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三江平原沼泽湿地开垦后的热量平衡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三江平原沼泽湿地分布广泛且集中,沼泽湿地局地冷湿效应显著,但随着沼泽湿地开垦面积的增加,导致区域热平衡发生一系列的变化,最终会影响整个区域的生态环境。1997-1999年间、以三江平原沼泽湿地生态试验站为研究基地,从热平衡的角度出发,采用小气候自动观测仪器采集数据,研究区域沼泽湿地的热平衡状况。主要观测要素有:总辐射、净辐射、反射率等,并与开垦后的农田进行对比,探讨沼泽湿地生态系统演化的热平衡结构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沼泽湿地开垦后,地表反射率减少了16%左右,地表接受的太阳辐射增加了8%-10%,地表显热交换活跃,虽然这大大改善了土壤的热状况,有利于农田作物的生长,但明显改变了沼泽湿地原有的冷湿效应,减弱沼泽湿地特有的环境效应,随着湿地开垦面积的增加,必然导致区域生态平衡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以湿地变化较为剧烈的小三江平原为研究区域,结合GIS和RS技术,利用地理探测器方法定量分析了沼泽湿地变化的驱动力,揭示了各驱动因子在沼泽湿地变化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986—2010年小三江平原沼泽湿地丧失严重,湿地丧失较多的地区主要位于研究区中部及东北部的草甸土和沼泽土土壤类型、低河漫滩地貌类型、海拔51~55m及1°~3°坡度处;1986—2010年间,小三江平原沼泽湿地丧失的主要驱动因子按贡献率大小排列依次为土壤类型、坡度、地貌、与河流距离、年降水量和海拔;各驱动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大部分是非线性增强,其中与保护区距离、与居民点距离和行政区的交互作用均呈非线性增强作用,坡度、土壤类型、地貌、与河流距离等自然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是相互减弱的;自然因子虽然对小三江平原湿地面积丧失的贡献率较大,但它们必须在人为因子的作用下,是与人为因子的相互作用,共同造成小三江平原沼泽湿地的大面积丧失.  相似文献   

3.
我国沼泽分布很广,从沿海到内陆,从平原到高原,从寒温带到热带都可见到.除少数地区,如青藏高原若尔盖的高寒嵩草沼泽、东北三江平原的温带小叶章-芦苇沼泽,以及粤、闽、台的沿海热带红树林沼泽有连片分布外,其它各地的湖滨、河漫滩、山地森林内都是零星的分布.过去在"以粮为纲"的思想指导下,这些沼泽内的多种资源及其合理利用常被忽视;不顾自然条件,盲目地排水改为农田或围垦造田,以致未能使沼泽发挥应有的经济作用.  相似文献   

4.
江滨分公司位于黑龙江省三江平原的北部,属长日照高寒地区,生育期短,活动积温少,低温冷害频繁,是影响水稻优质高产主要自然灾害。因此,抗低温、促早熟,增产,提高水稻品质是寒地水稻栽培中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在多年冻土区修建铁路,打破了原来天然地表与外界的热力平衡,从而导致地下温度场重新分布.通过对青藏铁路安多试验段实测数据分析,本文论讨了在冻土沼泽化湿地分别采用抛填片石和土工格栅地基处理措施以后的路基地温特性,以及冻土上限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6.
三江平原川谷地中低产田土壤主要低产障碍因素是N素,制订了N素的调控措施,建立了水稻吸氮S型曲线和土壤供氮曲线。  相似文献   

7.
三江平原植被特征与动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50年来,伴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的发展,三江平原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植被的变化更加明显。笔分析了三江平原天然植被在特定的气候、水、地质、地貌环境下形成的基本原因,以及依地形地势而变化的分布格局,分别介绍了典型沼泽湿地、森林、中生草甸3种主要天然植被类型在分布、物种构成、生活环境等方面的特点和最近50年来发生的变化,从人为和自然两方面说明了植被变化的主要驱动力,阐述了在人类活动影响下典型湿地植被变化的基本机理。  相似文献   

8.
为观察水文对湿地植被CH_4、N_2O排放通量的影响,在三江平原沼泽湿地展开试验。选取自然湿地的湿润、季节性积水、常年积水3块试验区,观测近地面大气中CH_4、N_2O排放浓度,总结不同水文状态沼泽湿地CH_4、N_2O浓度变化规律,并计算CH_4、N_2O平均气体浓度,旨在为温室气体的减排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高度地概括了白俄罗斯泥炭沼泽研究进展和主要研究成果,探讨了人类活动对泥炭沼泽的影响,亦研究了白俄罗斯泥炭沼泽的开发利用,从沼泽学到沼泽业所走过的漫长而复杂的道路  相似文献   

10.
高度地概括了白俄罗斯泥炭沼泽研究进展和主要研究成果,探讨了人类活动对泥炭沼泽的影响,亦研究了白俄罗斯泥炭沼泽的开发利用,从沼泽学到沼泽业所走过的漫长而复杂的道路。  相似文献   

