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为解决水质评价中的不相容性和模糊性等问题,在综合考虑从优隶属度和灰色关联的基础上,改进了灰色关联投影法(Grey Relation Projection Method,GRPM),将改进后的方法与投影寻踪(Projection Pursuit,PP)法相结合,提出了用于地下水水质综合评价的灰色关联投影寻踪模型.该模型把地下水水质综合评价作为一个灰色多目标决策问题,运用投影寻踪技术,构建了可以反映地下水水质状况的投影目标函数,引入萤火虫算法(Firefly Algorithm,FA)对投影目标函数进行优化,寻求灰色关联投影值的最佳投影方向,求得标准样本和评价样本的灰色关联投影值,实现了地下水水质综合评价.随机选取北京市2013年枯水期水样10例,运用该模型进行了水质综合评价,将其结果与综合评分法(F值法)结果进行比较,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实例应用表明,该模型评价结果可客观反映地下水水质状况,可为对比分析同一级别水质样本,分析水质变化趋势提供依据,使评价结果更趋于实际.  相似文献   

2.
排土场淋溶水对地下水质影响的灰色聚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阜新新邱露天煤矿排土场淋溶水对附近于家沟地区地下水环境质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首先,对研究区内的17眼水井分别采样,进行水质分析,识别出主要污染因子:进而,采用灰色聚类分析方法对影响区内每个监测点的水质进行了评价,确定出地下水环境质量等级,井将评价结果与模糊综合评价和灰色关联分析等方法相比较,为污染区地下水质的区划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改进的模糊水质评价方法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出一种新的水质模糊评价方法,通过求解模糊关系方程得到分级标准的权重向量进行水质分级。并针对淮河某河段的水质状况,用实例与其它评价方法如传统的综合指数法及灰关联分析法进行了分析对比。结果表明该方法较准确地反映了水质情况,结论可靠,计算较为简便,并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崔祥琨  杨小芳 《科技信息》2009,(27):I0366-I0367
利用灰色系统理论的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根据灰色关联矩阵提供的丰富信息对地下水水质进行综合评价。通过比较分析,灰色评价方法计算过程简单方便,又充分利用获得的信息,且结果直观可靠,是多因子综合评价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不确定性数学分析方法在河流水质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几种常用不确定性数学分析方法在河流水质评价中的应用结合实例从各自适用范围、数学模型建立、权重确定方式、评价结果可信度等方面进行分析、对比。物元分析法能解决水质评价中的不相容问题并能刻画水质动态转化趋势,优于模糊综合评价法和灰关联法。针对模糊综合评价法在运用最大隶属度原则得出评价结果时所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加权平均法。  相似文献   

6.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建模分析长江水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长江流域日益严重的水污染现状,根据流域各站点的检测值,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建立模型,并对长江水质进行了定量综合评价.通过计算抽样水质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各限值的关联度,得出各时间点(某断面不同时段)的水质综合评价指标,从而判断水质类别,同时还得出了各断面水质的演变趋势.  相似文献   

7.
提出一套全新的水质综合评价体系——变权重水质综合评价体系。该变权重水质综合评价体系包括基于百分制的单因子评价方法、基于水质数据的动态因子权重确定方法以及两者结合形成的综合水质评价法。采用该评价体系对江苏中部某湖泊自动化水质监测站的水质监测数据进行单因子评价、因子权重计算以及综合评价,并对评价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变权重综合水质评价体系既可以突出某因子剧烈变化对评价结果的直接影响,又能全面反映综合水质状况,适用于评价高频率水质监测数据样本。  相似文献   

8.
基于变异系数权重的水质评价属性识别模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运用水质评价标准的指标数值变异系数确定其权重,提出了新的用于水质综合评价的属性识别模型。采用松花江哈尔滨江段的水质监测资料说明该方法的操作过程以及评价结果的可靠性。评价结果表明,松花江哈尔滨江段的水质已达Ⅲ级,符合实际的水质状况。该结果与层次分析法所得的结果相同,从而验证了该模型用于水质综合评价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地下水水质的物元评价方法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可拓学理论,论述了物元分析识别评判模型,建立了地下水水质评判的关联函数,为定量评价地下水水质提供了科学依据。给出了评价实例。并与地下水水质质量评价的灰色聚类方法、模糊数学方法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0.
本文提出了评价指标的确定原则和确定方法,提出了适应GB3838—2002《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作评价标准的水质综合评价模式,称为水质综合特征模式。它给出了各水质参数的水域类别、划分水域类别的依据参数、还给出了超V类水域的水质参数的超标倍数等,具有给出信息量大的优点。  相似文献   

