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仙菜科Ceramiaceae海藻作为红藻门中的一个重要类群,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但由于科级以下分类系统、系统演化和物种数目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比较大,仙菜科的分类研究还存在着许多争议.本文梳理目前国际与国内仙菜科分类学上的各种变动与争议,总结该科分类系统存在的问题,概述分子标记在仙菜科系统发育分析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为...  相似文献   

2.
测定了江蓠属Gracilaria和龙须菜属Gracilariopsis 5个物种的23个群体的ITS(含5.8S rDNA)序列,并结合GenBank数据库中现有江蓠科Gracilariaceae的16个物种的ITS序列进行分析,在不同分类阶元中探讨了序列变异和和系统进化关系。江蓠科海藻ITS序列长度在893~1 508 bp之间,种间遗传距离在0.041~0.600之间,种内遗传距离在0.000~0.012之间,其种间遗传距离均大于种内遗传距离;ITS系统发育聚类结果显示江蓠科分为两大分支,分别是江蓠属/Hydropuntia分支、龙须菜属/蓠生藻属Gracilariophila分支;江蓠科海藻5.8S序列种内种间变异很小,但存在稳定的属间区分位点,可用于属以上水平的分类鉴定;中国、美国和俄罗斯三地的真江蓠群体的ITS序列存在9个稳定的变异位点,可以将不同地理群体区分开。  相似文献   

3.
采自中国大连的钝顶叉节藻(Amphiroa echigoensis Yendo)和鳞形珊瑚藻(Corallina confuse Yendo)被确定为中国珊瑚藻科的2个新纪录.二者分别属于叉节藻属(Amphiroa Lamouroux)和珊瑚藻属(Corallina Lamouroux);对这2种海藻进行了形态观察和生态习性研究.  相似文献   

4.
温度、光照、盐度对刚毛藻光合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单因素实验设计法研究了水温、光照和盐度对刚毛藻光合作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水温为5℃~40℃时,随着水温的增加,刚毛藻的净产氧速率和毛产氧速率先增加后减少,20℃时,刚毛藻净产氧速率和毛产氧速率达最大.在光照强度为50lx~1.4×10^4lx的范围内,刚毛藻的净产氧量和毛产氧量与光照呈曲线相关,光照为5.75×10^3lx时刚毛藻光合作用的产氧量最高,光补偿点为1280lx,光饱和点为5480lx.盐度为2~40的范围内,刚毛藻的净产氧速率、毛产氧速率变化不大,表明刚毛藻对盐度的适应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5.
厕蝇科昆虫起源、演化及世界分布格局的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形态学、分子系统学、系统发育等研究成果,分析厕蝇科可能出现的地质历史年代;讨论了厕蝇科地理演化的研究历史及现状。以地理分布、形态特征及地质历史相结合,提出了该科部分类群的演化模式。分别统计了现今全世界各大动物地理界厕蝇科已知种数、特有种数、比例,并简析其分布格局及成因;并对亚洲地区厕蝇物种的多样性、特有性特点,结合其地质历史变迁,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6.
以串珠藻目的16个分类单位加上外类群作为研究对象,选取18个性状作为研究基础,得到18×17的数值矩阵,以分支分类学的方法对串珠藻目的系统发育过程进行分析.采用4种方法进行分支分析,其中以最大同步法的运算结果最为合理,分支图最大步长为269,最小步长为35,实际步长为47,简约系数为0.0513.在串珠藻目中,以红索藻科最为原始,它向两个方向演化,其中一大支随着受精丝的明显膨大,演化出串珠藻科;另一大支则有更多的形态特征发生变化,配子体中出现假薄壁组织,中轴节处产生有定数的分枝,出现发达的外皮层,精子囊以精子囊群的方式成块状或带状出现,果孢子体生于外皮层内部,演化出鱼子菜科和裸管藻科.在串珠藻科中,以串珠藻属的串珠藻组较为原始,而假枝藻属和托氏藻属则较为进化.  相似文献   

