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由于文化形式的多样化,传统文化结构理论已难以对其作出归类与分析。运用三维视角,能从规律上和形式上阐释文化结构的特征及其发展态势。文化业态是指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包括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文化创业三大业态;文化形态是指文化结构的外部运动方式及其表现形式,可分为惰性文化、常性文化、理性文化三种形态;文化生态是指文化的发生与特征以及发展的规律性问题,包括文化群落共存律、文化重演周期律、文化进化振兴律三大规律。  相似文献   

2.
在网络信息技术、数字化技术与文化及其相关产业融合的基础上,产业形式与知识经济相适应,新型文化业态形式不断丰富。新型文化业态具有特殊的内涵和特征,在某种程度上代表文化产业的发展走向,促使文化产业从产业技术、产业功能、产业主体三大态势转型。  相似文献   

3.
少数民族地区和谐文化建设的基本规律主要包括:和谐文化与民族和谐相互促进律;和谐文化与少数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结合律;和谐文化与民族群众认识、接受的心理机制衔接律;和谐文化共建共享律等。少数民族地区和谐文化建设规律对进一步推动和谐文化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对旅游文化内涵的理解最终应落实在能渗透于旅游行为过程并实现了形式转化的文化形态。旅游文化学是研究旅游活动中的文化现象及其内在规律的科学。由旅游文化学的定义所决定,其学科体系应由旅游与文化的关系及基本范畴、旅游文化消费主体及其行为规律、旅游文化客体及其供给形式、旅游文化介体及其服务形式、旅游文化资源及其策划规则、旅游文化政策及其作用等六个部分组成。  相似文献   

5.
方晶 《海峡科学》2009,(9):71-73
在高职师范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应加强对舞蹈地域文化知识的了解,增强对各民族民间舞蹈的理解与认识,通过舞蹈形态来解析透视舞蹈文化的内涵,使学生在学习中“知其然”,认识地域民族民间舞的形态动律特征;同时,更要“知其所以然”,即这种文化形态所包含和体现的内隐的文化价值和意义。应在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去寻根,去寻找内在的必然性、动作结构的生成规律及舞蹈的文化本质和美学精神。  相似文献   

6.
民族传统体育是从民族共同体文化中剥离与凸显出来的一种民族体育文化形式,除了具有一般文化的特征外,还具有自己独特的内涵和民族文化特征.本文从民族文化的特征出发,研究概述了民族传统体育的内涵及其特性,分析得出了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基本内核、内在规律、思想约定、思想动力和调节杠杆.  相似文献   

7.
全域旅游发展背景下,随着旅游业空间形态、产业结构、经营方式、组织形式的变革,旅游新业态成为旅游市场和学术界新的研究热点。本文以"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为研究区域,在文献梳理和资料收集的基础上,尝试将旅游新业态划分为内部创新型和融合创新型两个类别。通过相关指标的测算,揭示了示范区旅游新业态发展特征,并初步探讨了其驱动机制。研究结果发现,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旅游新业态总体呈现出发展演进态势迅猛、空间集聚格局凸显、区域特色优势突出和产业融合趋势显著的特征,并受到资源、经济、交通、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共同驱动。  相似文献   

8.
网络文化是伴随互联网的产生和普及而兴起的新兴事物。它是当代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指网络中以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形态表现出来的社会文化成果。网络文化的内容和形式非常广泛,包括新闻、动漫、网络游戏、网络音乐、网络文学、网络论坛等等。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文化的发展异军突起,大有超越其他媒体形式的趋势。本文简要分析了网络文化的特点,我国网络文化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9.
图书馆是储存和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服务机构,其文化自觉的激发途径可分为文化觉醒、文化反思和文化发展3种形式.必须把握图书馆文化新内涵,从思想上、发展规律上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通过传承创新,开展主题文化活动,推动图书馆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加强硬件建设、改善软件环境、提升职工的素质和能力、加强与读者沟通交流、发挥图书馆的文化导向作用等是实现图书馆文化自觉、自信、自强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业态”概念为理解、阐述和研究乡村旅游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学理基础,是进行乡村旅游研究的重要切入口.该文通过阐述业态内涵,将业态引入到乡村旅游研究,分析乡村旅游业态的概念内涵、主要类型及其演化机理.研究认为:1) 乡村旅游业态是指企业为适应乡村旅游市场需求变化进行要素组合而形成的乡村旅游经营形态,具有要素性、市场性、演进性、复合性等特征.2) 乡村旅游业态主要包括农家乐、乡村民宿、乡村精品酒店和露营地、风景道、传统村镇、田园综合体、旅游小镇等多种业态类型.不同业态类型反映了乡村旅游发展的要素构成、要素组合方式、要素组合主体、空间形态以及业态特征.3) 乡村旅游业态演化是发展要素、市场需求、旅游企业、政府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分别构成了乡村旅游业态演化的基础性、决定性、主体性和主导性等力量.  相似文献   

