件,实验研究了载体浓度、油水相比、pH值、迁移时间和反萃液的浓度对钒迁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载体浓度为5%,液膜环境为pH=3.0,迁移时间为5min,油水比为1:3,反萃液中氯化铵浓度为6mol/L时,钒的迁移率可达97%。  相似文献   

3.
利用CP-150萃取剂萃取碱性蚀刻废液中的铜,并利用硫酸进行反萃取。考察不同因素对萃取和反萃取的影响。萃取实验表明,铜的萃取率随着萃取剂浓度和相比增大而增大,随着料液铜浓度的升高而降低。反萃实验表明,反萃速率随着硫酸反萃液浓度的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4.
真空膜蒸馏用于脱除水中氨的传质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真空膜蒸馏脱除水中氨过程总传质系数的计算式进行了理论推导,并以真空膜蒸馏实验考察了料液温度、料液浓度及pH值对总传质系数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料液温度和pH值的增加,总传质系数明显增大,但pH值升至11后,总传质系数的变化不再明显。在实验所涉及的范围内,料液浓度对总传质系数的影响不大。总传质系数理论计算值与实验测定值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以聚偏氟乙烯膜为支撑体,2-乙基己基膦酸-单-2-乙基己基酯为载体,疏水性离子液体1-丁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为膜溶剂的支撑液膜体系中Ni(Ⅱ)的传输;考察了影响Ni(Ⅱ)传输的各种因素,并对该体系富集、传输Ni(Ⅱ)的最佳条件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当料液相pH值为5.50~6.00,膜相载体浓度为6.50%~7.50%,反萃相H2SO4浓度为3.0 mol/L,迁移时间为150 min时,Ni(Ⅱ)的迁移率可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6.
采用重差分相液膜分离技术提取Cr6 ,以三正辛胺为载体,煤油为膜溶剂,NaOH溶液为反萃剂,考察了料液酸度、表面活性剂浓度、反萃液碱度等条件对六价铬的提取率与反萃率的影响,提取过程不需要制乳和破乳,工艺过程比较简单.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聚酰胺酸溶液成膜过程中的传质行为,采用自制液膜干燥实验装置在线测定聚酰胺酸溶液质量的变化.假设气、液两相传质通量相等的条件下,计算了溶剂气相传质系数和液面蒸气压.在此基础上考察了干燥温度、液膜厚度、溶液相对分子质量对液膜表面蒸气压的影响.结果表明,成膜过程中存在溶剂蒸发与聚酰胺酸溶液亚胺化反应的相互竞争.干燥初期溶剂蒸气压迅速升高,液膜表面溶剂的扩散为控制步骤;而干燥后期溶剂蒸气压较小,溶剂在膜内部扩散成为控制步骤.同时随着液膜厚度的增加、干燥温度的升高及溶液相对分子质量的减少,液面蒸气压的最大值呈现增大趋势.  相似文献   

8.
以1-甲基咪唑、氯代正丁烷和六氟磷酸钾为原料,采用两步法制备了疏水性离子液体[Bmim]PF6,并用红外光谱及核磁共振对其进行了表征.对[Bmim]PF6萃取废水中的硝基酚,以及离子液体的回收进行了初步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邻硝基酚和对硝基酚在离子液体和废水两相的分配系数分别可达16和30以上,并随pH值的减小和离子液体用量的增大而增大;当pH<2时,两种硝基酚的萃取率都可达93%以上,可用调整pH值进行反萃的方法回收离子液体;当pH=12时,经5次反萃,离子液体相中的硝基酚即可基本被全部反萃,离子液体可重复使用;用回收的离子液体重复萃取硝基酚,萃取效果基本不变.  相似文献   

9.
反胶团萃取分离螺旋藻藻蓝蛋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CTAB/正戊醇-正辛烷反胶团溶液萃取分离螺旋藻藻蓝蛋白的性能.考察了水相离子强度和种类,有机相中表面活性剂浓度和助溶剂浓度等因素对萃取行为的影响,并从反胶团的微观结构予以解释.结果表明:0.04mol/L CTAB/正戊醇-正辛烷(体积比1:4)的反胶团体系用于萃取pH7.0,包含0.1 m01/L KCl的螺旋藻细胞破碎液,藻蓝蛋白萃取率可达96.3%,分配系数达到26.0;采用pH5.0,包含2 mol/L KBr的反萃液反萃藻蓝蛋白,反萃取率可迭90.6%.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三辛基甲基氯化铵(TOMAC)为载体的大块液膜体系处理含镍(Ⅱ)废水.应用正交实验考察了料液相中金属离子浓度、载体浓度、反萃剂浓度、料液相pH对镍(Ⅱ)迁移的影响.结果表明,镍(Ⅱ)迁移的最优方案为料液相中金属离子浓度为0.03mol/L,载体浓度为6%,反萃剂浓度为0.05mol/L,料液相pH为10.在最优条件下,迁移时间180min,迁移率可达53.92%.因素的影响主次为镍(Ⅱ)浓度>料液相pH>载体浓度>反萃剂浓度.  相似文献   

11.
本文实验研究了反渗透法处理含盐污水,探讨了原料液的pH值对反渗透膜(醋酸纤维素膜)分离特性(渗透性及选择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当 pH值为5.5~6时,膜的选择性为最大;当pH值为6时,膜的渗透性为最大;当pH值为7~9时,膜的渗透性基本上没有变化。因此得出结论,多组份盐类水溶液在醋酸纤维素膜上进行反渗透脱盐的最佳值为6,此时膜具有最大的渗透性和选择性。  相似文献   