11.
我国河流单因子水质标识指数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122,自引:0,他引:122  
出一个全新的河流单因子水质评价指数———单因子水质标识指数 .单因子水质标识指数可以完整标识水质评价指标的类别、水质数据、功能区目标值等重要信息 ,既能按国家标准类别定性评价 ,又能根据标识指数进行水质数据的分析 ;既可以比较分析同一类水质指标在同一级别中的差异 ,也可以在不同类别水质指标中比较分析水质的污染程度 .  相似文献   

12.
水环境评价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环境包括水力环境和水质环境两部分,且水力环境决定水质环境的变化方向。因而水环境评价应该同时进行水力环境和水质环境的评价。水质环境评价应该包括现状评价、动态评价和污染程度评价三项内容。现状评价是对比现状水质与标准之间的关系,而动态评价可反映水质变化的趋势。由此可实现评价现状、找出原因、制定防治规划措施的水环境评价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广州西村和石门水厂取水口迁址的论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网河区非稳态水量,水质数学模型,对广州西衬和石门两水厂的拟搬迁方案进行了详细的论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拟迁址处的水质较现水源地的水质明显改善;在控制好未来污染源的条件下,拟迁址处的水质基本可满足水源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近50年来淮河流域水资源与水环境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半个世纪以来淮河流域水资源与水环境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1)1954-2004年淮河流域降水量与流量均呈下降趋势,而1995-2004年呈上升趋势;2)淮河流域水质自1980年代开始急剧下降,而从1995年开始有好转趋势,淮河污染治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整体上水污染依然严重;3)受降水季节性变化的影响,水质也呈季节性的变化,但年际降水的变化对水质的影响不大.淮河流域水质的变化主要受控于人类活动的变化,近年来水质改善不是十分明显的原因是由于污染物的排放总量的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以及污染治理措施落实的不到位.走生态发展之路是淮河流域污染治理的根本之策.  相似文献   

15.
根据循环软化水水质指标现状,详尽分析了各种腐蚀因素的影响,论述了软化水的腐蚀机理。根据循环水质存在的腐蚀问题确定合理的水处理方案。加药处理后的循环水质指标表明,投加的水处理药剂对换热等设备起到了有效的防腐作用。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广州市现有水厂水源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各水源面临着供水量短缺,且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广州市正处于水质性缺水状态,从而,提出引西江水入广州,是解决广州目前水质性缺水问题的最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17.
利用路径熵的分析方法,借助概率空间的概念,解释、定义了管网水质熵,并推导了管网水质熵的计算公式,同时根据该计算公式建立了水质熵计算模型.在此基础上,定义了单水源管网的水质最大熵与相对水质熵的概念,并以相对水质熵表征管网水质可靠度.经对某市开发区供水管网分析计算,绘制出该管网等水质可靠度分布图,利用此方法可以直观地找到管网水质可靠度较低的区域,并分析其造成的原因,为管网有针对性的改造扩建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上海青草沙水库水质调查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别从常规理化指标、有机物指标、藻类和营养盐指标4个方面对上海新水源地青草沙水库进行水质调查,并采用水污染指数法对其进行水质评价.结果表明,各指标变化均与水中藻类生长有关.包括总氮评价时,5号点水质为劣Ⅴ类,水库水质整体为Ⅳ类;不包括总氮评价时,5号点水质在Ⅲ类以上,3号点水质在Ⅱ类以上,水库水质整体为Ⅱ类.青草沙水库水质满足作为饮用水水源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白龟山湿地库区水质部分指标的监测,采用单因子分析评价法和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对白龟山湿地库区的水质状况进行监测评价.结果表明;库区水质基本达到Ⅲ类水质标准,符合水源水水质要求;但5~6月份水质有轻度污染现象,须加强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20.
对淄河上游河段近几年的水质变化趋势进行分析,选用适合于淄河水环境特征的水质模型计算河段水环境容量,计算结果表明研究河段现状排污量超过环境容量,水域不能满足水质功能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