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空间联系视角,以福建省64个县域为研究对象,采用引力模型构建福建省各县域间物流空间联系网络,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测算物流联系网络的网络密度、网络中心性以及凝聚子群,从而对其联系强度、方向和空间布局等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区域内各县域物流质量水平差异性显著,物流空间联系分布不均衡,最大引力线核心区域结构较为稳定,具有区域物流"路径依赖性"的特征,逐渐形成在福州、泉州局部地区"集团化"格局.闽东、闽东南地区物流空间联系网络复杂程度稳步提升并不断向内陆地区拓展;物流网络多中心性格局逐渐形成,以福州市辖区域、泉州市辖区域、厦门市辖区域、三明市辖区域等为主导的四大县域物流圈正在不断发育壮大.  相似文献   

2.
以大别山区24个县(市)为研究对象,选取2011年、2014年、2017年3个年份旅游经济指标数据,基于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法,分析网络密度、中心度、核心—边缘、凝聚子群等旅游经济空间结构特征,运用QAP分析法,探讨旅游经济空间特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 大别山区旅游经济网络发育程度低,区域旅游经济联系不紧密,旅游经济网络化发展有待加强;2) 2011—2017年间大别山区核心区数量减少,存在明显核心-边缘结构,核心区对边缘区带动作用强;3) 麻城市中心度高,旅游经济发展好,领导控制作用强,但易导致过度依赖,使大别山区旅游经济网络呈现脆弱性特征;4) 大别山区凝聚子群划分行政壁垒严重,同一子群联系紧密,不同子群联系薄弱,旅游经济一体化程度低;5) 区位交通条件和旅游发展能力对大别山区旅游经济发展影响显著,区域经济水平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3.
《河南科学》2017,(10):1716-1721
利用火车头采集器获取网络游记,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法,采用网络密度、中心性、凝聚子群指标,分析四川省旅游流空间网络.研究发现:(1)四川旅游网络密度小,网络结构相对松散,景点分布不均衡.(2)宽窄巷子、锦里、九寨沟既是网络中的核心景点,也是游客中转、停留节点的选择.(3)旅游景点划分为双高型、高低型、低高型、双低型4类;宽窄巷子、锦里、杜甫草堂、九寨沟、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乐山大佛、都江堰-青城山在连接其他景点和吸引游客上具有关键性作用.(4)旅游流网络存在3个派系,强子群成员联系紧密,弱子群成员联系性差.因此,提出四川省旅游发展的政策性建议,以期促进目的地旅游均衡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基于经济网络视角,结合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环鄱阳湖城市群经济联系网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环鄱阳湖城市群城市联系由孤立状态逐渐趋向于网络化,但整体网络仍较为松散; 仅以南昌为中心的核心区经济联系较为密切,城市群由低水平均衡发展阶段向强集聚阶段转变; 2)经济网络的凝聚子群由“3片区,5子群”向“4片区,8子群”组团现象转变,并由空间紊乱逐步趋向于空间集聚,边缘区域的“低谷效应”明显改善,但外围联系仍然较弱; 3)城市群经济发展出现“马太效应”,地级市在经济网络中仍处于主导地位,南昌市—上饶市形成了区域双核结构,具有显著的空间极化作用.结合结论和发现的问题提出继续推进大南昌都市圈建设和推进城市群组团发展等建议.  相似文献   

5.
《河南科学》2021,39(1):122-131
基于修正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法构建2000—2017年中国大陆主要城市入境旅游经济联系网络,借助UCINET6.0和ArcGIS10.2分析入境旅游经济空间结构的分布特征及演变过程,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空间格局的建议.结果表明:①以核心城市构成的"金三角"空间格局仍保持稳定,先后带动东部和中西部城市间的入境旅游经济联系增强,整体网络趋于紧密.②核心区域范围沿南北纵向和东西横向扩大,促进东中西部城市间产生互动,空间分布差异缩小,东强西弱的空间格局有所缓解.③凝聚子群空间格局经历了"核心—边缘层级明显"、"物理邻近性"、"飞地经济合作"阶段性特征,现阶段组团模式弱化了城市入境旅游分级发展的局面.④强化西部"增长极"作用以促进局部空间关联,构建"两纵一横"旅游轴带优化资源整合,制定区域合作发展战略实现城市间更高效的联动发展.  相似文献   