12.
微乳液膜萃取废水中酚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研究了P_(204)煤油NaOH组成的微乳液膜配方及其稳定性,通过该液膜体系萃取废水中酚,考察了PP_(204)的浓度、NaOH的浓度、乳水比、外水相pH值、酚的浓度对除酚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微乳液膜不仅稳定性好,无明显溶胀和泄漏,而且分离速度快,除酚率高,可自动破乳.当PP_(204)的浓度为1.0mol/L,乳水比为1∶3,含酚废水的pH值为5时,除酚率达99.98%.  相似文献   

13.
多孔壳聚糖膜的渗透性及其对Cd(Ⅱ)离子的吸附性能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邻苯二甲酸二丁酯为致孔剂,制备了一系列多孔壳聚糖膜,SEM研究了各膜的表面及断面结构,FTIR分析了其组成,测定其对小分子物质的渗透性及对Cd(Ⅱ)离子吸附性,探讨了Cd(Ⅱ)离子的浓度、吸附时间、体系pH值、温度等因素对吸附的影响,同时考察了膜再生的方法.结果表明:该多孔壳聚糖膜具有孔隙率高、孔分布均匀、比表面积较大、对小分子物质有强渗透性、不流失、易再生等特点,而且当pH在6.0~7.3范围内,对Cd(Ⅱ)离子的吸附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14.
液膜法提取高浓度青霉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5.
基于响应曲面法研究喷淋塔的脱硫效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了石灰石/石膏湿法烟气脱硫喷淋塔实验台,利用响应曲面法(RSM)对喷淋塔的脱硫效率进行了实验研究,得到喷淋塔脱硫效率的预测模型.计算结果表明,通过该预测模型可以很好地描述脱硫效率与浆液pH值、液气比(质量比)、烟气温度和烟气速度等重要操作参数之间的关系,R-Sq值达到0.964.因素分析表明,液气比对脱硫效率的影响最大,同时液气比和浆液pH值以及液气比和烟气速度的交互作用均对脱硫效率有重要的影响.利用得到的改进预测模型可以计算喷淋塔的脱硫效率.  相似文献   

16.
应用偏光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DSC以及测定氧氮渗透性,对乙基纤维素液晶溶液和低分子液晶共混膜在电场下取向膜和非取膜的结构和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高分子液晶和低分子液晶在电场下的均发生排列取向,渗透系数提高,渗透比稍微降低;各向同性溶液在电场下不发生取向;撤离电场后,发生部分分解取向,解取向程度与MBHpA的含量和实验温度有磋。  相似文献   

17.
采用固态粒子烧结法在陶土-粉煤灰基体表面制备了纳米级凹凸棒土膜,改善了基体表面形貌,收窄了基体的孔径分布区间。考察了凹凸棒土膜对不同类型离子模拟废水的处理效果,并研究了pH值对凹凸棒土膜截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涂覆在陶土-粉煤灰基体上的凹凸棒土膜对Ca2+、PO3-4和Cl-等离子均具有一定的截留效果,特别是对高价阴离子的截留效果优异;不同类型离子模拟废水均在特定pH值时出现最低截留率,证明了凹凸棒土膜的截留机理为道南排斥和介电效应,此特定pH值即为等电位点,且等电位点随溶液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8.
为了进一步探索升平油田葡萄花油层提液对驱油效率的影响及作用,确定最佳提液速度,选取不同渗透率级别、变异系数的人造岩心进行室内物理模拟实验,研究不同注入速度、不同注入PV数、不同渗透率级别、不同注入时机及非均质性对驱油效率的影响,为确定升平油田葡萄花油层最佳提液速度提供理论依据。实验结果表明:对于不同渗透率级别的人造均质岩心,驱替速度均为25mL/h时采收率最高;在不同驱替速度,同一渗透率的条件下,最佳注入PV数界限为0.4。对于渗透率变异系数在0.5~0.85之间的非均质人造岩心驱替速度为20mL/h时,采收率最高;在渗透率为300md变异系数为0.5和渗透率为200md变异系数为0.65的非均质岩心中,当驱替速度为20mL/h时,最佳注入PV数界限为0.3,其他的驱替速度情况下,最佳注入PV数的界限为0.2。而在渗透率为200 md变异系数为0.85的非均质岩心中,最佳注入PV数界限为0.3。  相似文献   

19.
基于开发过程中饱和度、渗透率、分流率不断变化的特点,提出变周期水气交替注入(water alternating gas,WAG)气水比理论设计的概念。从油、气、水三相渗流力学原理出发,借助三相相对渗透率表征模型,建立各相饱和度与相对渗透率间的函数关系,得到各相饱和度与流度、气水比、流度偏离系数等相关参数的函数关系。流度偏离系数为引入的新参数,用于考察气水两相流动能力偏离水的流动能力幅度。采用枚举法,得到三相饱和度与气水比和流度偏离系数的关系图版,初步确定三相流动范围内气水比和流度偏离系数的取值范围。根据流度偏离系数和气水比关系曲线的特征点与含水饱和度之间的相互关系,最终确定变周期WAG气水比理论取值的合理范围。通过对实际区块气水比理论设计研究表明:合理气水比与含水饱和度是幂指数的函数关系;目标区块气水比的取值范围为0~34,流度偏离系数的取值范围为0~518。在中低含水阶段,建议WAG气水比理论设计数值为2;在中含水阶段,建议WAG气水比理论设计数值为1;在中高含水阶段,建议WAG气水比理论设计数值为0.5。该方法得到的变周期WAG气水比数值与数值模拟方法得到的结论相同,填补了变周期WAG气水比理论设计空白,对于完善变周期WAG其他参数的理论设计具有启发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