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胶韧革菌的发酵产物,采用杯碟法,作了对人体六种细菌的体外抑菌作用试验,结果表明:浓至原液、稀至25%的稀释液,都显示出显著的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2.
胶韧革菌Gloeostereumincarnatum发酵产物对人体六种细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已做过报道.采用编号为8903菌株对该菌株的最适深层培养条件进行了研究,测定和比较了菌丝和胶韧革菌素的产量.初步试验结果表明,较适宜的条件是(1)培养基:葡萄糖3%、蛋白股0.2%、黄豆饼粉1%、维生素B10.001%、pH6(消前),(2)温度:27℃~28℃,(3)时间约200h(4)每分通气量:30%~50%,(5)搅拌速度:120r/min.当pH值降至4左右,还原糖约1%,氨基氮在20%或更低,约8d可终止发酵.在此条件下,培养液中胶韧革菌素产量可达2.5~3g/L.  相似文献   

3.
胶韧革菌发酵产物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胶韧革菌(Gloeostereum incarnatum S.Ito et Imal)发酵产物的化学万分进行了分析测试,结果发现:发酵产物中含有多糖、蛋白质、18种氨基酸、维生素、无机盐及微量元素等多种成分。  相似文献   

4.
贵州非褶菌物资源生态及其地理分布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报道了贵州境内非褶菌物17科60属262种,其中以鸡油菌科Cantharellaceae、齿菌科Hydnaceae、齿耳菌科Steccherinaceae、耳匙菌科Auriscaopiaceae、皱孔菌科Meruliaceae、杯珊瑚菌科Clavieoronaceae、丛枝珊菌科Ramariaceae、锁瑚菌科Clavulinaceae、珊瑚菌科Clavariaceae、革菌科Thelephoraceae、伏革菌科Corticiaceae、韧革菌科Stereaceae、牛舌菌科Fistulinaceae,多孔菌科Polyporaceae中的种最为常见,其中8种为中国新纪录,29种为贵州省新纪录。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道了贵州南部喀斯特地区非褶菌物8科20属44种,其中鸡油菌科Canharellaceae 11种、齿菌科Hydnaceae3种、齿耳菌科Steccherinaceae3种、耳匙菌科Auriscaopiaceae1种、皱孔菌科Meruliaceae3种、杯珊瑚菌科Clavicoronaceae1种、丛枝珊菌科Ramariaceae7种、锁瑚菌科Clavulinaceae3种、珊瑚菌科Clavariaceae4种、革菌科Thelephoraceae3种、伏革菌科Corticiaceae1种、韧革菌科Stereaceae4种、牛舌菌科Fistuliaceae1种,有12囊为贵州省新纪录。  相似文献   

6.
报道了贵州境内非褶菌物17科60属262种,其中以鸡油菌科Cantharellaceae、齿菌科Hydnaceae、齿耳菌科Steccherinaceae、耳匙菌科Auriscaopiaceae、皱孔菌科Meruliaceae、杯珊瑚菌科Clavicoronaceae、丛枝珊菌科Ramari aceae、锁瑚菌科Clavulinaceae、珊瑚菌科Clavariaceae、革菌科Thelephoraceae、伏革菌科Corticiaceae、韧革菌科Stereaceae、牛舌菌科Fistulinaceae,多孔菌科Polyporaceae中的种最为常见,其中8种为中国新纪录,29种为贵州省新纪录。  相似文献   

7.
报道了贵州境内非褶菌物17科60属262种,其中以鸡油菌科Canthrellaceae、齿菌科Hydnaceae、齿耳菌科Steccherinaceae、耳匙菌科Auriscaopiaceae、皱孔菌科Mertliaceae、杯珊瑚菌科Clavicoronaceae、丛枝珊菌科Ramari-aceae、锁瑚菌科Clavulinaceae、珊瑚菌科Clavariaceae、革菌科Thelephoraceae、伏革菌科Corticiaceae、韧革菌科Ste-reaceae、牛舌菌科Fistulinaceae,多孔菌科Polyporaceae中的种最为常见,其中8种为中国新纪录,29种为贵州省新纪录.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道了贵州南部喀斯特地区非褶菌物8科20属44种,其中鸡油菌科Cantharellaceae 11种、齿菌科Hydnaceae 3种、齿耳菌科Steccherinaceae 3种、耳匙菌科Auriscaopiaceae 1种、皱孔菌科Meruliaceae 3种、杯珊瑚菌科Clavicoronaceae 1种、丛枝珊菌科Ramariaceae 7种、锁瑚菌科Clavulinaceae 3种、珊瑚菌科Clavariaceae 4种、革菌科Thelephoraceae 3种、伏革菌科Corticiaceae 1种、韧革菌科Stereaceae 4种、牛舌菌科Fistulinaceae1种,有12种为贵州省新纪录.  相似文献   

