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国城市公共交通领域已经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建设时期,以北京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为例,分析当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在规划、建设及运营方面存在的问题,借鉴国际大都市轨道交通在规划、建设、运营方面的轨道交通方式、客流出行换乘方便、整合既有各种资源、交通带动城市发展的经验,提出了应建立综合协调机制、完善轨道交通规划、打造综合交通枢纽的优化原则,以及利用国有铁路资源实现轨道交通换乘与衔接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决城市因机动车过多导致的交通拥堵与环境污染问题,方便城市居民的出行,太原市人民政府决定启动公共自行车交通项目建设。针对太原市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结合太原市居民小区、旅游景点、商业网点的实际布局以及太原市公交系统实际发展情况,文章详细分析了太原市公共自行车交通的规划方案及运营管理模式,结果表明,太原市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方案切合实际,不仅为居民出行带来方便,还有利于缓解道路交通拥堵,改善城市环境。  相似文献   

3.
公共交通需求预测研究是公交规划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对公交需求预测准确,才能对公交规划方案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对交通发生量、交通吸引量、交通出行分布、公交出行分布的预测进行研究,充分考虑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居民的人口特征、出行特征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最后得出交通OD量的预测,有利于交通系统内部平衡以及交通系统外部的协调发展,为公交规划提供了必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主要针对北京和上海等交通系统较脆弱的超大城市,研究综合交通系统的运行可靠性,揭示不同时空尺度下以道路交通和城市轨道交通为主的交通系统运行可靠性的耦合机理和演化规律,探索提高抗干扰的能力、应对突发事件的措施和保障大型社会活动的交通组织预案。基于采集的基础交通数据,从交通系统运行可靠性指标体系、可靠性影响因素特征参数演化、交通系统运行可靠性微观、宏观等角度进行研究,最终通过研究交通网络多方式系统耦合理论,建立大城市综合交通系统可靠性模型,揭示接近临界状态的大城市弱平衡综合交通系统面对恶劣天气、突发性自然灾害、事故、大型活动等非常规条件的脆弱性。并将理论研究成果用于指导交通实践,减少我国城市交通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中的盲目性,提高整个城市综合交通系统的协同运行可靠性。  相似文献   

5.
为解决机场枢纽旅客疏散需求与陆侧交通运力供给的精准适配难题,该文在分析运力配置与旅客出行方式选择相互作用机理的基础上,建立了面向大型机场陆侧大巴、轨道交通、出租车和私家车等多交通方式协同的运力匹配双层规划模型。首先,以出行时间、出行费用、准时度和舒适度4个指标作为特征变量构建了多交通方式选择效用函数。其次,综合考虑各交通方式的协同与服务水平特点,建立了运力匹配双层规划模型:上层模型以企业运营成本、旅客候车成本和碳排放环境成本三者之和最小化为目标,对公共交通线路的发车时间间隔、出租车到达率进行优化;下层模型基于随机用户均衡-Logit模型,在上层生成的运力配置方案的基础上,实现客流面向多交通方式的分配。再次,该文提出了一种改进的遗传算法以求解模型,通过嵌套连续平均算法与预搜索机制提高下层模型的计算效率,进而提升综合求解效率。最后,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为例开展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所构建的双层规划模型和算法能有效优化大型机场交通运力资源配置,从而达到优化陆侧交通结构、倡导绿色出行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为综合评价城市轨道交通枢纽的客运供给能力与枢纽换乘需求之间的供需平衡,根据分形理论,提出了半径维数、网格信息维数和枢纽关联维数;采用这3种分形维数,对城市轨道交通枢纽的客运供给能力分布以及枢纽的换乘需求分布进行了量化,进而提出了一致性指数与分形综合指数,对城市轨道交通枢纽的换乘供需平衡问题进行了评价;最后以北京市轨道交通线网为例,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半径维数代表了枢纽换乘供需从城市中心向周边的分布变化趋势,网格维数代表了枢纽换乘供需在空间分布的均衡性,枢纽关联维数代表了轨道线网各枢纽之间的通达性;分形一致性指数与分形综合指数则分别从单一方面与整体上评价了供给能力与换乘需求之间的供需平衡;研究为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及枢纽的规划与后评价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7.
纪铮翔 《科技资讯》2014,(11):197-198
城市新区交通规划应重点解决"用地开发规模与重大交通基建的匹配"和"内部各种交通方式在道路网上的协调与分工"两大核心问题。在对城市新区发展模式与交通出行特征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新区多前景下用地开发规模与重大交通基建的测试分析,提出用地开发与重大交通基建应协同发展,并应注意"软硬结合";对新区内部路网应结合TOD理念进行路网细密化处理,根据路网承担功能的不同,对路网进行功能分级,识别货运(小汽车)、轨道、常规公交、自行车与行人优先通道,对不同功能的道路,在道路交通设施上采取差异化的设计,实现各类交通系统功能清晰、分工明确、各自成网、各行其道,避免相互干扰。  相似文献   

