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访谈及对广西体育局武体中心2008年和2009年《武术段位制》晋级赛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了解广西高校实施武术段位制的基本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找出原因,在此基础上建议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和教学模式以推动武术段位制在广西高校的开展,传承武术运动的精神,弘扬中华武德。  相似文献   

2.
赵宝虎 《科技信息》2010,(34):I0273-I0273
武德的缺失已成为武术界及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武术教学中武德教育亦是如此,我们应认真地反思,努力完善武德的教育教学工作。武术教学中加强武德培养在使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强悍的民族精神;使学生具有坚强的意志、规范的行为;使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情操;促使学生构成优良的人格品德因素;强化大学生的进取意识;促进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凸显着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3.
武术与传统文化结合紧密,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当前民族精神的一种重要载体。通过对武术所承载的传统文化的梳理分析认为,武术可培养爱国主义、刚健有为、民族认同感等民族精神。现今社会应积极利用学校武术教育培育青少年民族精神,树立武术是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坚定信念,,赋予武德以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4.
武德对大学生的德育价值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海欧  龙佩林 《科技信息》2009,(21):I0129-I0130
大学生群体是未来社会建设和进步的主要力量,其整体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决定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而武德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能够凝聚一个民族的重要的精神力量之一,武德对于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易丽萍  陈定元 《科技信息》2011,(12):266-266
武德是武术在几千年的实践和发展中,习武者不断从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和智慧,逐步形成的传统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形成的现代武德,要摈弃封建腐朽的东西,继承精华,把武德教育与爱国精神、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武术人才的品德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本文通过对部分专家的访谈以及对江西高校体育学院武术专业学生、群众武术爱好者的调查,结合文献资料,阐述了武德教育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对武术人才培养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在软实力发展背景下大力发展武术产业是时代所需,武术产业发展对我国软实力构建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武术产业的发展能很好地将武术蕴含的文化元素输送到各个角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和价值观,有助于我国树立勇于拼搏、自强不息的良好形象和追求和谐、共同繁荣的和平崛起的大国形象,从而提升我国的软实力地位。在软实力背景下我国武术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应该体现愉悦享受、平凡真实的技击搏斗、武德精神以及美、天人合一和谐养生的文化品格。武术产业发展应围绕武术丰富的文化内涵,挖掘其能开发的文化符号,打造武术产业品牌,通过各种传媒渠道、政府扶持等途径最大范围的扩大消费群体,拓展武术产业的发展空间,充分发挥武术产业在国家软实力提升过程中的文化作用。  相似文献   

7.
白洋 《科技信息》2012,(21):128+155-128,155
为了研究武术精神对大学生人格的影响,为了使武术能够更好的促进素质教育;改善课堂思想教育的实效性。本文通过对郑州市几所高校大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研究。结果发现武术中的诸多精神,对大学生的人格、心理有很大的影响。结论认为,重视这些精神的开发和培养,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健全到人格。随着武术教学的逐渐深入到当代大学生的选修课程当中,武术教学中的健康人格的培养也就越来越重要。  相似文献   

8.
王蓓 《科技信息》2010,(27):125-125
武德是武术教育理论中的核心内容,武德教育已经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个部分,在我国大力推行公民道德教育、提倡"八荣八耻"的今天,武德已经具备新的时代价值。文章从武德的认识价值、和谐社会价值、精神价值和文化价值等方面进行了较深入探讨,这对中国传统文化更好的继承和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武术是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在我国有着极其深厚的群众基础,推广普及武术运动对弘扬民族文化精神,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课题运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归纳分析法,对南宁市中专生参加武术教学兴趣状况的调查和分析,了解中专生对武术的兴趣状况,为揭示兴趣在武术教学活动中的功效,探索其形成条件和培养方法,促进武术教学的深入发展,进一步提高武术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0.
武术段位制在我国颁布实施已经5年了,在国际上也广泛施行。它对武术运动推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它的实施情况在各地却有较大的差别。通过对武术段位制的调查研究,结合安徽省高校开展武术运动的现状,探讨武术段位制的实施办法,为促进武术运动在高校的进一步开展,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符文康 《科技资讯》2008,(36):132-132
武术散打课教学中对大学生进行武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武德教育是散打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大学生德育的重要手段。武德教育可在不同的内容形式上体现,教学中要采用多种手段,抓住时机把握量、灵活地进行。  相似文献   

12.
叶茂忠 《科技信息》2012,(6):298-298
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其核心就是重在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其中加强学生精神修养教育尤为重要,高职院校开设武术课程的意义,不仅在于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健身锻炼观,更重要的是在于加强对人文精神“修身养性”这一层面上的培养,本文通过对武德内涵的分析,阐述了加强武德教育实施的有效途径,从而培养学生人文素质。  相似文献   

13.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是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经济全球化为高校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提供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高职院校应以与时俱进的精神为指导,充分发挥“两课”教学主渠道作用,通过人文素质教育等途径来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4.
我国大学生的国防教育与民族精神的培养,历来是高校对于学生德育教育比较关心的问题,高校通过对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旨在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爱国主义精神。通过分析国防教育与民族精神之间的内在联系,阐述了目前在大学生国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根据我国社会和高校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通过国防教育培养大学生民族精神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浅谈对普通高校武术教学现状的分析与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贾宇龙 《科技资讯》2009,(4):207-207
武术作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全民健身计划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学校又是推广、发展、普及武术的重要阵地。通过对高校武术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新的对策,并从转变思想、师资培养、教材创编、教学手段与组织形式,以及改善教学条件等方面加以阐述,意在拓宽发展高校武术教学的新思路,提高高校武术的教学水平,推动中国武术运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和比较分析法,对西藏高校武术项目选修课对大学生健康人格影响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西藏高校武术项目(长拳、太极拳)选修课能使参与者人格的总体状况得到改善;运动量相对较小的太极拳在情绪及精神方面的影响有优势,太极拳运动对于女生的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7.
车坦 《科技信息》2011,(14):242-242
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民族精神的振兴成为时代的强音。中华武术与传统文化的协调发展中,融入了深厚的传统文化思想内容,因而中华武术便成为振兴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高校是发扬武术的重要阵地,理应传承中华武术,但陈旧的课程内容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本文在对重庆多所大学武术选项课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广泛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建立高校武术课程内容以及各武术类别的具体内容改革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徐磊 《科技信息》2010,(8):I0257-I0257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是东方文明在现代体育运动中的典型代表,有着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是一种独特的历史文化现象。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并结合自己多年的武术学习与实践,对武术继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同时就武术继承与创新提出了一些见解,以推动武术走向世界,走向奥运,在我国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19.
武术历来都属于我国的传统文化,散打是武术运动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一项富有中国特色的项目。武术散打运动不仅有利于大学生心理、生理等方面的成长,也有利于塑造大学生性格,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对他们产生积极影响。此外,武术散打运动还有利于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利于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对营造良好的社会生存环境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本文主要结合武术散打运动的特点,分析当今高校开展武术散打运动的特点与作用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0.
对高校建立课外武术俱乐部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的业余生活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高校课外武术俱乐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目前俱乐部运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高校开展课外武术俱乐部活动的作用、武术俱乐部活动的发展思路和俱乐部管理中应注意的问题等方面加以阐述,旨在充分发挥俱乐部在继承、发扬、传播武术文化,弘扬民族文化方面的作用,使高校课外武术俱乐部成为高校武术教学的第二课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