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当一块铀235的体积大于一定的“临界体积”时,就会发生链式反应,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原子弹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的,原子弹内部的铀块是分开放置的,每一块的体积都小于临界体积,投弹时原子弹内部的引爆装置把这些铀块挤压到一起,使铀块的体积超过临界体积,发生剧烈的链式反应,产生核爆炸。  相似文献   

2.
铀-235是个淘气的核小子。它拥有强大得难以想像的能量。要是发起怒来,整座山也会被它掀翻,原子弹的威力大家听说过吧?不过核电站正是看中了这一点,把它请去帮忙发电。拳头大小的一块天然铀(铀-235的含量不到1%),可以发电5万度;而这么大的一块煤炭,只能发电3度。一座100万千瓦的大型燃煤电站,每年需要煤炭300万吨;要是改用核能发电,30吨核燃料就搞定! 核小子本事大,缺点也不少。它脾气暴躁,不好控制;产  相似文献   

3.
就在我们这一代,人们看到人类进入了原子时代。但是人们并不认为原子时代始于1945年8月,当向日本投下了第一批原子弹的时候,而是认为始于1954年6月27日,当第一座原子发电站在苏联开始运转的时候。从第一座原子发电站到原子动力技术第一座原子发电站是怎样的呢?原子发电站的心脏是一个反应堆。这是一个特别的反应堆,在这个反应堆中进行着铀核里面的能量变成可以利用的热能的转化。热能就被用来推动产生电力的涡轮发电机。原子发电站的“燃料”是浓缩铀,它合有5%的铀—235。反应堆里全部约贮置五百五十公斤的铀。发电能力为五千瓩的原子发电站一昼夜只  相似文献   

4.
1964年10月,我国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1967年6月,又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氢弹。从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到氢弹爆炸试验成功,我国仅用了2年零8个月的时间。1970年4月,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研制“两弹一星”是我国在20世纪50、60年代做出的重大决策,这一成就为中国科学技术跨越式发展积累了成功经验,也为中华民族创造了宝贵的“两弹一星”精神。  相似文献   

5.
简要介绍了我国研制原子弹、发展核事业的光辉历程。截至1984年,我国共进行了29次核试验均获成功,其中包括第1颗原子弹和第1颗氢弹。  相似文献   

6.
正"开天辟地,创出新领域,自然得之,模仿练习,细游旧山河,只能失之。"——卢鹤绂卢鹤绂(1914~1997),中科院院士,核物理学家,中国核能之父。他发现了热离子发射的同位素效应,发明时间积分法;首次面向全球公开估算铀235原子弹和费米型链式裂变反应堆的临界大小的简易方法及其原理;提出最早期原子核壳模型并明确核半径新的计算公式;发展出可压缩流体的粘弹性理论等。  相似文献   

7.
<正>神机妙算1945年7月,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在美国的新墨西哥州沙漠爆炸。40秒钟后,爆炸引起的滚滚气浪冲到科学家们进行观测的大本营里。第一个起身的是美籍意大利物理学家恩里科·费米。  相似文献   

8.
5月22日,我院邀请中国原子能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王方定教授和中国科学院生态研究所副研究员胡鞍钢来我院,分别就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及国情问题做学术报告,受到我院师生的热烈欢迎。王方定教授是“奋斗者的足迹”知识分子报告团主要成员,曾在国内许多单位作过许多场报告。他以参加研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亲身经历,  相似文献   

9.
《科技潮》1998,(9)
现今40岁以上的人都不会对这张照片陌生。一向持重的我国开国总理周恩来难得以这样完全形之于外的自豪、喜悦的飞扬神采呈现在公开场合。这是周总理在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宣布这一消息时的情景。在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后,经过2年8个月,1957年的6月17日我国又成功地爆炸  相似文献   

10.
1945年8月6日,美国空军向日本广岛投下一颗原子弹,一二十万人死于爆炸和后来的原子病。两天后,日本依旧沉默,美军又于8月9日向长崎投放了原子弹。事后,美方推算,约有3.5万死亡,6万人受伤。负责原子研制计划的格罗夫斯将军说:“这个数字比我们预先估计的少得多。”那么,“原先估计”的是多少呢?是“这个数字”的两倍。为什么这么讲呢?原因很简单:美国当初对长崎投入的是两颗原子弹而不是一颗。也就是这个缘故,所以当死亡数字出来以后,格罗夫斯大失所望。而倘要对此予以深究,那原因不外两个:其一,两颗 原子弹都比较偏离目标;其二,两  相似文献   

11.
前不久,日本披露驻冲绳美军在训练中大量误射含铀子弹,4月25日朝鲜又谴责驻韩美军拥有含铀子弹。一提到铀,人们就会怒到原子弹。其实,这里所说的抽子弹系指抽制穿甲弹,它是  相似文献   