8.
为确定城市综合客运枢纽各交通方式的分担率,以RP/SP数据为基础,引入随机效用理论,考虑时间、费用、出行目的和收入4种因素对方式选择的影响,构建了综合客运枢纽内多方式两两交叉换乘分担率模型,并应用于深圳福田客运枢纽。应用结果表明:公交与地铁等公共交通方式分担了将近80%的客流,周末出租车分担率显著高出工作日;模型能够更有效地计算枢纽内一种交通方式换乘某一特定交通方式的选择概率,并计算枢纽内各运输方式的换乘分担率,为城市综合客运枢纽的规划提供决策支撑。  相似文献   

9.
针对我国城市近郊区公交系统智能化水平低、居民出行便捷性差等交通现状,在综合分析现有需求响应式交通系统(DRT)特点的基础上,结合互联网主动预约技术与车辆智能定位技术,提出了一种基于移动终端的主动预约式智能公交调度系统。将互联网移动终端、总调度控制中心与公交车辆作为一个整体系统,以乘客预约候车总人数与乘客最长等待时间为决策变量,通过引入相关阈值建立了基于乘客需求的发车间隔优化模型,并给出了发车时间间隔的求解方法。研究结果表明:与常规公交系统相比,基于移动终端的主动预约式智能公交调度系统能够有效地解决我国城市近郊公交运行效率低、乘客候车时间长、出行困难等交通问题,对于提高公交的便捷性与智能化水平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城市客运交通结构是关系城市交通系统发展方向的核心问题。建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交通运输系统,不但要考虑交通出行效率目标最大化,还要使交通系统的资源消耗最小,环境污染最低,以打造低碳城市的发展模式。为了减少城市客运的碳排放,本文根据碳足迹理论,通过建立城市交通结构模型对广州市的客运交通结构进行合理优化,基于社会可持续性、经济可持续性和环境可持续性等方面的交通可持续性,以交通系统的社会效率最大化和交通系统内部成本以及环境影响最小化为约束,构建城市客运交通结构模型并进行优化,得出了2020年公交系统(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之和)的分担比例增长至63.5%,其中轨道交通分担比例增长了近12.5%,而小汽车交通及出租车交通的分担比例都有较大程度的降低。该模型从出行特性角度出发,在考虑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把城市交通需求、资源、能源、环境作为约束条件,较好地体现了当今城市交通的发展态势,为城市客运交通结构优化提供理论支撑,同时根据广州市的交通发展对模型进行了实例验证,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初期,人们更多地依赖常规公交,而没有普遍接受轨道交通,这样将导致轨道交通客流量减少,不能充分发挥轨道交通的运输能力.从轨道交通线路和常规公交线路的重合程度的角度,以社会福利最大化为目标建立轨道交通和常规公交的定价模型,研究轨道交通和常规公交在不同时段票价和发车频率的问题,确定城市公共交通的价格体系以促进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的协调发展,并通过实例验证模型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2.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对城市轨道交通的需求日渐增长,对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服务质量提出了较高要求。根据乘客需求,以最小乘客总等待时间和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运营成本为综合目标,建立混合整数规划模型。通过模拟退火算法,设计给出了某一线路的列车时刻表和车底调度方案,并通过算例分析验证其可行性。结果表明,该模型可以根据乘客需求设计出一个合适的列车时刻表和车底调度协同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13.
智能交通系统(ITS)作为协调各种交通方式和改善运输效率的主要途径,受众多因素影响导致应用效益折减,如何根据交通实际需求,凝练ITS优化运输效率的方案是ITS发展面临的重大任务.通过明确ITS对交通运输效率优化的目标和影响因素,以不同交通方式客运周转量为主要指标,构建ITS优化城市交通运行效率的多目标规划模型(MOP模型),并以北京市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ITS是不同交通方式达到预期目标的支撑,并基于此提出了在保证交通运行效率最优时各交通方式完成的目标客运周转量.  相似文献   