7.
本实验采用对照法、设置单一变量,用多组平行对威海市金海滩中的束生刚毛藻进行了有关海水温度、盐度、酸碱度以及附着基实验的初步研究工作,得出了有关生态因子对束生刚毛藻的影响。束生刚毛藻对主要生态因子的适应范围:海水温度10-30℃、盐度10-55和pH6-9;最适范围:海水温度15-25℃、盐度20-45和pH7-8。束生刚毛藻附着力很强,只要是不光滑的附着基上均可生长此藻。此项实验为威海养殖业中的束生刚毛藻的研究和去除工作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甲壳类是节肢动物的一个亚门,在水生环境中占主导地位,在生态学和渔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过去的十多年间,利用基因序列探讨甲壳纲深层次的系统发育关系已取得初步进展,但是大多数系统发育研究是基于线粒体基因和少量的核基因进行的。随着高通量测序的普及,利用转录组和基因组数据研究物种间系统发育关系已成为可能。筛选足够的单拷贝基因是构建可信系统发育树的关键。本文根据BUSCO建立的节肢动物1 066个单拷贝的直系同源数据库,利用hmmsearch将甲壳纲的10个物种的氨基酸序列与之比对,最终筛选出346个直系同源单拷贝基因,并以此构建了系统发育树,讨论了等足目、端足目、哲水蚤目、枝角目和十足目的系统发育关系,包括十足目对虾科的亚属划分问题。本文建立的基于基因组和转录组构建系统发育树的方法为其他物种系统发育关系的讨论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9.
为了对中国齿甲类群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运用支序分析方法和Hennig86程序研究了齿甲属(鞘翅目:拟步甲科)全部中国已知种类的系统发育关系,根据支序所得最简约树(步长L=149,CI值为25,RI值为46)制作的支序图首次提出该属中国种类系统发育关系假设,并由此推断出中国齿甲属物种分化强烈,来源和演化路线复杂.  相似文献   

10.
菊科为双子叶植物纲的第一大科,其科内等级划分和系统学研究存在巨大挑战。叶绿体基因组具有高度的保守性和较慢的进化速率,其在植物系统发育和物种进化研究中应用广泛。对菊科20个属50种植物叶绿体基因组序列进行亲缘关系分析,基于叶绿体基因组编码序列(coding sequence, CDS)、rbcL基因序列、rbcL+matK基因序列分别构建系统发育树,并对其中8个物种进行密码子偏好性分析和IR(Inverted Repeat)边界分析。比较3种方法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发现利用单个基因序列或两个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与CDS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在属间结果不一致,且CDS构建的系统发育树自展支持率高于其余两种,表明基于单基因序列或基因串联序列适用于属内物种的研究,而CDS序列适用于属间物种的研究。密码子偏好性研究显示选取的8个物种都对A/U结尾的密码子有偏好性。边界序列分析结果显示4个物种菊科植物的IR边界序列ycfI基因有缺失。研究结果为菊科植物的遗传进化和系统发育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1.
Gravel D  Bell T  Barbera C  Bouvier T  Pommier T  Venail P  Mouquet N 《Nature》2011,469(7328):89-92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 functioning (BEF) has become a cornerstone of community and ecosystem ecology and an essential criterion for making decisions in conservation biology and policy planning. It has recently been proposed that evolutionary history should influence the BEF relationship because it determines species traits and, thus, species’ ability to exploit resources. Here we test this hypothesis by combining experimental evolution with a BEF experiment. We isolated 20 bacterial strains from a marine environment and evolved each to be generalists or specialists. We then tested the effect of evolutionary history on the strength of the BEF relationship with assemblages of 1 to 20 species constructed from the specialists, generalists and ancestors. Assemblages of generalists were more productive on average because of their superior ability to exploit the environmental heterogeneity. The slope of the BEF relationship was, however, stronger for the specialist assemblages because of enhanced niche complementarity. These results show how the BEF relationship depends critically on the legacy of past evolutionary events.  相似文献   

12.
沈阳市中环路树木含硫量及其污染状况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现场测定和室内分析,提示了沈阳市中环路主要树种叶片含硫量的变化及与生长环境,生长时期,叶片成熟度的关系,并建立了叶片硫与大气SO浓度的相关方程,确立以加拿大杨为监测树种,按标准差法(μ+S)对中环路的SO2污染状况进行了全面评价。  相似文献   

