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古以来人们似乎对收集贝壳有一种特殊的喜好.从周口店山顶洞北京人遗址中发现磨去壳顶的贝壳,不难推测,至少远在五万年前,人类便已经开始利用贝壳了.我国陕西斗鸡台汉墓墓葬内发现的文蛤,证明距今两、三千年前,人类就利用贝壳  相似文献   

2.
仅有一只贝壳的宝贝,是庞大的贝类家族中贝壳最为艳丽的贝类,因此色彩灿烂的宝贝从古至今都令人类非常喜爱。在古代还没有金属货币的时候,人类就是用小巧玲珑的宝贝贝壳当作货币使用的。  相似文献   

3.
生活在汪洋大海的乌贼俗称"墨鱼".但是乌贼并非鱼类,而是真正的贝类,是牡蛎和贻贝的近亲,但在生物进化的阶梯上,前者比后二者高级.乌贼同一般贝类的最大区别是,一般贝类的贝壳都是在驱体的外部,也即是外骨骼;而乌贼的贝壳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却移到了身体的内部,是内骨骼.且乌贼的贝壳质地疏松,可以蓄存空气增加浮力,所以它能像鱼类一样在海里遨游.  相似文献   

4.
贝类贝壳是一种生物矿化组织,其优异的力学性能使之成为生物材料学研究的重要模型,贝壳的组成分子主要包括约95%的碳酸钙晶体以及5%的有机质,其微观结构由具不同晶型和形貌的碳酸钙晶体组合而成;贝壳基质蛋白作为贝壳形成的关键性分子,对贝壳的力学性能有着重要贡献。贝类闭壳肌与贝壳的连接界面因为涉及到有机相-无机相之间的生物粘附,在生物医学工程方面同样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但目前相关的研究还不多见,已有的报道主要围绕闭壳肌-贝壳连接界面的微观结构及蛋白质分子组成开展。贝类闭壳肌主要连接于贝壳肌棱柱层,两者之间存在一层有机质膜,形成闭壳肌-膜-肌棱柱层的连接体系,而贝壳基质蛋白,特别是肌棱柱层特有的蛋白在该界面连接中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养殖珍珠用的贝类如珍珠蚌,它在海水中依靠贝壳起着呼吸、摄饵、排卵、放精和排泄等的重要生活作用。但当富士壶等生物附生到贝类上时,不仅妨碍贝壳的开闭活功,破坏贝的生活作用和抑制贝的生长,而且随时会引起死亡。目前,为防止这些危害的产生,一经发现贝壳上有附生物后,立即把它捞到岸上,用刀子铲落。它需要花费大  相似文献   

6.
对南海北部贝壳生长层高分辨率分析表明,贝壳生长率、成分和同位素组成存在着显著的季节性变化和趋势变化,季节性变化主要是气候变化所致,而趋势变化主要反映贝类的生理趋势.由于大多数贝类成年后的生长比较缓慢,所以在整个生长序列中都存在生理趋势,分离生理趋势后可获得环境的季节性变化.与环境变量对比分析表明,贝壳氧同位素组成季节性变化主要受海温影响,并与之有较好的相关性,因而是高分辨率研究海洋环境的替代性指标.在本研究的贝类中,鳞砗磲与海蜗牛氧和碳同位素的变化基本是同步的,并且与温度的季节性变化有较好的相关性,指示着在温度控制下它们的氧碳同位素发生了平衡分馏,而褐带鹑螺则相反,意味着其碳同位素还可能受代谢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两个害人贝     
我们说大多数贝类动物,可以给人类带来众多的好处,但是贝类中的海笋和船蛆可是个例外,它们以破坏活动营生。前者以钻石为生,可使千里大堤毁于一旦;后者则靠吃木生活,其能量之大能把万吨大船啃得体无完肤。这两种害人贝就像陆地上的白蚁一样,实在令人头痛,它们似乎成了贝类中的两个败类。海笋,俗称“凿石贝”、“穿石贝”,体长只不过几厘米,外形像鸡蛋,只是前端稍微扁些,两个贝壳,看上去像一个冬笋,海笋名称由此而来。海笋也有很多种类,其中有一种  相似文献   

8.
贝类以其美丽的贝壳而著称。尤其是许多热带海螺的贝壳十分名贵。这些贝壳不仅美丽,而且从生物学上讲还记录其发育史。本书对贝壳形成的过程进行了精彩的论述。作者不仅分析贝壳生成的模式的动态过程,而且通过计算机进行模拟。这就更加令人信服地证明通过数学来解释复杂生命现象的可行性,由此也可形成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
正从周口店北京猿人所用的石器初步推测,中国猿人大约在五十万年以前开始自觉用火。对火的控制、使用,带给了人类温暖,使人类摆脱了"茹毛饮血"的时代。火推动了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但伴随着火出现的是它身后挥之不去的火灾阴影,火对人类而言不啻为一把双刃剑,人类抗御火灾的经历和人类利用火的年代同样久远——而这两者共同组成了人与火的历史。  相似文献   

10.
控制产地的环境污染可以从源头上减少人类经膳食途径对污染物的暴露,本文以一般居民对鱼贝类中二噁英类污染物的膳食暴露为例,通过建立鱼贝类市场流通模型,模拟鱼贝类从产地到消费地的流通,结合具有产地采样点地理信息的鱼贝类二噁英类污染物浓度监测值,推算出不同地区一般人群鱼贝类膳食摄入途径的二噁英类暴露量的概率分布,进一步分析二噁英类暴露量概率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提出针对产地环境的污染削减措施,实证分析以日本为例,与总膳食研究调查结果的比较显示,各研究地区二噁英类暴露量的实测值基本上在本研究方法推测值的90%双侧置信区间内,灵敏度分析表明,沿岸产地县中对暴露量分布影响比较大的主要是捕获量较大或鱼中二噁英类浓度相对较高者。  相似文献   

