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潍坊学院学报》2020,(1):70-74
"天人合一"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理解世界与人自身的重要途径。它以同构、感应论说明天地、万物与人是一个封闭的内循环,气是其中的媒介。这种观点影响到中国文化处理现实问题的原则,也在某种程度上提升了人的价值位格,但"天人合一"观的思维方式是笼统的,对人本性与能力的过分夸张也阻碍了对人自身缺憾的反思,对它的继承应该建立在全面分析与批判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2.
张贝 《孝感学院学报》2009,(Z1):106-107
天人合一,是自然本身的运动变化所表现出来的规律,就是人类活动所应遵循的规律,人不仅从自然界得到物质供养时要遵循自然规律,且道德修养与一切活动都要同自然达到最高的统一,天人合一是《周易》的价值理念,八卦孕育的思维模式、卦爻辞的思想内涵、"三才"的和谐共济都凸显着这一思维。  相似文献   

3.
“移情”作为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一直以来就是中西美学研究的重要理论学说。简单地说,“移情”就是将人的感情移入物中,使物也具有了人的情感,以此来渲染或抒发作者的感受。但是,中西的“移情说”并不尽相同。西方移情理论更多的是对于“外射”的探讨,而中国古典“移情”理论更多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具体反映。这种差别的产生是中国和西方传统思维方式的不同所致。因此对中西移情理论进行对比,探寻这些差别在思维方式层面上的深层根源,能使我们更清楚、更准确地了解移情的发生机制,提高文学欣赏能力。  相似文献   

4.
《周易》是中国文化元典,蕴藏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它为人的生命、生存困境提供了两套解释系统,具有丰富的德性伦理思想,对中国伦理思想的发展及伦理精神的建构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伦理思想在阴阳哲学理论基础上始终贯穿“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一方面通过天道论证人道,确证道德的本源;另一方面以人道来体悟观照天道,人效法天德,成就己德。  相似文献   

5.
中西方由于不同的地域环境、历史文化,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宇宙观,进而发展为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模式。西方是主客二分、物我分明的宇宙观,而中国则是天人合一宇宙观。由此发展下去工,西方就形成了以形显义的分析型思维模式和语言体系,中国则形成了以意驭形的思维模式和语言体系。  相似文献   

6.
"天人相分"与"天人合一"--中西文化精神之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西文化相异的源头端在中国文化主张"天人合一",而西方文化主张"天人相分".文章对这两种理论的思想渊源、本质及利弊进行比较,从而提出超越"天人相分",实现现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即,在人和自然平等互动关系基础上实现人对自然的认识、理解、融入、渗透和改造.  相似文献   

7.
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和谐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导性观念,具有丰富的崭新的内容,它不仅是一种新的发展观、价值观,更是一种新的思维模式。因此,在实现和谐发展战略过程中,人们的思想观念尤其是领导者思维方式的转变就尤为重要。笔者认为,领导者至少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转变思维方式:在发展观上,必须变发展观的"一元目标的增加"为"多元目标的协调";在价值观上,必须变"以物为中心"为"以人为中心";在文化观上,必须变"天人对立"为"天人合一"的扬弃。  相似文献   

8.
古代中国人以朴素的有机系统观看待宇宙,认为人与自然不可分离,是相通无碍的.这就形成了独特的"天人合一"观.儒、道、禅宗三家都持"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它对中国传统诗学影响深远从这一宇宙观出发,认为艺术创造于物我互通、心物交感之中,而西方人则从主客二分出发,认为艺术是主体对客体摹仿的产物;中国诗学从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去寻求艺术的美,而西方人则从审美对象的物理属性中去寻求和谐之美;中国传统诗学强调心与物相合,我消融于物,化入其境,西方人却从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来分析事物,艺术创造中强调主观情绪和知性的介入.  相似文献   

9.
思维方式是指一个民族或者一个区域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思维定势,它是民族文化中最深层次的一部分.中西哲学,由于受到不同的自然、社会、人文等因素的影响,演化成了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中国哲学讲求实用,"重了悟而不重实证",以求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西方哲学追求对自然知识的认识,强调物我二分,讲求实证和注重思辨,以达到对世界本质的认识.中西哲学沿着两个不同的方向,走了截然不同的两条道路.文章试图通过对中西哲学不同思维方式的比较,探求整合中西哲学两种思维方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神思"是中国独特的古典美学范畴,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也被认为是关于艺术创作思维的核心范畴。神思是一种动态的运思过程和思维方式,如水一般流动着不可言说也难以概括,它高于想象与构思,也不同于现今所说的灵感,神思一词包含着中国古代特有的以直觉为主的思维,也显示了中国古人思维中的"天人合一"的宇宙整体性与完整性。对于"神思"的探讨首先要从《说文解字》出发,从历代"神"与"思"的含义变化出发,从刘勰之前对"神思"一词的运用出发,梳理其对刘勰"神思"的形成的影响,其次通过分析《文心雕龙·神思》总结概括"神思"的特点,最后,讨论"神思"在现今创作中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1.
思维方式的差异不仅导致了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而且还给英语写作带来了困难,尤其是英语议论文的写作。本文通过对比中国人典型的曲线思维方式与西方人的直线思维方式,尝试着分析曲线思维对英语议论文写作的影响,以此说明写作时也要注重思维方式的转换。  相似文献   

