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水体富营养化问题日益严重,富营养化水体中一些藻类产生的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MCs)对人类健康产生了极大威胁,而常规的水处理方法难以将其彻底去除.因此,研究出绿色无毒、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高效降解MCs的新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微囊藻毒素处理的方法技术,着重阐述了高级氧化技术(AOPs),包括TiO2光催化、Fenton光催化氧化法对微囊藻毒素的降解原理与应用.引用文献53篇.  相似文献   

2.
饮用水中藻类及藻毒素去除技术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体富营养化日趋严重,藻类及藻毒素给饮用水处理带来很多不利影响,对饮用水中藻类与藻毒素去除技术从物理、化学、生物及其他方法进行具体论述,系统分析了各种技术的去除效果和局限性,并对饮用水中藻类及藻毒素去除技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饮用水中微囊藻毒素污染及其光催化降解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富营养化水体中的微囊藻毒素是一种传统净水技术难以去除的致癌毒素.本文综述了纳米TiO2光催化技术高效降解LR型微囊藻毒素最新的研究进展,分析了不同质量浓度情况下反应动力学模式的差异,从分子结构的角度讨论了反应降解机理,提出了多种高级氧化手段相结合的研究思路及需要进一步关注的问题.结论表明,作为一种广谱的有机物降解方法,纳米TiO2材料光催化能有效地去除饮用水中的微量藻毒素.  相似文献   

4.
人工介质富集微生物对藻类和藻毒素降解试验研究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采用人工介质富集微生物的方法对藻类和微囊藻毒素的生物降解进行了试验研究.中试结果表明:在水力停留时间6~7 d,源水叶绿素a为15.3~266.1μg/L条件下,人工介质对叶绿素a的去除率达59.4%.运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对微囊藻毒素进行了检测,当进水总微囊藻毒素TMC-RR和TMC-LR分别为0.25~8.93,0.15~4.73μg/L,胞外微囊藻毒素EMC-RR和EMC-LR分别为0.13~0.68,0.02~0.11μg/L时,人工介质对TMC-RR,TMC-LR和EMC-RR,EMC-LR平均去除率分别为69.8%,93.7%,42.2%和68.4%.聚合酶链反应(PCR)电泳图谱发现,人工介质上富集有大量的假单胞菌属和芽孢杆菌属等溶藻细菌.通过人工介质富集微生物的方法可有效降解太湖水体中的藻类和微囊藻毒素.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蓝藻水华现象日益严重,甚至威胁了人类饮用水的安全.传统水处理技术对微囊藻毒素去除效果不明显,新型降解技术亟待研究.本文概述了二氧化钛系列的光催化剂的一些研究进展,并提出了未来光催化氧化法降解微囊藻毒素的主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地表水中微囊藻毒素的危害与控制(综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MC)是一类环状多肽类物质,具有很强的肝毒性.微囊藻毒素在我国淡水水体分布广泛,许多大型水体和供水水库都已发生微囊藻水华,一些城市饮用水源受到污染.检测水体微囊藻毒素的方法主要有高效液相色谱(HPLC)和酶联免疫法(ELISA),但目前仍缺乏一种快速、经济的常规检测方法.要控制饮用水源中微囊藻毒素的含量,除了物理、化学、生物等去除手段外,水体富营养化防治是最有效、也是最根本的控制手段.  相似文献   

7.
微囊藻毒素在蓝藻水华污染中是出现频率高、产量大、危害最为严重的蓝藻毒素,其污染已成为亟待解决的全球性环境问题.本文结合国内外最新相关文献,综述了微囊藻毒素的产生机理、理化性质,并详细介绍了微囊藻毒素对生物体(动物、植物、微生物及人类)的危害及微囊藻毒素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最后对微囊藻毒素的测定分析技术和污染防治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本文讨论了各种可以控制和去除富营养化水源中爆发的藻类方法的原理及优缺点.采用物理法、化学法可快速去除藻类及藻毒素,保证城市供水的安全.  相似文献   