6.
基于社会网络视角以辽宁省14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采用引力模型、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结合GIS和Ucinet等分析工具,探究了辽宁省地级市间旅游经济联系空间结构及其演化特征.结果表明:1)2000~2015年辽宁省各市旅游经济联系量和城市间旅游经济联系强度逐渐提升,呈现出"东强西弱"的态势;2)各市旅游经济存在不均衡的空间结构,但网络密度增长明显;网络中心度也有一定的提升,沈阳市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其余城市;旅游经济核心区数量变化不大,但区内联系逐渐增强,边缘区区内联系不强,与核心区的联系也较弱;3)为了使城市间旅游均衡发展,需要强化核心区城市对边缘区城市的"渗漏效应",不断强化边缘城市间的交通网络建设,优化整体网络空间结构以增强辽宁省旅游竞争力.  相似文献   

7.
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和区域经济学理论,探讨了河南省县际经济差异的空间格局及空间演化结构规律.县际经济差异的空间格局比较稳定,分布相对均衡.空间演化结构是极化作用持续加强,两极分化现象愈来愈突出,高发展水平县域沿一定规律扩延,经济增长轴基本显现.  相似文献   

8.
以泛长三角41个城市为例,用旅游经济引力模型和网络模型分析2005年、2010年、2015年泛长三角旅游经济网络结构特征演化.研究发现:1) 泛长三角旅游经济联系量不断增长,上海等城市占比缩小,垄断地位减弱,旅游联系日趋紧密,整体上呈现平衡发展的趋势;2) 网络呈现东部密集,西部稀疏,中间密集,南北稀疏的不均衡格局,边缘城市孤岛状态逐渐消退,网络整体性与网络密度趋高;3) 核心—边缘区节点城市发展稳定、联系越发紧密、互动性增强,核心区成员数量增加,网络发展渐趋平衡,核心区带动作用增强,“涓滴效应”日益显著;4) 节点网络中心性隐喻了长三角城市定位呈阶梯状格局,细分为5个角色群体以定位各节点城市的地位与属性.其中上海节点中心性各项指标处于绝对优势地位,上海、杭州、苏州、南京共同扮演着旅游核心角色.  相似文献   

9.
综合运用引力模型、社会网络分析法和核密度分析法,测度美国雪上运动经济联系的强度、方向、范围和格局等,明晰美国雪上运动经济联系的空间特征,总结其对中国的借鉴意义。研究结果表明,美国雪上运动的经济联系具有如下特征:1)经济联系的强度空间上呈现东–西–中递减格局;2)经济联系的方向具有地域邻近性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积雪资源丰度和人口规模的指向性;3)经济联系呈四大范围分布格局,辐射能力呈现东北–中部–南部–西部逐级递减格局; 4)经济联系格局层次鲜明,呈现从东到西竖条状的四大子群。基于美国雪上运动的发展经验,立足中国现状,提出如下建议:以资源优势为基础,充分焕发滑雪产业的活力;以经济发展为引擎,创新挖掘滑雪产业的潜力;以资源整合为导向,发挥滑雪产业区域协同联动效应;以龙头效应为引领,构建东西南北四大高质量滑产业发展区。  相似文献   

10.
建立湖北省"人口-经济-土地"城镇化指标体系,采用空间统计和数理建模,对城镇化及其空间分异和空间格局、耦合协调度进行测算.研究结果表明:1)湖北省土地城镇化水平总体较高,经济城镇化质量整体较低,人口城镇化区域差异明显;2)"人口-经济-土地"城镇化质量呈现区域间不均衡、城镇化不同步的空间格局;3)人口-经济-土地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度整体较高,但空间差异明显,城镇化子系统内系统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高的地区集中在武汉城市圈、宜荆荆地区和襄十随地区等经济发达、产业集聚、空间联动效应较强的区域.  相似文献   

