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贝类贝壳是一种生物矿化组织,其优异的力学性能使之成为生物材料学研究的重要模型,贝壳的组成分子主要包括约95%的碳酸钙晶体以及5%的有机质,其微观结构由具不同晶型和形貌的碳酸钙晶体组合而成;贝壳基质蛋白作为贝壳形成的关键性分子,对贝壳的力学性能有着重要贡献。贝类闭壳肌与贝壳的连接界面因为涉及到有机相-无机相之间的生物粘附,在生物医学工程方面同样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但目前相关的研究还不多见,已有的报道主要围绕闭壳肌-贝壳连接界面的微观结构及蛋白质分子组成开展。贝类闭壳肌主要连接于贝壳肌棱柱层,两者之间存在一层有机质膜,形成闭壳肌-膜-肌棱柱层的连接体系,而贝壳基质蛋白,特别是肌棱柱层特有的蛋白在该界面连接中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说蚶     
蚶是蚶类动物的统称.它们是多姿多态的贝类家族中的一群.它们都有两扇坚固的贝壳,这两片贝壳向左右两旁凸出而膨胀,因此两扇贝壳合起来就近似一只圆球.贝壳的表面长着从壳顶向腹面幅射的肋,整个壳面好象旧式瓦房屋顶的瓦垄,所以又有"瓦垄"、"瓦垄子"、"瓦楞子"等俗称.除了几个种类生活在淡水水域外,其余全部生活在海洋,且分布极广,特别是热带海中为数最多.它们栖息在泥质的潮间带直至5000多米的海底.但绝大多数种类栖息在潮下带100米以内的浅  相似文献   

3.
自古以来人们似乎对收集贝壳有一种特殊的喜好.从周口店山顶洞北京人遗址中发现磨去壳顶的贝壳,不难推测,至少远在五万年前,人类便已经开始利用贝壳了.我国陕西斗鸡台汉墓墓葬内发现的文蛤,证明距今两、三千年前,人类就利用贝壳  相似文献   

4.
贻贝贝壳是一种由碳酸钙晶体和少量有机质形成的高度有序的天然纳米复合材料,历来是生物材料、组织工程以及仿生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以及X射线衍射分析等,对绿贻贝贝壳的微观结构、碳酸钙晶体构型以及有机质结构特征进行分析。绿贻贝贝壳主要包含珍珠质(Nacre)层和肌棱柱层;两者的碳酸钙晶体构型均采取了文石构型;在后闭壳肌-贝壳连接部位,肌肉与贝壳碳酸钙晶体之间由一层有机质膜连接且该膜质地明显区别于珍珠质层表面的膜。绿贻贝各层结构中的蛋白质均以β-折叠为优势构象,但是肌棱柱层中蛋白质的β-折叠含量较珍珠质层高。  相似文献   

5.
乐清湾泥蚶两壳相等,贝壳坚硬,表现布满生长轮,外壳呈卵圆形;壳高与壳长和壳宽与壳长的比值均随贝壳的生长而增加,当壳长达20mm后,分别保持在0.8和0.75;放射肋18-21条,但以19条居多,肋上具有明显的结节;较合齿直线排列,列齿型,形状基本相似,但位于两端的大小,中央的小,且数目不等,一般为31-42枚;闭壳肌痕前后各有1个,前者小,呈三角形,后者大,呈四方形。  相似文献   

6.
贝类史话根据史前人类利用贝壳的情况,以及在远古时代的洞窟绘画,彩色的古瓶和古寺里大钟上的各种贝类图像,可以推测到,人类利用贝类的知识起源很早,在古希腊时代以前就有了。从十五至十六世纪起,许多达官贵人对美丽的贝壳爱好达到狂热的程度,不惜花费重金去收购,使各种贝类材料的使用大大增加。我国人民对贝类的观察和利用,远在石器时代便已开始了,在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中发现的贝壳,顶部磨了一个圆孔。由此可以推测,在一万八千年以前,人类便已经利用贝类了。  相似文献   

7.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写作题例] 孩子们在沙滩上玩耍。有人发现了一只贝壳,便一脚踢飞了。在踢开的贝壳内,他发现了一只闪光的珠子,便拿着它去见母亲。“这是什么?”“这是珍珠,多稀罕的一颗大珍珠!”  相似文献   

8.
贝壳堤新建的天津市大港区高沙岭海滨浴场已成为京津居民度夏的好场所。这里,修筑了一条东西向的防波堤。不到一年的时间,南侧堤脚下就堆起了1米厚的贝壳,而北侧堤脚下则没有贝壳。游人在捡拾贝壳时常问浴场工作人员:“是你们把贝壳有意堆放在这儿的?”这当然不是,这是沿岸流及潮汐对海流泥沙及其中的贝壳进行搬运时,起了簸选作用,加上东南风的吹扬,便把贝壳堆积于南侧堤脚下。同样,东北风的作用,也可使沿海盐池东侧堆积些贝壳,西侧则没有  相似文献   

