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重庆市综合自然灾害分区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重庆市自然灾害较为严重 ,不仅灾害种类较多 ,而且影响范围很广 .根据重庆主要自然灾害的特点、受灾程度、类型组合及排序、以及各区县防灾抗灾能力等 ,将重庆市划分为 4个综合自然灾害区 .各区按其内部差异再划分出 7个灾害亚区 .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掌握各灾种的分布、组合、危害、防治的地区差异 ,以指导各地区的防灾减灾工作 .  相似文献   

2.
过去5000年中国气温变化序列重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根据近20年来基于孢粉、石笋、湖泊沉积、泥炭、冰芯、历史文献等代用证据重建的中国31个地点(区)的温度变化序列,利用集成方法重建了中国过去5000a来分辨率为100a的气温变化序列.结果显示:在千年尺度的变化上,3050—250BC为温暖时期,250BC—1950AD为寒冷时期,在这两个千年尺度的冷暖气候期中又明显存在次一级的冷暖波动阶段.5000a来中国不同区域之间还存在明显的冷暖变化差异,特别是在东部季风区、青藏区和西北区之间,在2850BC,2350BC,1350BC,950—350BC,50—250AD 和550AD等百年数百年阶段上还存在反相波动.与北半球其他地区过去5000a来温度变化研究结果比较,中国的气温变化与这些地区在长时间尺度的变化上具有同步性,但在百年数百年尺度的变化上,冷暖气候期的起止时间存在差异,说明冷暖气候变化在不同地区可能不是同时发生的.  相似文献   

3.
柴达木盆地与青海省东北部地区43年气温变化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柴达木盆地6个站和青海省东北部9个站43年的器测气温序列资料,应用线性回归分析方法,揭示两个亚区43年来气候变化的基本事实和规律,分析结果表明:①两个亚区年与四季温度序列,都具有各自不同的冷暖阶段、变化周期和极端冷暖年份;②两个亚区年与四李平均温度序列,具有明显的增温趋势,其中冬季增温率大,年与四季增温率小,10年增温趋势各不相同;柴达木盆地平均增温率为0.367℃/10a,青海东北部地区平均增温率为0.293℃/10a,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两个地区更加明显;③青海省东北部,80年代以前,升温速率慢而降温速率快;80年代以后,升温速率快而降温速率慢,其特征在冬季和夏季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4.
基于陕西省1961-2005年97个县区的逐月气温及日照时间资料,分析了陕北、关中和陕南3大地区的气温及日照时间的时空分布规律,并利用Mann-Kendall方法对气温及日照时间的变化趋势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年平均气温南高北低,并且各地区都有上升的趋势,以陕北地区上升的幅度最大(0.029℃·a-1),陕南地区上升的幅度最小(0.009℃.a-1),3个地区都是1月份的平均气温最低,7月份的平均气温最高,月平均气温都是2月份上升的幅度最大,8月份出现下降的趋势.日照时间南短北长,年日照时间都呈下降的趋势,陕南地区下降的幅度最大(4.496 h·a-1),陕北地区下降的幅度最小(0.619 h·a-1),每个月都以陕北地区的日照时间最长,陕南地区的日照时间最短,日照时间最短的月份都出现在2月份,4和9月份3地区的日照时间都有变长的趋势,在日照时间变短的月份中都以6月份变化的幅度最大.  相似文献   

5.
根据1981年~2006年岚县气温和降水资料,运用SPSS 10.0对近26年岚县气候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以揭示该地的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表明:近26年岚县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增温率为0.52℃/10年,其中以冬季气温增幅最大.根据近26年冷暖波动情况,可将岚县划分成1个冷期和1个暖期.年降水量变化特征不明显,1986年以后呈下降趋势,降水变化可分为2个多雨期和2个少雨期.岚县气候变化有向暖干化发展的趋势.该气候变化特征不利于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6.
重庆综合自然灾害分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重庆市自然灾害较为严重,不公灾害种类较多,而且影响范围很广,根据重庆主要自然灾害的特点、受灾程度、类型组合及排序、以及各区县防灾抗灾能力等,将重庆市划分为4个综合自然灾害区,各区按其内部差异再划分出7个灾害亚区,其目的是为了更地地掌握各灾种的分布、组合、危害、防治的地区差异,以指导各地区的防灾减灾工作。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选取渭河上游22个气象站点1969-2017年的日降水量和日平均气温数据,分析渭河上游近49 a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为应对该区自然灾害制定相应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小波分析、经验正交函数分解和Mann-Kendall突变性检验等方法,分析不同时间尺度下气温和降水序列的波动变化、周期和突变点及空间变化,研究气温和降水时空变化特征。结果 1)1969-2017年渭河上游地区年均降水量无明显的变化趋势;年均、春季和秋季降水量经历了由多变少的不显著突变;夏季和冬季降水量经历了由少变多的不显著突变;年均气温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其中夏季和秋季气温在1994年发生显著突变,春季、冬季和年均气温在1997年发生显著突变;2)1969-2017年渭河上游年均降水量和年均气温在空间尺度上整体的变化均呈现从西北到东南递增的规律。结论 渭河上游地区近49 a年均和四季降水量波动强度大,存在不显著突变,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及周期性规律;年际气温存在突变增温现象。  相似文献   