9.
饮用水中微囊藻毒素去除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水体富营养化问题日益严重,由蓝藻产生的藻毒素问题成为最近研究的热点,因此迫切需要一种先进、可靠和高效的藻毒素降解技术.综述了目前饮用水中去除微囊藻毒素的技术,包括常规的预氧化、混凝、活性炭吸附以及最近研究比较热的Fenton技术、光催化氧化技术等,并对未来藻毒素降解技术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摘要:应用高效液相色谱,对北方某水库5个采样点藻类细胞内3种微囊藻毒素(MC-LR,RR和YR)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监测.研究了细胞内微囊藻毒素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并探讨了环境因子对细胞内微囊藻毒素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藻类细胞内3种微囊藻毒素被检出的时间不一致,LR异构体在4月份下旬即可检测到,而RR和YR异构体则要到5月份中旬才能检测到.LR和YR异构体在9月份出现高峰值,而RR异构体在10月份达到全年的最大值.4—9月份,LR异构体含量最大,RR异构体次之,YR异构体含量最小;10—12月份,RR异构体含量最大,10月和11月LR含量大于YR,但是12月份LR未检出,而YR含量比11月份还高.环境因子对细胞内微囊藻毒素的影响也不一致:溶解氧和硝酸盐氮都与3种异构体呈显著负相关;总磷、溶解性总磷和磷酸盐都与RR异构体呈显著正相关,氨氮和LR异构体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全球变暖以及各类污水排放量增加,水库蓝藻水华现象日益频繁,蓝藻中的产毒微囊藻等能分泌微囊藻毒素,具有致癌、致畸等毒副作用。东张水库是福清市水源地一级保护区,该文通过研究东张水库藻类数量随季节和垂直变化规律,提出了消减藻类对供水影响的措施,减少水华藻类对水厂供水水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微囊藻毒素对水生生物的生态毒理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微囊藻毒素是由蓝藻的部分属产生的具有肝毒性的环肽化合物,是富营养化淡水水体中最常见的藻类毒素.作者根据微囊藻毒素对水生生物的生态毒理学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对微囊藻毒素的产生及理化性质、毒性机理、生物积累与迁移、对水生态系统各级食物链包括水细菌、真菌、浮游植物、大型水生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鱼类的毒性效应等作了较全面的评述,并提出该领域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3.
太湖藻类污染的危害及其防治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多年来对太湖及周边40多个城(市)镇的水体进行调研,累计在384个(断面)点采集水样、分析、镜检2846份水样的藻类种群结构,数量组成等项,太湖计有藻92种,其中可使水体发生腥臭(异)味,分泌藻毒素的蓝绿藻、硅藻、鞭毛藻有38种,占藻类总数的41.3%.其中在148个(断面)点内,对微囊藻、颤藻、硅藻的检出率为100%.近几年,个别(段岸)地区,微囊藻等蓝藻的大量发生,已严重危及工业生产.由此表明,太湖水被藻类污染,富营养化的进程在加速.(a)微囊藻的生长繁殖(细胞分裂),受水温、光照、氮、磷等影响.(b)应用"水生态环境修复器"可使藻类数量减少33.5%~38.5%,COD含量有不同程度的降解,其降解率与修复时间呈正相关性.(c)微囊藻可用作肥料、饲料及化工原料等.(d)对太湖藻类污染的防治,应予综合治理,任何单一的防治方法,都将事倍功半,甚至是无功劳动.(e)应依法加强管理太湖,建立严格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4.
以铜绿微囊藻为供试藻类,从吴茱萸、香加皮、苍耳子、川楝子、仙茅、山豆根、白附子、半夏、苦杏仁等九种中药植物(TCMs)中提取出活性物质,研究提取物对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影响.实验表明,吴茱萸、香加皮、苍耳子对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7d后叶绿素去除率达到了70%以上.其中吴茱萸的抑藻作用最明显,7d后叶绿素去除...  相似文献   