11.
三江平原川谷地水稻在垄作覆“纸膜”的情况下,可增产6.25%,在平作覆“纸膜”的情况下,可增产12.67%.“纸膜”覆盖,具有防除田间杂草,改善土壤生态环境,节水、保肥的作用.此项研究解决了“纸膜”的分解时间、强度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浅析三江平原生态环境的现状及治理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三江平原划分出了宜耕地区及宜湿地区;将宜湿地区进行退耕还湿,则既不影响三江平原为我国源源不断地输送商品粮,又可保持三江平原的生态环境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3.
将SPAC模型理论变相宏观应用于三江平原井灌水稻节水灌溉系统中,将地下水、农用机井、晒水池、渠道、本田池、环境因子等纳入整体系统,在各个子系统中综合运用现代建模与优化技术,通过有关机理与理论研究,建立相关的数学模型。对地下水、晒水池、渠道及水稻水分生产函数、水稻需水量、有效降雨等6个子系统进行建模与分析,制定了非充分灌溉条件下优化灌溉制度。最后通过典型示范小区的优化设计,将节水技术组装,实现了增温5~15 ℃,节水171 %,增产700~1 000 kg/hm2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白俄罗斯别列金自然保护区与中国东北长白山地区典型泥炭沼泽的考察研究,从泥炭沼泽形成环境和泥炭层特征方面,详细地分析了道莫日里契科,萨弗斯克-莫赫和金川,哈尼四处泥炭沼泽的地形形态,植被类型以及泥炭剖面结构,泥炭类型等的异同性,提出泥炭沼泽形成实质是自然界中物质能量转化过程中的必然产物,也是生物循环与地质循环过程中生物化学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利用1975、2000、2007年遥感影像作为数据源,选用新型多元统计分析—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PLS),研究东北地区湿地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湿地总面积在1975-2000年减少23079.1km2,在2000-2007年增加14523.3km2,但32年来依旧呈减少趋势.沼泽湿地景观梯度值域收缩,分布稀疏,面积减少,消退形势严峻,水稻田则反之.在景观梯度存在耦合性的三江平原(鹤岗—佳木斯—双鸭山—鸡西一线的东北部)、哈尔滨市东北部、松辽平原北部,沼泽湿地向水稻田转化剧烈,说明开垦沼泽湿地是水稻田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表明,粮食需求是造成沼泽湿地减少与人工湿地增加的主要原因,影响东北地区湿地变化的主要因素由自然因素向人为因素转变.除2000-2007年的人工湿地外,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的精度均较高.  相似文献   

16.
通过在试验站进行的试验,研究了不同灌溉模式下水稻的产量和水量消耗情况:控制灌溉水稻田间耗水量最小,湿润灌溉次之,淹灌最大;控制灌溉产量最低,湿润灌溉最高。基于此种情况,对三江平原地区合理灌溉模式进行了理论分析,提出应因地因时多因素考虑进行灌溉模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王媛  方修琦  田青  云雅如 《自然科学进展》2006,16(12):1645-1650
根据黑龙江省1986—2000年的气象和农业数据,以水稻为例,估算气候变暖及适应行为对农作物总产增产量的贡献,结果显示气候变暖对农作物总产量的实际影响不可能是单纯的自然问题,人类适应行为强烈影响着气候变暖的实际结果,种植面积的调整与技术的进步可以加倍扩大气候变暖的影响. 20世纪90年代以来黑龙江省水稻种植面积增加最显著的地区在原属冷凉次适宜区的三江平原地区,粗略估计黑龙江省水稻总产增产量中有大约29%—57%的份额是由于气候变暖及面积扩展行为影响的,其中在原水稻不适宜区和冷凉次适宜区这种贡献率可以分别达到64%—88%和37%—71%.  相似文献   

18.
在人类经济技术活动过程中,沼泽的环境功能和生态效应发生了很大变化,通过对改造前后沼泽生物与地质循环的对比分析,阐述了各种功能和生态效应的改变,特别是水文,气候及生物等功能的深刻变化及产生的后果,并以波列谢低地沼泽水利土壤改良实践与效应分析为列,论述改造后治泽的一系列负效应,提出沼泽改造方向的选择与评价问题,为合理保护沼泽环境和持续利用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沼泽皱蒴藓沼泽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神农架巴山冷杉采伐迹地第一次发现了沼泽皱蒴藓沼泽,阐述了沼泽皱蒴藓的生物学特征、群落学特征,初步探讨了沼泽形成原因和演替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泥炭沼泽学若干基本概念的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合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比较和区别了泥炭沼泽学的若干基本概念.泥炭沼泽是自然或人为干扰较少的积累泥炭的生态系统,而泥炭地则可以有较强人为干扰.雨养泥炭沼泽营养补给主要源于大气降水,矿养泥炭沼泽则主要接受地表水和地下水补给.部分木本植物沼泽和挺水植物沼泽属于泥炭沼泽的范畴,但在北半球,挺水植物沼泽并非主要的积累泥炭的湿地类型.低、中和高位泥炭沼泽是针对泥炭沼泽的地貌形态而言的,不应与泥炭沼泽的发育阶段建立普遍而严格的联系.富、中和贫营养泥炭沼泽概念的使用应慎重,只有通过水化学测试才能准确确定泥炭沼泽的营养状况.同时浅析了造成泥炭沼泽学中若干概念混淆或误解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