8.
中国民俗地理区划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世界上幅员辽阔、人口和民族众多的大国,各地在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方面各不相同,在民俗文化方面也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各地区特有的民俗文化组合构成了不同的民俗文化地域系统.根据民俗文化地域分异规律,按照一定的区划原则,可将我国划分为若干个各具特色的民俗地理区.  相似文献   

9.
对长江源区气温变化规律的研究,能为该地区气温变化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文中以长江源区9个标志性的站点为研究对象,分析其1961—2019年的月均值、月均最高值和月均最低值气温走向,并且运用Spearman相关检验法、Mann-Kendall检验法、线性回归检验法和ArcGIS地图法对长江源区的气温走向进行趋势分析和突变年份的识别。结果表明:1961—2019年长江源区的气温为上升趋势,年均最高气温的倾向率最快,为1. 28℃/10a,年均气温及年均最低气温无明显上升趋势,平稳波动。用Mann-Kendall检验法对长江源区的气温检测显示,最低气温和最高气温突变年份在1968年和2000年,年均气温无较大波动。长江源区总体温度为中纬度地区高纬度地区低纬度地区。  相似文献   

10.
对近年来山地气温变化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以世界著名山脉欧洲的阿尔卑斯山、亚洲的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北美洲的科罗拉多落基山和南美洲的热带安第斯山为例,探讨全球变化背景下山地气温变化的规律和区域差异,气温变化的海拔高度依赖规律,以及冰雪反射、云量、大气水汽、气溶胶对山地气温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目前尚无足够的证据证明山地的暖化速率高于地球陆地表面的其他地区,但无论是台站观测还是气候模型模拟都发现了气温变化的海拔高度依赖规律,即寒冷季节的最低温度和温暖季节的最高温度均有不同程度地随山地海拔高度增加而升高的趋势;冰雪覆盖及反射的变化是山地增温速率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11.
利用NRSM短期气候模式对浙江省温州市这一台风重灾区的台汛期短期气候要素——月平均气温进行预测。结果发现,该模式对气温的定量预测能力表现出色;对各地7-9月台汛期冷暖趋势预报的准确率可达约50%。利用该模式进行2007年4-6月的试报,效果较好,但仍存在不足,有待改进。  相似文献   

12.
区域流场对含水层采能区地温场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建立三维水热耦合数值模拟模型,对不同地下水天然流动情况下,含水层采能过程中及采能后地温场的演化进行了模拟和分析。结果表明,对于地下水流动较为显著的地区,地温场的变化幅度不仅受地下水天然流速的影响,还与井位布局方向密切相关。区域地下水的天然流速越大,系统停运期抽水井的温度恢复速度越快;对于相同地下水天然流速,地下水流向沿抽水井指向回灌井比垂直于抽灌井对之间连线方向的情况,抽水井温度变化幅度要小。  相似文献   