11.
控制产地的环境污染可以从源头上减少人类经膳食途径对污染物的暴露.本文以一般居民对鱼贝类中二英类污染物的膳食暴露为例,通过建立鱼贝类市场流通模型,模拟鱼贝类从产地到消费地的流通,结合具有产地采样点地理信息的鱼贝类二英类污染物浓度监测值,推算出不同地区一般人群鱼贝类膳食摄入途径的二英类暴露量的概率分布.进一步分析二英类暴露量概率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提出针对产地环境的污染削减措施.实证分析以日本为例.与总膳食研究调查结果的比较显示,各研究地区二英类暴露量的实测值基本上在本研究方法推测值的90%双侧置信区间内.灵敏度分析表明,沿岸产地县中对暴露量分布影响比较大的主要是捕获量较大或鱼中二英类浓度相对较高者.  相似文献   

12.
全新世海侵高峰过后,海平面一直处于幅度不大(约1m左右)的振荡运动状态对应四次“小高海面”时期,天然滨海平原上堆积了四道贝壳堤历史上,黄河在本区入海,使贝壳堤的贝类组成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3.
全新世海侵高峰过后,海平面一直处于幅度不大(约1m左右)的振荡运动状态.对应四次“小高海面”时期,天津滨海平原上堆积了四道贝壳堤.历史上,黄河在本区入海,使贝壳堤的贝类组成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4.
海产贝类在海洋资源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如何利用海洋为人民提供更丰富的美味食品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潮间带贝类生态学研究可以为发展滩涂养殖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为了对发展贝类滩涂养殖做点滴贡献,笔者于一九八一年五月至八月对大连营城子湾潮间带贝类的生态进行了初步的调查。本文阐述了该地区潮间带贝类的垂直分布规律,栖息密度和生物量等,现将调查结果整理发表如下。  相似文献   

15.
嘿,嘟嘟,知道“真主之珠”吗?呵呵,真谁不知道……。啊……,不是!是一颗珍珠的名字,它可是人类所见过最大的珍珠呀!哦,是吗,那一定很珍贵了?是呀!传说很久以前……想不到吧!这么珍贵的东西,竟是出自这些在海洋里不起眼的贝类之手,真是“贝不可貌相”呀!那珍珠是贝类的某个器官吗?No!大错特错!在平静的海洋里,随水逐流的沙粒,恰巧路过正在张着双壳进餐的贝,一不小心和细小的生物一起被关进了贝壳之中,倒霉的沙粒只好留在贝体里面。吃饱喝足的贝,因  相似文献   

16.
宝相 《世界博览》2010,(4):87-88
“迷死李”,80后女生,挣钱不多不少,但绝对舍得在脸上投资。最近一次在饭局见她,本以为她又有什么大牌的最新资讯,哪知人家去了次洗手间,回来落座时手中已多了个贝壳。一瞬间我有点迷惘,这顿饭没有点贝类的菜肴啊!看着迷死李打开贝壳,从里边抠出一些油脂在手上涂抹起来,  相似文献   

17.
贝壳吸附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废弃贝壳用0.5%的盐酸溶液浸泡,清洗干净,然后经1 050 ℃高温煅烧,可制得一种新型的高效吸附材料--贝壳吸附材料.利用贝壳吸附材料的特殊微观结构,可作为各种气体和液体杂质,或各种细菌的高效吸附剂,是一种应用前景十分广阔的新型功能材料.  相似文献   

18.
贝壳堤新建的天津市大港区高沙岭海滨浴场已成为京津居民度夏的好场所。这里,修筑了一条东西向的防波堤。不到一年的时间,南侧堤脚下就堆起了1米厚的贝壳,而北侧堤脚下则没有贝壳。游人在捡拾贝壳时常问浴场工作人员:“是你们把贝壳有意堆放在这儿的?”这当然不是,这是沿岸流及潮汐对海流泥沙及其中的贝壳进行搬运时,起了簸选作用,加上东南风的吹扬,便把贝壳堆积于南侧堤脚下。同样,东北风的作用,也可使沿海盐池东侧堆积些贝壳,西侧则没有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导了十三种贝类肌肉组织蛋白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结果。可以看出电泳图谱基本格式相似程度的大小,与各种类亲缘关系的亲疏相一致,同属各种间的电泳图谱基本格式最为相似,但又存在或多或少的明显差别。因之,贝类肌肉组织蛋白的电泳分析,在同属各种间的分类上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0.
说蚶     
蚶是蚶类动物的统称.它们是多姿多态的贝类家族中的一群.它们都有两扇坚固的贝壳,这两片贝壳向左右两旁凸出而膨胀,因此两扇贝壳合起来就近似一只圆球.贝壳的表面长着从壳顶向腹面幅射的肋,整个壳面好象旧式瓦房屋顶的瓦垄,所以又有"瓦垄"、"瓦垄子"、"瓦楞子"等俗称.除了几个种类生活在淡水水域外,其余全部生活在海洋,且分布极广,特别是热带海中为数最多.它们栖息在泥质的潮间带直至5000多米的海底.但绝大多数种类栖息在潮下带100米以内的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