9.
本文是对中国贵州药用真菌资源的补充。依据在贵州采集的标本,并查阅相关文献,整理出红菇目70种,优势科红菇科(Russulaceae) 60种,占红菇目药用真菌总数的85. 7%;还有韧革菌科(stereceae)真菌2属4种;耳匙菌科(Auriscalpiaceae) 2属3种;地花菌科(Albatrellaceae)、刺孢孔菌科(Bondarzewiaceae)、猴头菌科(Hericiaceae)各1属1种。红菇、乳菇是贵州重要的经济真菌,数量丰富,是潜在的开发利用品种。  相似文献   

10.
2016年、2017年5月—11月,在吉林市朱雀山国家森林公园调查大型真菌资源并采集标本.经鉴定,共有22科43属58种.物种数量排在前3位的科分别是多孔菌科(13种)、白蘑科(10种)、侧耳科(4种)和红菇科(4种),其次为韧革菌科、鬼笔科、鬼伞科、蜡伞科、马鞍菌科、铆钉菇科、木耳科、鸟巢菌科、牛肝菌科、球盖菇科、盘菌科、球壳菌科、珊瑚菌科、银耳科、皱孔菌科、裂褶菌科等.  相似文献   

11.
采用SDS-PAGE#胶电泳和免疫印迹技术(Westernblottingtechnique)对痢疾杆菌膜表面抗原进行了分析,测定了主要蛋白的分子量。依电泳凝胶染色和免疫印迹图谱,分析了痢疾菌4个群的主要抗原及福氏菌的群特异性抗原和两个型的型特异性抗原,并比较了志贺氏菌属(Shigella)实验选用菌株的抗原蛋白。同时,对几种菌的生长曲线进行了测定。  相似文献   

12.
牛至油对几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植物病原真菌水稻稻瘟病菌、松赤枯病菌、玉米纹枯病菌、玉米弯胞杆菌、小麦赤霉病菌、胶胞炭疽病菌为实验菌,检测了牛至油的抗真菌活性.结果表明:0·4μL/mL(最低抑制浓度(MIC))的牛至油就能完全抑制所有供试菌菌丝的生长和孢子的形成.半抑制浓度(IC50)和相对抑制率显示,牛至油对小麦赤霉病菌、玉米弯胞杆菌、松赤枯病菌的抑制作用最强,其次为水稻稻瘟病菌,最弱是胶胞炭疽病菌、玉米纹枯病菌.  相似文献   

13.
丝状菌性污泥膨胀及生物选择器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了利用生物选择器来控制活性污泥的丝状菌膨胀问题,阐述了选择器的作用原理、动力学选择性理论、积累/再生理论、饥饿理论,指出茵胶团的吸附储存能力比丝状菌强得多,从而在选择器中可以大量储存有机物,在后续的曝气池中得到大量的增殖,但选择器无法控制丝状菌引起的膨胀。  相似文献   

14.
可降解多氯联苯(PCB_s)菌体的初步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PCBs为唯一碳源,讨论了无色菌、假单胞菌、肢动胶菌和酿酒酵母菌在不同PCB_s浓度,培养温度下的生成情况,初步得出了上述菌体降解PCB_s的最佳实验条件。  相似文献   