13.
枝径与叶面积协调生长关系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同树种同一个体、不同个体、不同树种等的不同龄枝、不同类型枝的枝基断面参数与叶面积间的协调生长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被测树种同一个体枝基横断面积参数较直径参数与叶面积呈现更显著的协调生长关系,这种协调关系在2至多年生枝中较当年枝表现更为显著。在分枝水平(即各级分枝层次)上这种协调性是以个体为单位体现的,受环境影响较大,不同个体不尽一致;在树干(整株)水平(即树干断面参数和总叶面积层次)上表现为种内不同个体间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14.
南瓜不同种及品种间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南瓜属的三个主要栽培种美洲南瓜、中国南瓜和印度南瓜苗期、花期叶POD同工酶分析,研究了不同种间及品种间酶带的差异,以及酶带与性状间的关系,不同种间及品种间存在明显差异,为今后南瓜杂交亲本的确定及杂种的选择以及三个种间亲缘关系的确定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Aeschnidiid nymphs are here first identified and described, and its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 and bio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re deduced. The nymphs known from China, Mongolia, Russia and Brazil and arranged in the family Aeschnidiidae are, in fact, unrelated to this group. All the known five Chinese species in four genera which were erected based on fossil nymphs and placed in the family Gomphidae may be transferred in Aeschnidiidae and merged into one alone, theSinaeschnidia cancellosa. It is a geographically widespread species from the “Jehol biota” of East Asia and appeared in the latest Late Jurassic age.  相似文献   

16.
本文是重庆市郊瓜类蔬菜昆虫群落研究结果的第一部分,主要报道瓜类昆虫落(包括蛛形纲和软体动物门中的一些有害生物及天敌,下同)的组成和结构,初步查明对瓜类蔬菜有直接或间接危害的动物有53种,分属于3纲,14目中的32个科;天敌38种,涉及2纲,9目中的21个科,另外还有传粉昆虫和杂食性昆虫各1种,分属于2个科,在初步弄清群落内物种间营养关系的基础上,用营养物种的概念探讨了不同营养物种数,不同类型链节数,链节总数与物种数之间的关系,表明瓜类昆虫群落属于发育不成熟,结构较为简单的群落,本文还同时应用基于食物网映射矩阵的匹配系数和基于物种及其多度的群落系数对5种瓜类昆虫群落相似性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7.
本文简述种类与环境关系的高斯模型以及它的回归方法。并用实际研究数据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证明高斯回归较好地描述了种类与环境间的关系,建议新发展排序方法时应以高斯模型为基础。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道了皖南叶附生苔4科10属17种,较前记录增加了3科7属15种;11种为安徽省新记录,其中粗柱疣鳞苔(新拟名)(Cololejeunea ornata Ev.)为中国新记录;原为热带太平洋岛屿分布的狭瓣细鳞苔(Lejeunea borneensis Horik.)首次在大陆上被发现。皖南叶附生苔种类丰富,仅次于福建武夷山而在华东地区居第二位。尖叶薄鳞苔(Leptolejeunea elliptica)、尖舌扁萼苔(Radula acuminata)、棉毛疣鳞苔(Cololejeunea floccosa)和狭叶残叶苔(Leptocolea oblonga)是组成本地区叶附生苔群落的常见种。对附主植物的研究表明叶附生苔对附主的选择并不严格,光滑无毛,质地较厚的叶面似更适合叶附生苔的生长。  相似文献   

19.
皖南叶附生苔研究——安徽苔藓植物区系研究之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了皖南叶附生苔4科10属17种,较前记录增加了3科7属15种;11种为安徽省新记录,其中粗柱疣鳞苔(新拟名)(Cololejeunea ornata Ev.)为中国新记录;原为热带太平洋岛屿分布的狭瓣细鳞苔(Lejeuneaborneensis Horik.)首次在大陆上被发现.皖南叶附生苔种类丰富,仅次于福建武夷山而在华东地区居第二位.尖叶薄鳞苔(Leptolejeuneaelliptica)、尖舌扁萼苔(Radula acuminata)、棉毛疣鳞苔(Cololejeunea floccosa)和狭叶残叶苔(Leptocolea oblonga)是组成本地区叶附生苔群落的常见种.对附主植物的研究表明叶附生苔对附主的选择并不严格,光滑无毛,质地较厚的叶面似更适合叶附生苔的生长.  相似文献   

20.
用常规石蜡切片法研究了牡丹三个种七个品种的雄蕊发育过程,结果表明3个种极为相似,大部分差别表现在数量特征上,说明种的特征在这一阶段的组织和细胞水平尚未明显反映出来,但就牡丹各种及品种在不同发育期所表现出的结构特征的微小差异以及发育节律的分化在物种形成、亲缘关系及育种实践方面的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