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0 毫秒
1.
除了芬兰产业技术转移的模式之外,芬兰产业技术转移的相关政策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芬兰产业技术转移政策的演进,经历了从推动点式产学研的合作,到从地方产业特点出发,建立专家技能中心,推动地方创新产业发展,再到国家层面建立开放式创新平台,集聚全球的科技创新资源,推动以企业为创新主体,在市场与公益之间寻找平衡,解决产业共性技术与关键技术,推进国家层面的高新技术行业的发展。其实施主要以科技计划为抓手,整合各类科技资源,不断创新,建立起较为完善的产业技术转移政策体系,从而极大的推动了芬兰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技术预见与创新发展在战略规划、网络建设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关联性。技术预见在企业层面上可以为企业技术创新的战略规划提供依据,为企业技术创新的质量提供保证;在区域层面上,可以有效引导区域产业的创新方向,实现区域创新的可持续发展;在国家层面上,可以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高效运行提供有利方式,促使创新主体的衔接与合作、创新网络的整合与集成。  相似文献   

3.
在国家五大创新体系中,知识创新体系和技术创新体系之间有一个桥梁,即“技术转移体系”.这是国家创新体系中最薄弱的一个环节。所以针对我国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急需创建“以企业创新需求为导向.以大学和科研院所为源头,以技术转移服务机构为纽带,结合的新型技术转移体系”。  相似文献   

4.
我国技术转移的现状、问题及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技术转移体系是连接知识创新体系和技术创新体系的桥梁和纽带,也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技术转移体系完善与否和功能强弱,成为制约我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因素.笔者通过对我国技术转移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进一步提出了促进我国技术转移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创新成绩受益于大学技术转移。大学在技术转移体系构建中,通过确立技术转移目标,制定知识产权政策,设立技术转移办公室,实施技术转移全过程管理,从不同方面保障与促进了大学技术转移体系的建设,形成了有效的运行机制,逐渐构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技术转移模式。为中国高校技术转移及创新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及启示。  相似文献   

6.
打造一流技术转移平台促进区域创新能力提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转移是构成国家自主创新体系和区域创新体系的关键环节,在创新的循环流动过程中,技术的转移与扩散发挥着承上启下的关键纽带作用。适应区域科技经济发展的需要,2005年东北技术转移联盟正式成立,联盟成立以来,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业务不断发展,为促进区域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新形势下,我们要继续把技术转移作为创新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来加强,改革管理体制,创新运行机制,运用市场经营手段打通技术转移过程中存在的诸多瓶颈,加速科研成果的市场化和产业化,为建设创新型省份,促进…  相似文献   

7.
全球主要国家技术转移体系的发展与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转移既是技术获取的方式,又是技术成果商业化的重要途径,因此,技术转移是技术创新的重要环节,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知识流动对技术创新的作用日趋重要,加强技术转移体系建设,特别是促进公共研究成果的技术转移。成为主要发达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点。  相似文献   

8.
<正>科技创新的本质在于人力资源的管理创新,高校原创技术固然与科学家群体密不可分,但技术转移职业群体却在高校存在缺失的情形。随着中国以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政策的深入推进,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成为推动科技进步的一个重要抓手。20多年来,技术转移机构建设从试点到示范,直到形成今天被广泛关注的"新常态",但在技术转移机构(尤其是高校内设技术转移机构)如何实现有效促进成果转化的内涵建设上,尚存在较大争议或讨论空间。  相似文献   

9.
《创新科技》2018,(11):9-13
当今的世界已进入一个科技创新的重要时代,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得到较快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促进技术转移转化工作是我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任务,也是科技创新体系中的核心环节。在新时代河南创新发展的背景下,本文分析了河南省技术转移转化的发展现状,提出了在科研创新评价体系、产学研协调、投资环境、技术转移中介机构、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建议,为完善河南省技术转移转化的对策给出相关建议,以加快技术转移转化,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0.
正"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工作。"科技部创发司副巡视员黄伟在"共享·融合共建成果转化高地"长三角创新合作发展论坛上如是说。紧接着,他说:"我们推进国家技术转移体系的建设,是为了补足在特定发展阶段技术转移方面的短板,其中既要尊重市场的规律,又要避免干扰市场的竞争。始终坚持以‘政府主导、市场推动、改革牵引、创新机制、问题导向、聚焦关键、纵横联动、强  相似文献   