11.
基于网络分析OD成本矩阵,运用引力模型获得2009年和2022年中原城市群30个城市经济数据,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探究高铁对中原城市群网络空间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1)伴随高铁线网的不断延伸和加密,中原城市群城市程度中心度呈现上升趋势,城市间组团发展模式更加显著,网络的核心地区由中部向西部呈动态扩展的变化趋势.中介中心度呈现下降态势,其空间分布特征显著,中介城市从郑州和菏泽逐渐向徐兰高铁线的郑州、开封、洛阳和商丘迁移,区域内个体城市中介能力呈现均衡发展态势.(2)高铁建设提升城市网络整体密度,但仍处于弱连接状态.核心-边缘结构逐渐弱化,核心区范围扩大,边缘区范围减小.随着高铁网络推进,凝聚子群结构发生剧烈变化,石武高铁轴线子群成为中原城市群经济联系的核心组团.  相似文献   

12.
研究餐饮业的空间格局有利于了解一个地区餐饮业的发展现状,对引导产业发展有重要意义.利用网络爬虫技术获取大众点评网(西安站)餐饮商户数据及其属性信息,运用空间分析、比较分析和因素分析法对西安市主城区餐饮业空间分布格局进行研究,并分析形成此格局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西安市主城区餐饮业空间分布不均衡,呈现以钟楼为核心圈层递减,以"长安龙脉"为对称轴近似对称分布趋势;不同人均消费等级餐饮商户在数量上由低档向高档逐渐递减,呈现"金子塔"形;不同网络口碑等级的餐饮商户在数量上呈现"中间多两头少"的橄榄形结构;城市餐饮业空间分布不均衡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人口分布条件、区域经济条件、交通便捷程度、旅游活动密集度、城市空间结构演替等.  相似文献   

13.
以京津冀城市群173个县市为研究对象,利用空间分异计量参数、空间格局指数和Moran'sⅠ空间关联系数定量研究京津冀城市群经济增长空间格局和关联特征.结果表明,2002-2012年京津冀城市群经济增长空间以"东北-西南"为主导分异方向,东北强,西南弱;经济高增长区和低增长区空间连片集中化,同质性增强,区域经济增长热点区和冷点区分异明显而集中;经济中高增长区和中低增长区空间破碎和分散程度增加,出现许多经济增长动态空间;经济空间关联HH型和LL型占主导,呈现"强连强,弱连弱"特征,而"弱连强、强连弱"的经济帮扶空间比例较少,区域经济空间不平衡趋势增强.总体上,运用格局指数和Moran'sⅠ指数,获得的京津冀城市群经济增长空间格局与空间关联结论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14.
张歆悦  胡艳君 《科技促进发展》2020,16(11):1363-1371
高铁开通提高了区域可达性,促进了要素流动,从而对区域产业发展和空间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长三角城市群作为我国经济最发达、高铁密度最高的地区,研究高铁开通对其空间结构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以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城市间经济联系强度矩阵,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从网络密度、中心性和凝聚子群等方面研究高铁开通其网络空间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高铁开通对长三角城市群网络空间结构起到了一定的整合优化作用,进一步完善高铁网络建设将有助于实现长三角城市群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三峡库区(重庆段)经济核心区即以万州为中心所形成的万州-开州-云阳城市组团(以下简称"万开云"板块)的货流联系格局,并进一步探讨影响该区域货流的主要因素。【方法】统计研究区内11个高速公路收费站进出站货车原始数据、企业空间位置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探讨货运联系格局及影响因素。【结果】万州各收费站的中心性位居前列。万州与开州收费站是网络中的核心部分。万州与开州之间的小团体结构较稳定且成员不断壮大。【结论】研究表明:1)万州与开州是"万开云"板块的核心区域;2)"万开云"板块的空间范围应进行扩容,梁平县是该区域稳定的联系成员;3)万州是"万开云"板块的核心城市,扮演着"守门人"和"联系窗口"的角色,本区域其他区县均是以万州为纽带而发生联系,主城与开州、云阳的联系也通过万州中转;4)万州与开州是区域中的核心部分,云阳则属于边缘部分。核心与边缘之间的互动还处于边缘为核心提供建材、煤炭等初级产品和原材料的协作。此外,行政中心及由此带来的金融业、基本公共服务业也是激发货流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加快技术创新合作,促进城市经济互动,有利于缩减区域差距,最终实现协调发展.本研究基于社会网络分析和引力模型的方法,分析中国30个省会城市技术创新合作网络与经济网络的时空演进特征,研究发现:省会城市间的直接技术创新合作不断增强且呈现多中心化趋势,合作突破地理局限且东西部差异较为明显;城市经济网络密度有所增强但整体偏低,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的经济联系发展不均衡,各城市在经济网络中位置变化不明显.二次指派问题(Quadratic Assignment Problem,QAP)分析表明技术创新合作网络与经济网络存在正相关关系,格兰杰检验进一步证明二者互为因果关系,但技术创新合作网络对经济网络的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7.
区域空间网络化是空间组织演化的必然趋势.泛长三角这一巨型的区域空间,将是我国未来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重点区域,也是研究空间网络化的典型案例区.基于已有的研究基础,提出区域空间网络化的概念模型假设,以泛长三角41个地级市为基本研究单元,通过修正的空间相互作用模型、潜能模型计算1996年、2002年、2008年、2014年城市潜能及城市间经济联系强度,同时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方法(SNA)与反距离权重空间插值法(IDW),从节点、联系轴线、网络3个维度实证分析泛长三角区域空间网络化过程及其特征.研究表明:1)在1996年至2014年间,区域内各地城市潜能增幅显著,城市间联系加强且空间关联渐趋复杂化,泛长三角地区网络密度不断提高;2)城市的发展从低级到高级,空间结构由单核到多中心,城市等级体系走向偏平化特征,空间关联由孤立走向网络化;3)泛长三角网络化过程经历了4个明显阶段:从单中心集聚模式、点轴扩散模式、核心-边缘模式到多中心网络化模式.最后,对泛长三角区域空间网络化演化机理进行论述.对泛长三角空间网络化过程的研究,刻画了典型区域空间一体化及其形态演化过程,也为正在实施的区域经济一体化、长三角城市群的建设提供理论上的支撑.  相似文献   

