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时下,在一些有识之士为文学的人文精神之失落的问题忧心忡忡时,我不由得想起了“五四”新文学史上一桩有名的笔墨官司——“为人生的艺术”与“为艺术的艺术”之争。这两个不同时代提出的问题之间似乎存在着某种历史的因果联系。 所谓文学人文精神的失落,无非是指在当前这一社会转型期,商品经济、商品文化对于文学自身品格的浸淫乃至扭曲。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文人津津乐道于自言自语或大众趣味,文学成了一种“无关心”的自娱、消遣。这同70余年前一批“五四”浪漫派诗人所标  相似文献   

2.
语文教育既是语言教育,又是人文教育,承担着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发展个性、完善人格的重任。面对当代道德教育容易陷入单一的“知识化”、“形式化”的困境,在语文教学的历史文化道德教育情境中,利用语文教材中丰富的人文资源,通过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人文精神,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文学的情趣,塑造人文品格是一项不错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与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充满了历史意蕴与人性关怀的一种文学形态,“人文精神”是其内在灵魂,因此,人文精神的渗透与高扬是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的重中之重,而一支高素养的教师队伍是做好人文精神教育工作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4.
编后记     
本期首先奉献给大家的是一组“20世纪中国文学反思笔谈”的专栏文章。作者大都是中青年,因而也更多一些学术锐气。如蔡震的《为人生与为艺术——一个困扰20世纪中国文学的话题》在对与当前人文精神讨论相联系的20年代文学“为人生”与“为艺术”的论争的重新思考中质疑了20世纪中国文学为人生的现实主义主导精神;王晓初的《走出古典、20世纪中国文学的终结》同样从当前人文精神的讨论切入,重新梳理和思考了20世纪中国主流文学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精神,进而提出20世纪中国文学已经走出古典,从而终结了自己的历史使命的结论。当然在学术研究中,某一方面的强调与创新,往往意味着对其他方面的忽略和漠视,因而这些文章或许也有自己的片面性,但是它的片面又标志着突破一般思维模式的某种拓展与发现,因而或许可以引发更多的片面,合成对20世纪中国文学更深刻意义上的全面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5.
文学是人类思想的镜子,文学的发展脉络往往折射出人类精神进步的轨迹.西方文学也是如此.通过西方文学人文精神演进的轨迹,我们可以把西方文学精神划分为四个时期,即人与自然对峙文化形态中的人文精神;人与神对峙文化形态中的人文精神;人与物对峙文化形态中的人文精神;与人对峙的对象消解时代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6.
文学是人类思想的镜子 ,文学的发展脉络往往折射出人类精神进步的轨迹。西方文学也是如此。通过西方文学人文精神演进的轨迹 ,我们可以把西方文学精神划分为四个时期 ,即人与自然对峙文化形态中的人文精神 ;人与神对峙文化形态中的人文精神 ;人与物对峙文化形态中的人文精神 ;与人对峙的对象消解时代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7.
从巴赫金复调诗学看,20世纪80年代“重写文学史”思潮中出现的《哥伦比亚美国文学史》,以对话主义的文学史观,大胆展现了一幅复调的文学史图景,闪耀着新的人文精神的光芒,为现代中国文学史的写作带来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8.
人文精神大讨论是在市场经济得到发展、世俗化浪潮不断涌现的背景下,文学理论批评界掀起的一次人文主义文艺思潮的冲击波.这场论争始于对文学“危机“的探讨,很快波及并扩展到人文学术领域.“论争“尽管存在着种种缺陷和局限,但却显示了知识分子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所面临的问题.展望当下的人文精神建设,应从传统文化语境、全球化语境、世俗化语境中来着手进行.  相似文献   

9.
公维英 《科技信息》2011,(17):I0234-I0234
文学作品中包含着丰富的人文思想,语文课的文学教学应该体现人文思想,揭示文学即人学这一本质。借助文学教学的情感洗涤实现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借助文学教学的美育功能实现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借助文学教学的拓展延伸实现对学生的人文教育,让文学教学一开始就要立足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利用文学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是一条良好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现在大学教育改革提出的"博雅教育",旨在实现受教育者素质的全面发展,而其中人文素质教育成为核心,英美文学即是我国高等院校英语专业实现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一门主干课程。因为文学教学以文学为依托,既训练语言能力又培养人文精神;英美文学则通过英语语言把文学与文化结合起来,是英语语言艺术与西方人文精神的整合体;英美文学教学渗透文化素质教育,实施人文精神培养,方得以实践现代教育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博雅教育。  相似文献   