12.
目前,核武器有三代:第一代是原子弹,即利用铀235或钚239等重原子核裂变反应瞬间释放巨大能量的核武器;第二代是氢弹,即利用氢的同位素氘、氚等轻原子核的聚变反应瞬间释放巨大能量的核武器;第三代是特定功能核武器,主要有钻地核弹头、中子弹、电磁脉冲核弹头(又称高能射频核弹头)等。中子弹是第三代核武器家族中的成员。何谓中子弹?中子弹又称弱冲击波强辐射弹,是一种利用中子辐射大规模杀伤对方人员等有生目标的一种核武器,实质上是一种特殊的低当量小型氢弹,其最大的特点是“对人不对物”。中子是基本粒子的一种,是原子核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一九四五年八月六日,美国在日本广岛投下了第一颗原子弹。这颗原子弹向全世界公开了一项自第二次大战以来始终保持着秘密的巨大的工业部门——原子武器工业部门。这种受垄断资本操纵的国家企业是帝国主义阶段的国家和私人资本相结合的最高形式,也是追求最大限度利润的现代资本主义基本经济法则最突出的表现。  相似文献   

14.
《奇闻怪事》2013,(8):42-43
1945年5月8日,德国宣布投降。7月26日,美国、英国和中国三国发表《波茨坦宣言》,敦促日本迅速投降,但日本政府置之不理。8月6日和9日,美国为迫使日本投降,分别向广岛和长崎各投下了一颗原子弹。可事后有人发现,其实美国向日本投了3颗原子弹,长崎就两颗,有1颗没有爆炸,最后神秘失踪。,美苏两个核大  相似文献   

15.
1939年10月,为防止法西斯德国首先制造原子弹,爱因斯坦向美国总统罗斯福写信,建议研制原子弹。1945年8月6日,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在日本广岛上空爆炸。当原子弹造成的种种惨象不断被媒体传播时,人们第一次感到了对科学的恐惧。那些参与发明原子弹的物理学家产生了自责的心  相似文献   

16.
1967年6月17日上午8时20分,我国西部地区新疆罗布泊上空,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获得完全的成功。三十多年过去了,试验全过程中的困难、艰辛、风险与酸楚,时时犹在眼前。从蛛丝马迹中探索氢弹的奥秘 自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成功地爆炸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后,科学技术人员激发出向研制氢弹奋斗的极大热情,但当时也只知道氢弹的一般原理,即用原子弹当扳机,先将原子弹起爆,爆炸产生的百万度以上的高温,将使氢弹的热核材料产生剧烈聚变,释放出更大的原子能,使温度和压力极度升高,因而产生更大当量的爆炸。但更深层次的原理和…  相似文献   

17.
日本的8月,骄阳似火,在微带凉气的樱花与松柏树荫下漫步,使人感到清新舒畅。广场远处几个孩子自由自在地戏逗着一大群鸽子,近处树枝上几只知了发出略带倦意的鸣叫,一派和平宁静的景象。若不是负责接待我们的那位日本姑娘的解说和看到在原子弹纪念墓碑前祈祷的几位老妇人,有谁能想到,这就是离40年前人类历史上第一颗原子弹轰炸中心仅300米的广岛和平公园呢? 1945年8月6日清晨8时15分,美国在广岛上空投下了第一颗原子弹,整个城市顷刻间化为一片焦土,20余万人丧生。三天后,另一颗原子弹投在长崎,炸死73,884人,伤74,909人,烧毁房屋18,409座。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的侵略战争不但给中国和其他国家人民造成深重的灾难,也给日本人民带来了巨大痛苦。战后,美国占领军不准任何人谈论原子弹爆  相似文献   

18.
所有佛教徒都热烈拥护在亚洲健立无原子武器的和平地区的主张。第一颗和第二颗原子弹都投在亚洲,亚洲人民是首蒙原子弹的灾害的,而当前,亚洲面临原子战争的严重威胁。十三年前几十万生命的毁灭和今天成千成万原子弹受害者和原子病患者的悲惨生活,对每一个亚洲人说来,都是深巨的创痛。一个十六岁的广岛学生患着原子病,在受了痛苦的手术之后,他说:“我要和全世界的孩子握手,愿他们再没有人遭受我所受到的痛苦。”这就是亚洲人民反对原子武器斗  相似文献   

19.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制成原子弹的国家,也是至今唯一在战争中使用过原子弹的国家。1945年7月,美国原子弹试验成功,时隔一个月,它便将当时仅有的两颗原子弹分别投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从此,核恐怖的阴影一直笼罩着世界。二次大战后,美国一直把核武器作为其军事力量的主要支柱和与苏联争夺世界霸权的重要手段,将核部队的建设放在扩军备战的首位。四十年来,美国投入了大量人力和巨额资金,从事核武器的研究和生  相似文献   

20.
《科技潮》1999,(11)
毛泽东曾说过:没有那一声巨响,就没有中国在国际上的大国地位。距今35年前的1964年10月16日,在我中国大西北的戈壁滩上,一声巨响震撼了五洲四海,一朵蘑菇云腾空而起,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1967年6月17日,我国又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氢弹,提前实现了毛泽东在1958年6月关于"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我看有10年功夫完全可能"的预言。"两弹"的研制成功,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振我军威,扬我国威,振奋了民族精神,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全国沸腾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