15.
考察β-环柠檬醛,β-紫罗兰酮,庚醛,甲硫醚和二甲基三硫醚等5种藻类代谢的嗅味物质对铜绿微囊藻的溶藻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相同浓度下嗅味物质对藻细胞的破坏作用大小顺序依次是:β-环柠檬醛,β-紫罗兰酮,庚醛,二甲基三硫醚,甲硫醚.其中甲硫醚的溶藻效应较低,基本不引起藻液变色,经过92 h后胞外微囊藻毒素的浓度仍与自然状态下的浓度相近.质量浓度为1g/L的β-环柠檬醛能在1h内将藻液由绿色变成蓝色,使细胞光合活性降为0.胞内的微囊藻毒素LR随着细胞的破裂释放到溶液中,溶解态的微囊藻毒素-LR质量浓度最高达到2 628.3 μg/L.β-环柠檬醛能对微囊藻细胞引起抑制作用的临界质量浓度为0.1 g/L.  相似文献   

16.
通过灌胃染毒的方法研究了微囊藻毒素对小鼠抗氧化系统的毒性.结果显示,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在第4周升高,过氧化氢酶活性在第3周和第4周下降,表明微囊藻毒素处理后导致H2O2积累,使得氧化损伤加强.谷胱甘肽含量从第2周开始出现明显下降.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在第4周时发生显著性升高,提示微囊藻毒素和谷胱甘肽结合的速率增高,从而加快了肝组织对微囊藻毒素的清除.本实验结果说明抗氧化系统在微囊藻毒素的解毒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介质阻挡放电降解水中微囊藻毒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LR,一种强烈的致癌剂,是蓝藻水华时产生的一种主要的藻毒素.本文研究了多根高压电极介质阻挡放电对该毒素的降解.从实验室培养的铜绿微囊藻中提取微囊藻毒素,经富集、纯化后于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对其分析检测.实验研究了峰值电压、频率、曝气量及电导率对介质阻挡放电降解微囊藻毒素的影响.研究表明:微囊藻毒素的去除率随峰值电压、频率、曝气量的增加而增大,但随电导率的增加而减小.  相似文献   

18.
以铜绿微囊藻为供试藻类,从发生黄化的铜绿微囊藻液中分离出了1株溶藻细菌H1.对溶藻细菌H1进行的生理鉴定和16S rDNA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菌株为短芽孢杆菌属.H1菌对于铜绿微囊藻的降解特性表明:该株溶藻细菌对于铜绿微囊藻有很好的去除效果,1 d后叶绿素去除率达到了71.6%,7 d后叶绿素去除率为80.48%.在溶藻过程中,营养物质氮和磷从藻细胞内转移到了藻细胞外.  相似文献   

19.
低功率超声波去除铜绿微囊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富营养化水体中的藻污染问题,利用超声波在水中的机械效应和空化效应产生的高压、冲击波、声流和剪切等力学作用,研究不同超声频率、超声功率、超声时间对铜绿微囊藻的去除影响.结果表明,当超声频率为500 kHz,超声功率为80 W时,藻类的去除效果最好,超声5 min后,除藻率可达到94%,而且通过二次超声可进一步抑制残余藻类的生长,稳定除藻效果.最后,采用FDA-PI双色荧光法观察和识别经超声处理后藻细胞的存活形态和结构变化,研究超声除藻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20.
微囊藻毒素作为一种自然生物毒素,对水环境有较大的危害,其在线监测的应用对于水质安全管理有重要的意义。该文开展了微囊藻毒素的在线监测研究工作,考察了基于激光诱导全内反射荧光和免疫分析技术的微囊藻毒素在线仪的实际运行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当微囊藻毒素LR浓度为0.25μg/L时,微囊藻毒素在线仪的记忆效应不显著,多次测定误差可控制在20%以内。典型河流型饮用水源地西江肇庆段的连续监测结果表明,微囊藻毒素在线仪运行稳定可靠,能够实现水质快速监测及预警的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