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白洋淀风景名胜区旅游资源分类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新县白洋淀风景名胜区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但至今仍未跳出以观赏旅游为主的传统旅游模式.依照我国2003年5月1日颁布的《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 /18972-2003)国家标准,对安新县白洋淀风景名胜区旅游资源进行了系统分类,并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进行了评价,提出了加快旅游资源层次开发,实现白洋淀风景名胜区由传统水域风光向现代生态旅游转变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风景名胜区是自然与文化的统一体,是满足人类对大自然精神文化与科教活动需求的地域空间综合体。通过探讨北京东灵山、百花山风景名胜区草甸资源在自然科学、自然美学、游憩服务方面存在的功能和价值,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对该区域退化的草甸景观格局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影响该区草甸景观退化的主要因子,并建立了草甸恢复示范区.为风景区的植被景观恢复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参考我国山岳型旅游地旅游资源质量评价体系,构建了包含3个评价项目共18个评价因子的太姥山风景名胜区生态旅游资源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采用模糊数学方法对太姥山风景名胜区旅游资源进行模糊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太姥山风景名胜区在5个评价等级中明显趋向好和很好两级,旅游资源质量总体达到良好水平.  相似文献   

4.
风景名胜区的游憩价值评估是制定管理政策,协调利益相关者利益的基础.笔者运用费用支出法与支付意愿调查相结合的方法,估算出中山陵园风景名胜区的年游憩价值为15.940亿元,根据不同假设计算的游憩总价值现值在471.4亿元~7532.4亿元(折现率3.5%).笔者认为游憩价值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主要影响因素有游客数量、消费水平及时间价值.另外,游憩价值的外溢性及其与资产价值之间的关系对经济管理政策的制定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对坎布拉风景名胜区旅游资源进行定性分析与定量评价,认为该地旅游资源层次较高、组合性好,为促进发展,有必要进行深度开发规划.对坎布拉风景名胜区的景点地域功能分区、资源开发组合模型和区内外旅游交通线路进行初步规划,并计算了坎布拉风景名胜区的旅游环境容量.  相似文献   

6.
为了评估旅游资源开发获得的经济效益,以济南市千佛山风景名胜区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区旅行费用法研究旅游资源开发获得的游憩价值。研究表明:2009年千佛山风景名胜区的游客主要是来自山东省的15个地、市,交通、住宿、饮食、门票以及购买各项旅游消费品费用支出约8 341.9万元。以2007年山东省人口统计数为基础建立的旅游率和旅行费用的回归模型评估得到2007年千佛山风景名胜区的游憩价值为1.44亿元,远大于其现实经济价值。该研究结果不但丰富了中国资源环境价值评估的理论研究和应用实践,而且也对政府部门的决策以及千佛山风景名胜区的旅游资源管理与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为了评估旅游资源开发获得的经济效益,以济南市千佛山风景名胜区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区旅行费用法研究旅游资源开发获得的游憩价值。研究表明:2009年千佛山风景名胜区的游客主要是来自山东省的15个地、市,交通、住宿、饮食、门票以及购买各项旅游消费品费用支出约8341.9万元。以2007年山东省人口统计数为基础建立的旅游率和旅行费用的回归模型评估得到2007年千佛山风景名胜区的游憩价值为1.44亿元,远大于其现实经济价值。该研究结果不但丰富了中国资源环境价值评估的理论研究和应用实践,而且也对政府部门的决策以及千佛山风景名胜区的旅游资源管理与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森林生态美学理论的提出有利于缓和美学与生态可持续价值之间的冲突.通过森林生态美学理论的应用,将扩展风景游憩林的概念内涵,促进风景游憩林经营美学指导思想的转变,完善风景游憩林的美学评价体系.在今后的风景游憩林经营实践中,应提高对森林生态美重要性的认识,注重森林生态系统管理措施的应用,通过景观设计提示、风景小道设计、不同森林景观经营模式的选择等途径来提高风景游憩林的生态美学质量,并引导森林游憩者获得良好的生态美体验.  相似文献   

9.
我国幅员辽阔,名山大川、森林草原、湖泊海滩、瀑布溶岩等自然风景名胜,以及古老建筑、优美园林、民族特色的村寨等,都是宝贵的旅游资源.它们除了供人们观赏风景、休养、游览外,有些也可供科研教学之用.目前已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84处和500多处地方级风景名胜区,这些风景名胜区的面积达到我国国土面积的1%左右.因此,做好风景名胜区及适宜旅游的保护区的  相似文献   

10.
九里沟是王屋山国家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九里沟景区的实地资源普查,总结出地文景观类、水域风光类、生物景观类、天象与气候、遗址遗迹类、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类和人文活动类共八大类的旅游资源,并进一步对九里沟景区进行了定性与定量评价,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11.
为进一步认识湖南省德夯风景名胜区景观特征及分布规律,根据综合性、等级性和主导因子原则,以人为干扰程度和生境作为分类指标,结合航拍图和实地调查结果划分其景观类型.结果 表明:(1)德夯风景名胜区可分为4个景观类、16个景观型;其中,自然景观类包含的景观型最多,且分布较广,景观内的植物多样性高;半自然景观类和半人工景观类受人为干扰程度较大,景观内植物多样性低,这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人工景观类多呈规则化的空间布局,以苗族木质建筑为主,体现出该区独特的民族文化.(2)德夯风景名胜区以向阳土坡自然景观为基质,由北向南随着地势逐渐开阔,景观类型逐渐减少;其中德夯村、峒河、恰比河景区景观型最丰富,但各景区景观特点迥然不同.基于德夯风景名胜区景观特征及分布规律,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期为该区景观资源的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并为该区景观生态学研究及景观多样性与植物多样性关系研究打下基础,同时也为中小尺度景观分类指标的选取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案例.  相似文献   

