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环境中微量砷及砷化合物的分析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彭欣  陈国树 《江西科学》2001,19(3):185-192
介绍了环境中砷及砷化合物的主要来源及危害,着重阐述了近年来国内外砷及砷化合物的分析检测方法及其进展,并对常见分析方法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2.
文章介绍了砷的分离富集和检测方法,并采用HPLC-ICP-MS法对我国海产品中含砷总量进行了检测,得到各类海产品总含砷量的数据。总之,砷的形态分析的分析方法都是精确和有效的,可以在环境监测、生物医学、食品安全等多门学科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详述了砷盐含量检测的方法与原理、研究进展,对常见检测方法的简便性、成本、特异性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并对砷盐检测方法的发展方向和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砷与社会     
砷是具有两性的准金属元素,砷及其化合物的应用领域日趋扩大,同时不可避免地扩大了砷的污染范围。本文阐述了砷及其化合物在工业、农业、医学等方面的应用,对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危害性以及预防措施,旨在告诫人们合理利用砷的特性,提高环境意识,为人类造福。  相似文献   

5.
铜冶炼过程中产生含砷的废渣,这种渣中的砷在溴化钾和硫酸联胺存在下能定量的溶解于1:1HCl中。本文据此对“GB/T3884.9—2000溴酸钾法测定砷量”进行了简化。简化后适用于这种砷渣中砷的测定。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将含砷废液和硫化砷废渣进行综合处理,制备出含As_2O_3达99.0%以上的三氧化砷的方法。用这种方法消除了含砷废水、废渣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考察了温度、酸度、液固比、浸出时间等因素对硫化砷中砷浸出率的影响,其中温度和硫酸浓度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7.
为了充分利用我国含砷铁矿资源,采用CaO+CaF2、CaC2+CaF和Si-Ca-Ba合金+CaF2对钢液进行脱砷研究,获得较高的脱砷率,其中Si-Ca-Ba合金+CaF2脱砷效果最明显,其脱砷率最高可达67.7%.在相同实验操作条件下,通过实验室研究,分析比较了温度、传质系数和S含量对不同脱砷剂脱砷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由于人为造成的污染,导致我们生存的环境,包括大气、土壤、水质、食品等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为了人类自身健康,这些污染应该引起每个人的高度重视。砷的化合物是有剧毒的物质,对它的检测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论述采用AFS一230E原子荧光光度计测定了自来水中的砷含量,绘制了标准曲线,线性关系良好,测定了检出限、相对标准偏差及样品回收率,取得了理想的结果,证明用原子荧光光谱测定自来水中砷含量的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9.
土壤—植物系统中砷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砷在自然界中的含量、人为引入环境的砷的主要来源、土壤中砷吸附机理及其影响因素等内容。  相似文献   

10.
由于环境的污染和农药的普遍使用 ,使土壤中的砷含量高 ,在土壤检测中 ,砷是一项重要的卫生指标。目前国内普遍采用的是GB8915一88的检测方法 ,该方法由于步骤复杂 ,检测时间长 ,很难满足进行大量样品的检测。利用氢化物原子荧光法则能够快速、准确的进行大量样品的检测 ,满足工作需求。  相似文献   

11.
环境中砷的来源及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维梅 《科技资讯》2010,(8):146-146
砷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是一种与环境和人体健康关系密切的元素。本文阐述了环境中砷的来源及其对环境的影响与危害。全面地了解砷的相关知识,不仅对建立砷的分析方法提供了理论基础,而且为了解砷污染的状况及砷污染的治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砷与人体健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近些年来有关砷在机体中的代谢,砷对皮肤、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的损害的研究进行了整理分析,并提出高了砷防治可能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高校学生常用各类型化妆品中砷含量进行调查分析。方法:新银盐法测定4种不同种类化妆品样品中砷含量,结果依据2007年版《化妆品卫生规范》(砷含量不得超过10 mg/kg)进行卫生学评价。结果:所检测的4类化妆品(防晒霜、润肤霜、粉底、面霜)中,砷含量在0.186 1~4.045 3 mg/kg之间,浓度依次为润肤霜>防晒霜>粉底>面霜。结论:本次实验所测定的化妆品样品中砷含量未超过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14.
为了认识土壤砷污染与植物砷含量的关系,进行土壤加砷盆栽魔芋试验.结果表明,本实验条件下,魔芋球茎和茎叶的砷含量范围分别为2.12~14.98和1.23~21.23μg g-1,均与土壤加砷量呈极显著的线性相关.在对照下,球茎砷含量高于茎叶,在土壤加砷下,茎叶的砷含量高于球茎.魔芋的富砷量与土壤加砷量呈极显著的线性相关,在低土壤砷水平下,魔芋球茎富砷量大于茎叶,高土壤砷水平下,魔芋茎叶的富砷量大于球茎.同对照相比,土壤加砷降低了魔芋球茎富砷量所占比例,增加了魔芋茎叶富砷量所占比例,低土壤砷水平下,球茎富砷量所占比例高于茎叶,高土壤砷水平下,茎叶富砷量所占比例高于球茎.魔芋对土壤加砷的利用量与土壤加砷量呈极显著的线性相关,魔芋对土壤加砷的利用率只有0.25‰~0.84‰.魔芋球茎和茎叶对砷的富集系数分别为0.03~0.13和0.07~0.13,同对照相比,土壤加砷降低了球茎的富集系数,增加了茎叶的富集系数,在对照下,球茎的富集系数高于茎叶,在土壤加砷下,茎叶富集系数高于球茎.总之,土壤加砷不仅显著增加了魔芋球茎和茎叶的砷含量,也改变砷在魔芋体内的分布格局,魔芋是吸收利用土壤砷能力弱的植物,魔芋通过将所吸收的砷转移到地上部分以适应砷污染土壤环境.  相似文献   