14.
针对山地城市在道路交通规划方面需要更多地去适应山地环境的地形地貌特征、交通需求与交通组织等问题,以山地城市的道路交通规划研究为核心内容,融入适应性理论的思维方式,提出山地城市规划设计方法;方法结合适应性理论的耦合、协同与组织思维,从路网系统协同宏观地貌、步行空间耦合微观地形、特色交通组织连接瓶颈三方面分别探索符合山地城市地形特征与营建规律的道路交通系统规划方法;经相关案例验证规划方法指导的路网规划有助于形成富有山地特色的城市形态特征与空间环境;方法是符合山地城市地形特征与道路交通需求的规划方法,可完善相关设计理论,指导山地城市建设实践。  相似文献   

15.
基于LMDI分解方法的中国特大城市客运能源消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客运交通能源消耗受城镇人口增长、居民出行特征变化等因素的制约。定量分解分析以上各个因素的综合影响, 将有助于了解影响城市交通能源消耗变化的主导因素,以及各个因素的影响程度, 即贡献率。作者根据LMDI方法, 构建分析我国特大城市客运能源消耗的分解模型, 并应用北京、上海和广州的数据实证分析。结果表明: 多数因素都不同程度导致了城市客运交通能耗的增长。  相似文献   

16.
居民出行特征是公交运行方案设计中交通起止点调查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公交运行方案中要收集的最根本的资料之一,也是进行交通需求预测并制定交通运行方案的主要依据,在公交运行方案设计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该文意在通过对淮安市居民出行特性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对未来淮安公交运行方案优化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采用合理的研究思路,分析了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布局形态的特点,解析岳阳市城市发展和道路交通现状,基于对城区综合交通体系以及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的研究分析,预测岳阳市城区人口和经济发展,并在交通运输的需求预测基础上匡算轨道网络合理规模,规划岳阳城区轨道交通系统的布局,提出轨道交通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布局双层规划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提高综合交通系统的运行效率,通过构建区域不同运输方式间随机配流模型,建立了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布局双层规划模型.该模型运用系统工程的建模思想,从区域综合交通枢纽与交通网络之间的动态关系出发,考虑一定建设投资费用及环境承载力和能源消耗等约束条件;既保证用户的广义费用最低,同时使整个运输系统的社会效益最大.以京津冀区域为例,并以京津冀区域城际客运铁路网规划调查数据为基础,同时辅以一定量的交通调查,进行数据校核及模型参数的标定,验证建立模型的合理性及遗传模拟退火算法求解该模型的优越性.结果说明该模型对实现各种运输方式有效衔接具有较好的辅助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9.
提出基于Nested Logistic模型的轨道交通换乘自行车的方式选择预测模型。以构建双层Logistic模型来模拟出行者的交通方式选择与换乘方式选择行为,其中上层模型用于分析轨道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之间的选择行为,下层模型用于分析自行车、机动车、公交与步行方式换乘轨道交通方式的选择行为。模型标定与检验结果表明:出行目的、出行距离与交通方式设施的方便性与安全性是影响轨道交通换乘自行车出行方式选择的重要因素;旅游出行、出行距离在3~5km之间,认为轨道交通换乘自行车方式便利与安全的出行者倾向于选择该种模式。为了更好地推动轨道交通换乘自行车出行模式,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以下政策建议:增加旅游景点周边的租赁自行车布点,增加自行车停车设施,推广公交与公共自行车服务整合的一卡通业务,发展慢行交通设施,开辟自行车专用道。研究结果对西安及其他城市鼓励倡导自行车出行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基于交通方式选择的公交出行需求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研究立足于影响公交乘客意愿和出行选择的公交服务水平因素分析,应用期望偏好(SP)调查方法得到国内2个城市出行选择行为特征数据,分析国内城市出行者意愿和交通方式选择行为的特征和规律,在此基础上应用慈溪市的数据建立了考虑个人特性和出行时间及成本等选择特性因素的交通方式选择模型,对公交出行需求进行了预测,并结合交通方式选择行为特征调查数据和出行比例预测结果,提出了相应的公交优先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