9.
谈起贝壳类动物,人们自然想到具有左右相等壳的河蚌或具有螺旋壳的蜗牛、红螺…….然而,古生代海洋中重要成员——腕足动物却鲜为人知.绝大多数有关腕足动物的研究都是由古生物工作者进行的.而现代生活的腕足动物在千奇百态的动物世界中只是个不起眼的小门类.一部500页《普通动物学》教科书中,对腕足动物的描述不足两页.但是,翻开一本古生物学教程,就会发现腕足动物是一个重要而庞大的生物门类.现已描述了2400多个腕足动物属,描述的种数超过3000.腕足类化石在确定地质时代上、恢复古代海洋环境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象形珠是一种工艺品。一般的象形珠是采用塑料、石料、金属材料或贝壳,经人工雕刻琢磨而成为各种形象的象模,然后植入贝体内的一侧培育而成的。新型象形珠与一般的象形珠不同的是象模是用植物材料做成的。为了植培新型象形珠,1982年3月,在安徽省科委的主持下,成立了“安徽省河蚌育珠  相似文献   

11.
正小编说我们都听说过"鹬蚌相争"的故事:一只蚌正张着壳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蚌的肉。蚌连忙把壳合上,紧紧夹住鹬的嘴。它们谁也不肯让步。渔翁看到了,把它俩都捉走了。下面,我们来看看之后可能发生什么。鹬和蚌被捉住后还是僵持,谁也不肯认输。渔翁心想:这鹬和蚌真是愚蠢,还不知道自己快成了我的盘中餐。  相似文献   

12.
正全球的鹬科鸟类种类繁多、数量惊人,它们有超强的迁徙能力,体形羽色千变万化,在湿地保护方面可充当环境指示物种。从鹬文化谈起"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这是西汉《战国策》中的寓言故事,也是成语"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由来。我国古籍中偶有关于鹬的记载,如"蚌鹬徒喧竞,笙歌罢献酬"(唐·李成用);  相似文献   

13.
鳑鲏鱼是一种小型鱼类,栖息在湖泊和溪流的缓水区,经常遭到其它凶猛鱼类的驱赶和蚕食,其本身难保,更谈不到去关心后代命运。鳑鲏鱼生殖季节来临的时候,它们就成双成对地来到河蚌的栖息地,辗转觅到河蚌。此时,雌鳑鲏毫不客气地将产卵管插入河蚌的鳃腔产下卵。同时,雄鳑鲏也排出精液,鱼卵就在河蚌鳃腔中受精,开始发育。这时,鳑鲏鱼的『借腹怀胎』得逞了,河蚌被迫做了小鳑鲏的『产妇』和『保姆』。然而,鳑鲏鱼为了繁殖后代也付出同样的代价,河蚌也要请鳑鲏鱼来做『保姆』。原来,河蚌  相似文献   

14.
牧野 《小学科技》2010,(10):15-20
<正>以色列馆由两座流线型建筑体组成,远远望去好似一枚海中的贝壳,故称其为"海贝壳"。"海贝壳"的一边用天然原石砌造,另一边用透明PVC及玻璃材料搭建。在以色列,天然原石意味着土壤和根,而玻璃代表了开放的未来。"海贝壳"虽然面积不大,但是蕴藏有大智慧!我们快过去瞧一瞧。  相似文献   

15.
两扇朱漆大铁门在我们的面前敞开,院内水池中的小锦鲤正游成一幅祥和的画。我是初见闾先生的, 如不是同行的两位前辈提点我,我是断然不能肯定, 刚才这位坐在长凳上看起来略带沧桑的中年男人,便就是在兰界已经颇有名声的闾利军了。  相似文献   

16.
晓夫 《小学科技》2013,(6):11-11
在苏门答腊的深山中,有一种奇特的棕榈树,树上会生长价值不菲的“珍珠”。 原来,这种树的根能汲取溶解在水分中的石灰质。当大量的石灰质积聚在一起的时候,便形成坚硬的颗粒,悬挂在树上,看上去就像河蚌里的珍珠那样漂亮。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记述丘鹬变带绦虫两新种:林氏变带绦虫Amoebotoenia lingi n.sp.和丘鹬变带绦虫Amoebotaenia scolopax n.sp.,对新种的形态作了详细描述,与近似种的主要特征列表及图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8.
《青年科学》2008,(Z1):30-31
借腹怀胎在亚洲东北部的一些河流里,生活着一种鳑,每到生育的季节,它们就会成双成对地游到河蚌的栖息地。雌鳑把卵管插进河蚌的贝缝,在里面产卵,雄鳑紧跟在后面,在河蚌上排出精液。鳑卵就在河蚌的鳃腔中受精,并开始发育,一直到变成小  相似文献   

19.
两扇朱漆大铁门在我们的面前敞开,院内水池中的小锦鲤正游成一幅祥和的画。我是初见闾先生的,如不是同行的两位前辈提点我,我是断然不能肯定,刚才这位坐在长凳上看起来略带沧桑的中年男人,便就是在兰界已经颇有名声的闾利军了。  相似文献   

20.
记述广西的鹬虻科昆虫,包括鹬虻属7新种及金鹬虻属1新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