11.
鲁迅选择文学,不单纯是顺应时代要求对社会使命的承担,更来自于他的内在生命自觉,是他听从内心召唤、回归自我的必然结果.从翻译到创作,从小说到杂文,30多年如一日始终守持“为人生”的文学主张.鲁迅的确十分重视和强调文学的社会功用,但无论是在理念上还是实践中都突破了附属于政治社会需要的“实用”层面,而是特别关注人的生命状态,探究灵魂的奥秘,传达自我生命体验,因而具有相当深厚的人文精神底蕴.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的人文精神在传承古代人文传统的基础上,用一种新的文化精神和价值影响了新时期文学并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回顾与反思新时期人文精神在不同的文学阶段所体现的价值和所发挥的作用,对其内涵进行重构和再整理,对于更好地研究当代文学运用恰当的人文精神为文学增加新的活力,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主编寄语     
在校党委的支持下,作为切实提高学报的稿件质量和学术品位的举措之一,今年,校内外一批颇具科研实力的中青年学者应邀成为了我刊的特约撰稿人。开春时节,我们陆续收到了他们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里的最新成果。其中,刘忠诚的《文学:‘生活经验版’与‘心灵经验版’》,从创作和阅读两个层面对文学进行了本源性追问。在这种追问的进程中,作者于不动声色中一点点地拆除了将文学仅仅囿于“生活”和“生活经验”的传统樊篱,为我们提供了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认识文学,解读文学作品的可能性。胡银根的《人文精神涵义等若干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古诗十九首的作者们生活在汉末建安前,这是一个正直废放邪狂炽结的历史时期,人们从关心社会政治转向了对个人自身的关注,人文精神也相对低落。十九首较集中地从两方面表现了他们的人生追求:一对性爱的渴求,二面对死亡产生的种种困惑。因而在无形中触及到“爱与死”这一文学创作中的重大问题。人们对死亡的关注是佛教在中土传播的社会心理基础,而十九首作者人文精神的低落则为建安时期人文精神的高扬和文学的自觉积蓄了力量。  相似文献   

15.
文章对当前语文教学中出现的将人文精神教育“伪圣化”的倾向进行了剖析与反思,论述了弘扬人文精神的价值和意义,提出语文教学必须克服人文精神教育的“伪圣化”倾向。由“关注教”、“关注学”转向“关注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才能实现语文课程功能的根本性转变。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王勃《滕王阁序》文学用典形式与内涵的双重揭示,指出初唐时期宗儒的宦游文士较为普遍的文化心理动因和人文精神特点,即建功立业的迫切心理和人文精神的全面勃发。从而得出文学典故保持生命力的文化机制在于文学符号在历史过程中形成的综合性审美语境内涵的多种阐释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出现了对“人文精神”讨论的热潮.王晓明教授据此编了一部《人文精神寻思录》,在一些学者们的讨论文章中,隐约地曲折地表现出对鲁迅的否定,他们认为鲁迅的作品与社会政治关系密切,缺乏终极关怀,鲁迅精神中缺乏人文精神,并怀疑今天学习鲁迅精神的意义.本文认为鲁迅精神中体现了人文精神,鲁迅精神对当代人文精神的生成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作为五四与新时期文学代表人物的鲁迅与莫言在许多方面有相通之处,尽管两人关注中国文化“吃人”意象的立足点不同,创作风格不同,审美观点不同,但是他们在对人物深层文化心理的挖掘上,在作品所隐含的现代性思考上,在作品复调形式的运用上都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对中国封建文“化吃人”意象的精神阐释是百年人文精神重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寓人文精神于外语课堂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祥金 《镇江高专学报》2000,13(2):35-38,48
一、人文和人文精神汉语中 ,“人文”这个词古已有之。现代汉语里的“人文” ,实际上就是指精神文明 ,“包括人类社会各种文化现象” (《辞海》 ,19 99:864 ) ,人文因素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人文精神” ,英语称“attitude” ,既指一个人对待自我、他人、自然和社会的“态度” ,更包括“做人”这一深刻的蕴涵 ,周远清同志对此曾有过精辟的概括。寓人文精神于外语课堂教学 ,就是要在一如继往地注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同时 ,再加上一个“attitude” ,引导学生善待自己、善待自然、善待他人、学会合…  相似文献   

20.
针对目前高校图书馆流通服务中存在的人文精神缺失问题,阐述了弘扬人文精神的重要意义,指出在图书馆流通服务中只有坚持“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宗旨,才能使流通服务充满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