12.
《老子》的哲学思想博大精深。纵观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老子》都有深远的影响。我们可以从《老子》的宇宙论、人生论、政治论、方法论和艺术论诸方面来观照《老子》思想的现代意蕴。  相似文献   

13.
英汉语被动句皆分为结构被动句和意义被动句两类.从某种意义上讲,汉语的“被“字式结构被动句是舶来品,不属于中国语言的原创文化,不能如实反映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而英语结构被动句的推广和流行原本是18世纪一些英语语法家的“理性规定“,同样不能如实反映广大英语民族的思维模式.但是,汉语对于意义被动句的青睐和英语对于结构被动句的钟爱,仍然体现了英汉民族迥异的文化观和语用观.  相似文献   

14.
每个民族都有其特有的思维模式,而这特有的模式直接体现了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中国学生在座用英语进行写作时,往往受到母语思维的影响,写出来的文章让西方人觉得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文章从英语中典型的线性段落结构模式的特点出发,对其在语言表达上给中国学生的英语写作造成的影响做了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5.
板料拉深加工中,拉深效果受纤维组织取向的影响非常明显。在分析思考的基础上,采用直接试验的方法,对纤维组织沿厚向的Q235钢片进行了拉深试验,首次获得了纤维方向沿厚向分布的带凸缘筒形件拉深最大相对高度数据,并与Q235钢片纤维组织沿纵方向的资料数据进行了对比研究与分析,初步定量回答了二者差别,为人们了解纤维组织对加工工艺的影响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6.
《周易》的“象”思维方式,是中华传统思维方式的元点和代表,它给中华传统文化带来的正负面影响都是重大的、深层次的,可以说正是这种思维方式决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面貌、特性和走向,决定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审美意识及风俗习惯.这种“象”思维方式自然而然地深透到了中国人的人体运动方式中,影响着太极拳运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中国人与英美人思维模式的差异,致使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在用英语写作时往往按汉语文章的结构组织英语语篇,写出“英语的肉、汉语的骨”的文章。英语文章的宏观结构表现为:含有篇题句的开头段;按篇题句展开并突出主题句的若干主体段;总结主体段要点或重申、回应篇题句的结尾段。  相似文献   

18.
李凤阁  赵井文  柴辉 《科技信息》2007,(14):32-32,42
信息时代的到来,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也带来了很多便利。互联网的使用也成了广大的青年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心理发展、价值取向和政治趋向等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这对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第一线的辅导员的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对于辅导员在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中的角色研究就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9.
人的现代化 ,包括人格的理想化或健康化 ,难以回避传统儒学思想的影响 ,而孔子思想是主要渊源。当代中国人的内心深处 ,仍然积淀着深厚的传统文化的人格思想 ,其中 ,孔子的理想人格思想很值得关注。其关于道德上君子与小人的人格划分 ;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的利益倾向 ;既正视人的利益追求 ,又强调遵守规则的富贵正道 ;倡直道、明是非、否定巧言令色之徒的正义思想 ;仁者爱人的重视和尊重人 (天下人 )的平等意识 ;主张立志坚定、坚韧不拔的大丈夫气概 ;坚持热心救世、百折不回、进而不止的积极入世精神 ,等等 ,早已成为中国人人格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塑造当代中国人的理想人格过程 ,如何对孔子理想人格思想进行“扬弃” ,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可回避的现实命题。  相似文献   

20.
论吕叔湘的语文教育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叔湘语言思想主要包括:1、语文性质论:“语文”指“语言与文字”,即口头语言与书面语;2、语文教育目的论:提高运用语言方案的技能,养成运用语言文字的良好习惯,达到动用语言文学的高境界;3、语文教学论:以学生练习为主,营造良好的语文环境,教会学生自学。吕先生对语言研究有“业余”的特点,其思想既有作为一个旁观者的冷静观察和思考,也不免有重复前人成说、缺少系统研究等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