13.
沥青路面温度场的预估模型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通过对路面温度实测数据和气象部门提供的标准气象资料进行回归分析,建立了沥青路面温度场预估模型.分析了预估模型地区差异的产生原因和解决途径,并引入历年月平均气温作为地区修正系数.路面温度实测值和预测值的对比表明,预估模型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较高的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14.
太原地区西、北、东三面环山,海拔最高点为2670m,最低点为760m,太原地区复杂多样的地貌形态,形成了差异明显的气候区域,既表现出清晰的垂直变化,又具有一定的水平差异。了解山区温度变化规律,对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太原市气象区域天气自动观测站网的建设,为了解山区气象要素的变化提供了充分的条件。选取太原市西山的两个区域气象观测站近3年的资料,对山区温度变化规律进行了基础研究,提高了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为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5.
人类活动通过改变土地覆被促成森林面积变化,推动碳收支和地表能量平衡发生相应变化,进而影响全球和区域尺度的气候。现有森林变化对区域温度的影响研究主要集中在有限精度的森林变化数据与温度数据结合的简单统计方法,但高可靠度的森林变化及其生物物理过程对区域温度的影响研究表明,准确、全面地理解森林与气候之间的生物物理相互作用机制,能为森林生态系统的全面评估提供科学支撑。笔者综合分析了基于多源遥感的森林变化结合其生物物理过程对区域温度影响的多种监测方法,结果发现:①多源中高分辨率森林变化数据的有限可用性一直阻碍着对温度变化影响的精准量化;②集成遥感观测数据的多种方法在量化森林变化的生物物理机制对于区域温度变化影响的评价不一致。因此,森林变化的生物物理机制及其温度效应是一个值得深入分析的问题。未来需要充分发挥多种数据源合理集成后用于解释森林响应气候效应方面的交叉优势,理解生物物理机制与生物化学机制共同作用下的森林变化、碳循环与气候的交互关系,并通过森林生态系统的合理经营与管理实现其气候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6.
全球变化下的泰山山顶和泰安市气候变化特征对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泰安气象局1954年~2005年51年的泰山山顶和泰安市区两个站的气温和降水数据,对泰安市区和泰山山顶的气温和降水特征及变化趋势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发现,泰山山顶气候变化和泰安市区气候变化特征相似,气温明显升高,主要是冬季增温所至,降水波动下降,夏季降水明显减少,受全球气候变化响应显著、不同的是,泰山山顶气温明显低于市区,泰山山顶温度升高的幅度要大于泰安市区的气温升高幅度;而降水除特殊年份外都高于市区,而降水减小的幅度略低于泰安市区.也就是说,相对泰安市区来说,泰山山顶的气候变得更加温暖湿润、  相似文献   

17.
The rareness and inhomogeneity of the data points cause difficulties in the reconstruction of past average temperature. Optimal regional averaging is a method that can overcome these difficulties and obtain the average temperature of target area by means of optimal weights using limited temperature data. In this paper, the average temperature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is calculated by the optimal regional averaging method using two types of data: temperature data from Climatic Research Unit from 1901 to 2000 and maximum latewood density dataset of tree from 1500 to 1949. Five, ten, fifteen data points from CRU and forty data points from MXD are used in our research. The results show that even with the relatively less data used in this reconstruction, the method allows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average temperature of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more accurately, which provides the temperature information for palaeoclimate reconstruction.  相似文献   

18.
条件植被温度指数干旱监测方法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综合应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土地表面温度(LST),提出了条件植被温度指数(VTCI)的概念,并将其用于干旱监测。VTCI的定义既考虑了区域内NDVI的变化,又强调了NDVI值相等时LST的变化,可解释为NDVI值相等时LST差异的比率。分别以陕西关中平原地区和美国大平原南部地区为研究区域,应用AVHRR和MODIS卫星遥感反演的NDVI和LST产品,以及累计降水量和降水偏差数据,证实了条件植被温度指数是一种近实时的干旱监测方法。  相似文献   

19.
马尾山硫铁矿围岩温度特征及开采层地温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伟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3,13(17):4893-4897
根据安徽马尾山硫铁矿矿区三个钻孔地下水的实测温度,分析了矿体围岩温度场的特征。通过温度数据拟合得到了实测地温梯度。结合地下水的运动修正地温梯度,最终计算得到了大地热流和开采层的温度。另外,根据区域地温下延公式对开采层温度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表明,通过修正后的地温梯度计算得到的开采层的温度与应用区域地温下延公式计算得到的温度是一致的。开采层温度略高于安全标准,但不会产生热水危害。  相似文献   

20.
基于植被指数和地表温度的干旱监测方法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陕西省关中平原和渭北旱塬为研究区域,应用1999-2005年每年5月上旬的AVHRR卫星遥感数据,对比分析了基于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地表温度的几种干旱监测方法:包括条件植被指数(VCI)、条件温度指数(TCI)、距平植被指数(AVI)和条件植被温度指数(VTCI)等,研究了VTCI与其他干旱监测方法的优缺点及其在研究区域的适用性.从研究区域旱情分布来看,VCI的干旱监测结果不符合研究区域干旱的分布规律.从监测结果的影像纹理特征来看,VTCI和AVI可能适合于研究区域的旱情监测.通过进一步对比分析遥感干旱监测结果与累计降水量的监测结果,得出了VTCI更适合于研究区域的干旱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