15.
砷,是污染较广,对人体危害较大的有害元素。早在197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与世界卫生组织共同规定的世界性食品污染调查计划中,就将砷列为首批普查的15种污染物之一。关于如何测定食品中的砷,多年来国内外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已建立了一系列精密准确的测定方法。本文仪就此作一点介绍。食品中砷的测定一般主要包括三大步骤,即样品消化、净化和测定。一、样品的消化食品中砷的测定,一般需测定总砷含量,但有些砷与食品中的有机成分通过化学作用而结合在一起,所以要提取这部分砷就需要破坏样品中的有机成分结构,使砷残留下来,这就是对样…  相似文献   

16.
土壤砷污染对大豆砷含量与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土壤加砷盆栽大豆实验,利用氢化物发生-分光光度法测定大豆和土壤的砷含量,以研究土壤砷污染对大豆砷含量及其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根、茎和籽粒砷含量均与土壤加砷水平呈极显著的线性相关,并呈根〉茎〉籽粒的规律.大豆收获后,土壤砷含量与土壤加砷水平呈极显著的线性相关,土壤砷的残留率在82%以上,与土壤加砷水平呈极显著的对数相关.大豆根、茎和籽粒的富砷量均与土壤加砷呈极显著的二次函数相关关系,大豆茎的富砷量是根富砷量的3.4~8.1倍,是籽粒富砷量的2.8~4.6倍.大豆吸收的砷有82%以上存在于地上部分,但大豆对土壤加砷的利用率只在万分之几.大豆富砷量和大豆对土壤砷的利用率均以茎最高,而富集系数则为根〉茎〉籽粒.总之,大豆砷含量受土壤砷水平决定,籽粒含砷量最低有利于砷污染土壤的利用,土壤砷污染具有长效性.  相似文献   

17.
高砷河道尾砂还原焙烧脱砷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对河道尾砂富集分离形成的高砷尾砂进行脱砷处理,使之达到高炉冶炼的要求。【方法】在前期氧化焙烧脱砷研究的基础上,分别采用煤基还原焙烧工艺和气基还原焙烧工艺对含砷量为0.47%的河道尾砂氧化焙烧渣进行脱砷试验。考察焙烧温度、时间、还原气氛CO/(CO+CO_2)和空气流速等主要影响因子对脱砷效果的影响。【结果】气基还原焙烧的脱砷效果优于煤基还原焙烧。气基还原焙烧的适宜条件:焙烧温度900℃、焙烧时间约30min、CO/(CO+CO_2)浓度20%、气体流量0.5m3/h;在适宜的气基还原焙烧条件下,焙烧尾砂中砷的含量可降至0.058%,脱砷率达87.66%。【结论】经气基还原焙烧工艺得到的河道尾砂还原焙烧渣能满足高炉炼铁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优化的原子荧光法测定砷汞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用AFS-830双道原子荧光光度计同时测定不同样品中砷和汞的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法检测方法.在优化的仪器工作条件下:砷和汞的线性检测范围广,分别为0~10μg/L和0~1μg/L;方法灵敏,检出限分别为0.042μg/L和0.038μg/L;样品加标回收率高,分别为99.5%~100.1%和97.5%~99.9%,可用于工业环境监测中测定不同样品中的砷和汞的含量.  相似文献   

19.
刘双月 《河南科学》1997,15(4):410-416
综述了砷试剂在合成元素有机化合物,环状化合物,不饱和醛酮、酰胺以及有关的 物,烯胺的衍生物等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氢化物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食品中微量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氢化物原子荧光光谱法研究了用砷化钾-硫脲作为预还原剂对测定砷的影响,讨论和确定了最佳检测条件,结果表明:该方法线性范围广,线性关系良好,r=0.9998,检出限为0.219μg/L,标准偏差为0.63%-0.85%,回收率为94.22-100.60%,该方法准确,简便,可广泛用于食品中砷的检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