18.
利用传统统计和ESDA方法,在Arcgis和GeoDA等软件的支持下,利用全国第四次、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分县市统计数据,以城镇化率为测度指标,县级尺度为研究单元,对1990—2010年湖北省城镇化格局及其演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湖北省城镇化格局的现状特征为:城镇化发展空间不均衡,城镇化中低发展水平地区占主体;主要城镇沿江沿路分布特征明显;一城独大的金字塔型城镇体系仍然较为突出.(2)近20年来,湖北省城镇化发展逐步呈现空间聚集格局,不同区域城镇化水平差异在缩小;武汉城市圈作为区域城镇化"热点区"扩散作用不断增强、辐射范围逐渐扩大;但鄂西南、鄂东北作为区域城镇化的"冷点区"基本没有改变;城镇规模体系日趋合理,特大、大城市聚集效应显著.  相似文献   

19.
创新是城市与区域发展的核心动力,城市创新体系是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支撑,以科研合著论文为媒介的创新网络是研究城市创新系统的重要视角.以2006-2020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市间论文合著数据构建知识创新网络,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该区域知识创新网络的整体特征、网络中心度和网络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揭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知识创新网络的动态演化规律.研究发现:(1)该区域整体网络密度偏低,呈现缓慢增长趋势,整体网络凝聚力不断增强,呈现“小世界”特性;(2)知识创新网络从“单中心、低层次”发展为“多中心、多层次”,双核城市成都和重庆创新极化效应显著,节点城市的中心性均有提升;(3)知识创新网络结构呈现“核心-边缘”特征,区域内创新联系多发生在核心区的节点城市,空间分布不均衡,呈现出西部紧密、东部稀疏的格局.  相似文献   

20.
综合运用加权平均旅行时间、时间距离引力模型、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对甘肃省81个县区的可达性及经济联系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各县区可达性分布不均衡,呈现以省会为核心的中部高、东西边缘低的核心-边缘分布特征;省内可达性按地区划分由高到低依次为:陇中地区河西地区陇东地区陇南地区.县区间的可达性具有自相关特性,呈现明显的"低低"和"高高"集聚区的空间二元结构,低值聚集区位于中部地区,高值聚集区位于东西边缘地区.距离较近且主导产业类型相似或综合实力较强的县区间联系更为密切;各县区的经济联系总量空间分异特征明显,呈现以各市市区和个别综合实力较强的县区为中心向相邻单元辐射的中心-外围布局以及由西北向东南地区递减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