15.
基于微生物加固(MICP)技术的作用机理,考虑注浆(包括菌液和胶结液的注入)过程中细菌的运移和附着、尿素水解速率、碳酸钙沉淀、孔隙填充和渗透率降低等特征,建立了适用于现场尺度的反应-运移模型.结合实际工程中的注浆方案,模拟分析了注菌(即注入细菌悬浮液)和注胶(即注入胶结液)速率及注胶方式对固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注菌速率的增加会降低细菌的固定率;在单一注胶方式下,注胶速率的增加能提高反应物的运移效率,改善碳酸钙沉淀的均匀性,但是不利于碳酸钙沉淀量的累积;采用循环注胶方式并提高胶结液浓度,能增加细菌和反应物的利用率及运移效率,在增加碳酸钙累积量的同时改善固化的均匀性.  相似文献   

16.
用槐豆胶对小白鼠进行了急性毒性试验,并对槐豆胶与长角豆胶、瓜胶的粘度及与黄原胶的协效性进行了对经研究,试验表明,槐豆胶以雌性,雄性小白鼠经口试验均为无毒,并且槐豆胶粘度比长角豆胶稍低,比瓜胶高,槐豆胶,长产胶与黄原胶都有强烈的协效增稠性和协效交性,而瓜胶则无此反应,由此表明,槐豆胶可作为食品添加剂,在一定程度上代替长角豆胶和瓜胶,应用于食品工业。  相似文献   

17.
用槐豆胶对小白鼠进行了急性毒性试验,并对槐豆胶与长角豆胶、瓜胶的粘度及与黄原胶的协效性进行了对比研究.试验表明,槐豆胶对雌性、雄性小白鼠经口试验均为无毒,并且槐豆胶粘度比长角豆胶稍低,比瓜胶高;槐豆胶、长角豆胶与黄原胶都有强烈的协效增稠性和协效凝胶性,而瓜胶则无此反应.由此表明,槐豆胶可作为食品添加剂,在一定程度上代替长角豆胶和瓜胶,应用于食品工业.  相似文献   

18.
正长柄链格孢菌(Alternaria longipes)和胶孢炭疽菌(Glomerella cingulata Spauld. H. Schrenk)是引起板栗内腐病的主要致病菌[1~3]。苯醚甲环唑、咪鲜胺、唑醚戊唑醇、精甲噁霉灵、嘧霉异菌脲、异菌氟啶胺是目前农业上常用的杀菌剂,具有高效、安全、低毒、较强广谱性的特点,本试验选择上述6种杀菌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对长柄链格孢菌和胶孢炭疽菌进行室内毒力测定。  相似文献   

19.
动胶菌HP3利用溴胺酸生长的温度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动胶菌HP3是一株从某溴胺酸生产车间排放废水的污泥中筛选的、能以溴胺酸为惟一碳源和氮源的菌株。正交试验表明,在pH、盐质量浓度、供氧量和温度等影响HP3菌生长的诸因素中,温度的影响最显著。建立了温度-菌体比生长速率关系方程,并探讨了温度影响菌体比生长速率的过程。发现HP3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02.3K,最大比生长速率为0.2151h^-1.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制对野燕麦具有防除效果的燕麦镰刀菌GD-2可湿性粉剂,通过对载体和助剂的筛选以及采用正交试验,确定出燕麦镰刀菌GD-2可湿性粉剂最优配方,并进行质量指标检测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燕麦镰刀菌GD-2可湿性粉剂最佳载体为硅藻土,最佳润湿剂为十二烷基硫酸钠,最佳分散剂为二甲基亚苯磺酸钠,最佳紫外保护剂为黄原胶,这4种物质与燕麦镰刀菌GD-2具有较高的生物相容性。正交试验确定燕麦镰刀菌GD-2可湿性粉剂最优配比为硅藻土∶十二烷基硫酸钠∶二甲基亚苯磺酸钠∶黄原胶=50∶2∶5∶0. 7。通过制备获得的5. 8×108个/g燕麦镰刀菌GD-2可湿性粉剂达到了国家质量标准。进一步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燕麦镰刀菌GD-2可湿性粉剂对野燕麦的株高抑制率和鲜重防效分别达56. 9%和73. 3%,具有防除野燕麦的良好效果。本研究结果为将燕麦镰刀菌GD-2开发成防除野燕麦的微生物除草剂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