11.
积极推进中国创新驿站河南站点建设,着力构建我省以企业创新需求为导向,以大学和科研院所为源头,以技术转移服务机构为纽带,产学研相结合的新型技术转移体系。  相似文献   

12.
技术转移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的薄弱环节,大学技术转移模式探索方兴未艾,但由于国情不同、校情不同,其功能及人员属性定位受到诸多限制与束缚,往往容易导致缺乏可持续发展活力.单纯的行政化或公司化都存在先天制约,关键在于如何通过政策引导激发从业人员活力,从而通过创建、凝聚技术转移创新团队,吸引、培养出一批复合型技术转移经营人才,通过联合、联盟、联动,积极促进政产学研用结合,推动技术转移实现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3.
目前,闽台科技资源整合成绩显著,但整合的深度和广度还有待加强,需要从单纯的产业转移和产品贸易向创新合作、技术研发等层面升华,需要从产业价值链低端的简单合作向产业价值链高端的创新合作转移。在闽台科技资源整合中,两地可通过以新兴产业为依托的承接链式模式、以平台共建共享为基础的双赢模式和以项目为纽带的互动模式,促进闽台科技交流与合作上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需求面创新政策实施的背景、对象、工具、评价等方面进行系统阐述,总结了各成员国在政策实践上的积极探索。发现其中许多重要思想值得我国借鉴,为我国完善创新政策体系、加快技术转移和应用提供了极为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我国高校技术转移既是一个动态过程也是一个社会过程,但同时转移的技术成熟度较低,因此,只有当技术成熟度与市场成熟度匹配时才能产生合作,合作涵盖了技术和市场的各个成熟维度,相关的工作分别由大学科研院、经营性资产管理办公室、技术转移中心等相关单位负责,形成我国的高校技术转移体系框架。促进我国高校技术转移体系创新必须构建政策体系,建立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加强商业化管理以及对中试环节支持。  相似文献   

16.
技术转移机构建设是大学技术转移体系建设的首要工作。"公司制"大学技术转移机构,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具有可以合理利用资源、机制灵活、管理科学等特点和优势,构建大学技术转移管理创新模式,加大对外合作力度,加快技术转移步伐,可以有效推进产学研合作。  相似文献   

17.
当今社会的经济发展以知识和创新思维为基础,并依赖企业对于新产品和新工艺的创新发展为推动力,技术转移为企业与高校搭建了桥梁,使高校科研成果可以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本文首先阐述了高校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的重要地位,然后分别讨论了我国高校服务地方技术转移的各种具体模式,对不同模式的实践情况和差异性进行对比分析,在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探索高校服务地方技术转移的适宜模式。  相似文献   

18.
付恭华  王莹  陈春林  曾开 《江西科学》2021,39(6):1124-1129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两院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江西省在"十四五"规划中也明确提出要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加大研发投入,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创新引领发展的能力.总结归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技术市场的概念与内涵,系统梳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与模式,技术市场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制约因素及对策.旨在为推进江西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大力推动技术转移机构建设、实现能力升级是优化我国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的必然举措。从组织分层能力视角,探讨了技术转移机构中个体、团队/项目、机构三个层面的能力结构,并通过统计公报与调研数据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能力的现状与制约因素进行分析,最后基于能力升级提出相应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技术转移是太原市创新体系建设中的薄弱环节,缺乏良好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成为太原市科技型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障碍.因此,充分发挥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中介机构和企业等各方面的作用,完善技术转移体系,探索技术转移的有效运行机制,加快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建设,是当前太原市建设创新型城市十分紧迫的战略性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