12.
在对泰山国家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进行详细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的方法,根据中国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标准,对旅游区内地貌景观资源、水文景观资源、生物景观资源、人文景观资源、天象资源质量、区域环境质量以及旅游开发条件进行综合评价,其累计得分为43.02分,符合1级风景资源标准。  相似文献   

13.
韩洁  宋保平 《河南科学》2014,(10):2157-2161
基于层次分析法和模糊评价法构建水利风景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系统阐述了评价指标的选取、层次结构模型的构建、指标的权重赋值以及资源分级评价的方法,并以陕西省为例,对水利风景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的适用性和合理性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资源价值指标权重为0.54,开发条件指标权重为0.30,生态环境指标权重为0.16,观赏价值、游憩价值、区位条件、文化价值、交通条件、水环境质量等6项指标为最重要因子;地区发展、水土保持质量、科学价值、资源稀缺性、生态环境质量等5项指标为较重要因子;设施建设、资源组合性、规模与丰度、知名度、环境容量、适游程度、管理水平等7项指标为一般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14.
旅游资源作为开展旅游活动的基础,在旅游开发与管理工作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对每个旅游景区旅游产品进行开发之前,首先要对其进行评价.结合区域特点以及具体情况,采用北京师范大学卢云事教授的“三三六”评价法对麦积山风景名胜区的旅游资源进行了定性分析评价,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其进行了定量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15.
以《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导,以风景名胜区科学保护与利用带动京津冀旅游协同发展为宗旨,围绕京津冀13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建设、管理与个性化旅游服务等应用需求开展的动态环境监测评价系统工作,将有效促进风景名胜区的科学管理与高质量的运营.由此,开展此项工作也成为解决京津冀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协同发展迫在眉睫的管理工作突破口,将动态环境监测评价嵌入到风景名胜区的日常管理过程中,势必成为保护风景名胜区环境的重要手段和行之有效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6.
以南通市濠河风景名胜区为例,基于空间句法理论与分析方法,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对景区游憩空间进行量化与可视化分析,研究其游憩空间活力的影响因素,为城市游憩空间建设提供新的思路.研究结果表明:①宏观上,通过实地调查与整体线段模型分析相结合,得出景区内游人最适宜步行距离为600 m,以此为整合度测算半径下,景区游憩空间活力较好;②微观上,景区各节点游憩空间活力与场地功能定位和周边道路等级有关,临水景观带主要与水系形态有关.分析结果表明影响景区空间活力的因素为:地理、交通、植被与人文四大因素,由此可针对景区现存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并判断待开发用地的周边空间形态,提出指向性的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17.
以陕西省留坝县张良庙与紫柏山风景名胜区为例,研究了景观要素的组成和特征.运用系统分析方法,对区域整体资源要素及各要素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比较,分析了其变化原因,提出风景区必须以保护为主,适度开发与利用相融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析青海湖风景名胜区的旅游可持续开发对策。方法运用实证分析法与行为调查法进行探讨。结果通过对青海湖风景名胜区旅游可持续的空间内容研究,即对旅游区资源类型与景观结构、自然环境结构现状与旅游环境容量以及客源目标市场与地域吸引范围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结论提出构建生态旅游系统示范区、大力调整旅游产品结构、以形象标志景区带动旅游景点的整合营销等6点有关青海湖风景名胜区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为类似干旱区大型湖泊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风景名胜区乡村文化景观管理数据库平台建构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了扩大风景名胜区乡村文化景观管理范围,提高区内乡村文化景观的管理效率,并扩充乡村景观信息的共享性,提出一种结合数据库和GIS技术的风景名胜区乡村文化景观管理数据库平台。【方法】利用ArcGIS、WebGIS以及相关数据库技术,整合乡村文化景观的空间信息和各类景观专题信息资源,对乡村文化景观不同时空的图形信息、图文影音信息等多种信息源进行抽取和标准化处理,构建风景名胜区乡村文化景观管理数据库平台的功能和框架。【结果】以太湖风景名胜区西山景区为例,建立基于GIS的乡村文化景观图像子数据库和乡村文化景观图文影音数据库,并提出了数据库管理和服务平台的建构策略。【结论】此数据库平台可对乡村文化景观资源的保护、合理开发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以及方便后续的监测评估、保护规划等工作,并能面向公众起到宣传、推介和咨询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名胜区是1982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本次调查工作依据<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的要求对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名胜区的旅游资源类型,分布状况,交通状况,旅游设施状况等进行详实调查,并评价分析其旅游特色,初步提出保护和绿化规划建议.为下一步的规划管理工作提供详细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