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合肥科技》2007,(8):10-11
8月2日上午,为配合合肥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的资源优势,促进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成果的本地产业化,拓宽校企信息沟通的有效平台,提升企业的核心技术竞争力,合肥市蜀山区“企业家院校行”活动在安徽大学逸夫图书馆正式启动,市科技局王节局长应邀参加了启动仪式。  相似文献   

2.
《攀枝花科技与信息》2007,32(2):F0003-F0003
2007年6月12日上午,由四川省科技厅和攀技花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攀枝花产学研合作信息发布暨项目对接会”在攀枝花市会展中心隆重召开。会议邀请到了市外大学、科研院所共25所,专家40余人,实现了将市外优势科技资源引入我市,为我市的科技与经济发展“把脉会诊”,解决攀枝花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会议期间,攀枝花市作了“攀枝花市情及科技需求”介绍,市外高校、科研院所作了科技成果信息发布,企业作了技术需求信息发布,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进行了项目交流对接。会议举行了攀枝花市人民政府与四川师范大学合作协议签字仪式和产学研合…  相似文献   

3.
《太原科技》2012,(6):112-112
2012年6月8日太原市科技局与中小企业局联合举办了“省城高校、科研院所、民营企业重点成果发布与项目对接会”。为了使这次对接会能够顺利召开,对接会前期太原市科技局深入太原理工大学、中北大学等省城8所高校和中科院煤化所、日化所等省城12个科研院所,有针对性地征集筛选了2009年以来授权专利和经省级以上鉴定的新兴产业领域科技成果132项。  相似文献   

4.
《创新科技》2012,(12):33
今年以来,在辽宁省科技厅的积极主导下,辽宁各市针对促进本地区特色和主导产业发展,开展了各种专业技术对接活动,促进技术转移,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据统计,前三季度全省举办各类科技成果对接会37次,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签约合作项目205项,达成意向协议120项,全省技术交易额达到136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54.6%。对接活动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5.
合肥市产学研结合模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节  陈伟  袁程  苏多清 《安徽科技》2007,(12):26-27
如何建立合适的产学研机制,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优势,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率,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合肥市为例,对产学研结合的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陈丹 《科技信息》2012,(36):233-233
走校企合作结合之路,是高等职业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强化企业、高职院校、科研院所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有效整合资源,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校企合作的基本体系架构,对我国的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产学研合作是促进科技进步与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是建设创新型城市、一流自主创新基地的必然要求。目前,太原市企业自身创新能力薄弱,迫切需要通过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以增强自身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资源得不到充分发挥、科技成果得不到及时转化,迫切需要通过与企业建  相似文献   

8.
王雯 《太原科技》2009,(11):40-41
当前,科研院所的整体转制与技术转移工作已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各省市的政府领导极其重视与科研院所及高校的技术交流与合作,通过与科研院所、高校签署合作协议,邀请科研院所与地方企业举行形式多样的成果展示与对接考察等活动.促进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向企业转移,旨在通过加强科研院所与企业的联合,共同进行行业与企业共性与关键性技术的开发和扩散,突破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关键技术瓶颈,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全省科技成果及其转化情况,2002年安徽省科技厅通过问卷调查形式,分别对代表高等学校的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代表科研院所的合肥通用机械研究所、省化工研究院,代表大中型工业企的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合肥丰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和代表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合肥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等7家单位1999~2001年3年的科技成果来源、数量、结构、投入、转化等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根据抽样调查结果,结合全省科技成果及技术市场统计资料,本文对安徽省科技成果及其转化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并提出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的相应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合肥是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科技成果比较丰富。近年来,合肥市在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中,十分重视发挥自身的科教优势,重视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重视科技成果在本市的转化和产业化,驻肥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的自我转化率及在本市就地转化和产业化率有了明显提高,约占成果的33%左右。  相似文献   

11.
文林 《今日科技》2012,(7):32-32
7月11日,以“智商智城·合作共赢”为主题的青山湖科技城与企业研发机构对接会在临安召开。省科技厅厅长蒋泰维、副厅长丁康生、厅长助理许晓革,杭州市推进青山湖科技城建设协调小组副组长赵立康,临安市委书记邵毅、市长张振丰等出席会议。来自全省65家省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和科研院所的负责人参加临安青山湖进行实地考察和推介交流。  相似文献   

12.
"十一五"期间是我国走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高等院校作为现代社会的科研高地、人才高地,对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校企合作作为学校与企业的桥梁,它是企业科技创新的促进者,也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推动者。因此校企合作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成为了一个受到广泛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安徽科技》2002,(9):48
第二届中国·合肥高新技术项目-资本对接会(以下简称对接会)是2002年安徽省人民政府确定的一项重要招商引资任务,旨在宣传安徽,扩大招商引资,促进全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对接会”以科技招商引资为主题,通过高新技术项目与资本的对接与融合,为高新技术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金融与风险投资机构,营造出一个有利于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14.
<正>舒城县科学技术局紧紧围绕该县主导和特色产业,充分利用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项目、人才等优势资源,切实抓好科技专家大院建设工作,推动产学研合作。舒城县相继与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等高校院所加强联系、协调、沟通,与专家教授面对面交流,促成18名高级教授援助舒城,其中14名专家教授成为舒城县专家大院首席专家,这对提升全县科技服务水平和科技创新创业能力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安徽科技》2008,(8):F0003-F0003
7月19日上午,由安徽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经委、淮南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二届皖北区域(淮南)产学研对接会隆重开幕。安徽省人民政府副省长谢广祥、省政协副主席王鹤龄出席开幕式。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经委以及合肥、蚌埠、淮北、阜阳、滁州、宿州、毫州市等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中国科技大学、中南大学、合肥工业大学、中科院煤化所、安徽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理工大学等36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淮南市领导及有关部门1200余人出席开幕式。  相似文献   

16.
《定西科技》2003,(1):7-8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与地方和企业开展科技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意见》,根据全区经济发展的需要,现就今后一个时期全区科技合作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相似文献   

17.
围绕振兴辽阳老工业基地和“项目建设年“活动主题,辽阳市各县(市)区、市直各部门、企业及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努力,扎实工作,校企合作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建立了企业与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之间长期、稳定的科技合作关系.有力地推动了辽阳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18.
《安徽科技》2007,(5):25
近日,中国科技大学等36所部属、省属大学与巢湖市进行全面产学研对接.来自全国各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280多位专家教授与巢湖市200多家大中小企业进行了产学研对接.并正式签订了88个项目,校企双方投入项目研发和成果转化的经费近6000万元。本次签约项目涉及到企业技术难题攻关、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新农村建设规划、共建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市(县)校全面合作等多个方面。是安徽省近年来地方与高校产学研合作规模最大的一次。此次大规模合作。将进一步提高安徽省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及巢湖市科研水平与产业层次。  相似文献   

19.
高校与企业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双赢"的原则,联合建立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是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途径和重要模式,能够弥补高等院校经费投入不足和科研与生产实际发展脱节的缺陷,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是职业院校实验室建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正6月19日,集美区"高校产业技术联盟"启动仪式暨校企项目人才宣讲对接会在集美新城举行。联盟由集美文教区管委会与集美大学、华侨大学、厦门理工学院、福州大学、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中科院厦门稀土材料研究所等集美区辖内6家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组成。联盟施行轮值主席制度,我校出任首任轮值主席院校。对接会上,我校分别与厦门网宿有限公司、厦门快商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集美区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