11.
随着大学英语专业教育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出现,如何将中国文化与英语专业教育结合起来就成为外语界的热点话题。在英语专业的中国文化教育中,"渗透"是比较切实可行的办法。中国文化教育不仅是传播有关知识,对增强师生的民族文化认同、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及对待中西文化的正确态度也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以开漳之地云霄县的历史民俗为视角,结合田野调查和史籍文献资料,对照实物遗迹和文化资源,探讨了闽南文化的构成特性。认为闽南文化是由土著的阈、阈越及其传人的文化,早于闽南人前来的“南溪蛮”及其后裔畲瑶文化以及闽南先民的中原文化3种文化相互碰撞、渗透、融合而成的,具有较为明显的多元复合性;文化变迁是不同国家、民族、族群之间文化碰撞调整的结果;文化认同,并不存在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因此,在探讨一种文化时,必须先探究其起源、传播和影响,即秉承“文化元素归原”的理念。  相似文献   

13.
歌圩文化作为壮族传统文化之一,它拥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多样的良性社会功能,但在每一次的社会变革中,歌圩文化却总是成为主流文化的打压对象。这其中所反映出来的不仅仅只是歌圩这单一地方性文化所表现出来的命运,而是折射出更多的非主流文化的发展方向问题。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之间应该存在一种怎样的关系,非主流文化在当今全球化的社会中应该怎样求得发展,文章对此都作了一定程度上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提出了由马尾船政史迹区、琅岐船政教育文化区、粗芦岛船政制造工业区等构建的福州大船政体系,论述其构建的必要性,通过建设,可丰富船政文化内涵,提升福建省船政文化综合开发的品位。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薛有才教授在体育文化基础理论研究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发表了系列文章,《体育文化学》一书就是这些研究成果的结晶。薛有才教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哲学、现代社会学、现代文化学、现代体育理论等多种理论,从多角度对体育文化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把大家带人了体育文化的学术境地。他从体育文化观、体育文化史、体育文化价值、体育文化冲突4个方面全方位展开对体育文化的研究,对体育文化现象深入的思考与分析,为体育文化学勾勒出一个初步的框架。可以说,《体育文化学》是一部体育文化基础理论研究的好书。  相似文献   

16.
巴蜀文化不包括达州文化,那就是残缺不全的“蜀文化”。文章认为,达州是一座亟待开发的历史文化名城;达州文化应包括史前文化、古代文化、红军文化三个组成部分,有着丰富的内涵。深入研究达州文化,对于实现经济强市和文化强市两大战略方针,有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是一种“巨伞型”的复合结构,具有56条伞骨,撑开来荫蔽八万里,拢起来一柱擎天。它的动力系统具有中原动力和边缘活力互动的特征,没有中原文化的凝聚力和辐射力,多元文化板块的碰撞就可能元气耗散;没有边缘活力,中原的凝聚和辐射就会在单线运动中自我停滞、僵化。为什么中华文明五千年不曾中断?很重要一个原因是,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的相互推移和交融。因为有了长江的阻隔,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时汉族一些大家族迁移到长江流域,使得长江流域经济、文化快速发展。游牧民族滞留在中原逐渐地被汉化,这就形成了南北的“太极推移”,你推过来,我推过去,汉文化与游牧民族文化愈来愈深地变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南北太极”推移的过程中,巴蜀是一个重要的“太极眼”。西南中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后花园,是太极推移冲击波的接纳体,有储存文化活化石的功能。中原周边的少数民族在主体民族扩张和南北太极推移冲击波的作用下,携带着自身的文化行李和沿途拿来的文化成品,迁徙到大西南区域。古老的文化成品沉积下来,与百越百濮的土著风俗相调适、相融合,形成了渊源极古、形态极异的文化遗存。如彝族、白族作为村社保护神的土主崇拜依然盛行,叙述神话与民族迁徙的《苗族古歌》广泛传唱,等等。少数民族对于中华民族文化有“三维推进”之功,值得我们以极大的责任感加以深度的认识和发掘。  相似文献   

18.
论现代城市文化中的体育文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城市物质、文化建设日益现代化,体育文化在现代城市中开始逐步兴起,体育文化对城市文化的影响受到社会更多关注。由于体育文化的传播、发展对物质有较强的依赖性,人们对物质的拥有,休闲时间越来越多。体育文化在城市里已逐渐表现得平民化、生活化和社会化。体育文化在服务城市文化过程中主要起着丰富和充实城市文化内涵,促进城市精神升华,对城市文化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当今,全球化对我国主流文化思潮有着强势影响,我国主流文化在与西方文化的交往中走出了由主动到被动的路子。实现文明对话基础上的文化共融是世界文化历史发展的趋势,我国主流文化思潮肩负着实现文化共融的历史使命,这也是我国构筑有中国特色先进文化的理想之路。  相似文献   

20.
安徽淮河流域是我国古文化相互交流、相互碰撞的一个重要区域,新石器时代演绎了多期古文化,石山子文化时期以渔猎为主,大汶口文化时期渔猎与农耕并重,而龙山文化时期以农耕为主,渔猎为辅。本文利用钻孔孢粉、海面变化及海岸线变迁等研究成果恢复本区全新世自然环境演变过程,利用田野考古资料和考古研究成果,系统地梳理本区新石器文化发展进程,并将环境演变研究和古文化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探讨该地区全新世环境演变对古文化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全新世大暖期的开始,新石器早期出现石山子文化,地方特征明显。6.5~5.5kaB.P.气候暖湿,受高海面、海侵及洪涝灾害的影响,地表环境恶劣,导致文化发展中断、考古遗址缺失,5.5~4.0kaB.P.气候趋干,自然条件有利于人类生存,大汶口、龙山文化逐渐繁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