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以三峡库区汝溪河流域为例,选取了马尾松林地、退耕柏木林地、退耕草地和耕地4种土地利用类型,通过实地采样的方法研究了各个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肥力状况.土壤肥力指标选取了土壤含水量、粒径组成、pH值、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这些指标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间均存在较明显的差异.耕地土壤有机质要显著低于另外3种土地利用类型.养分间的相关分析发现,有机质和全氮、有机质和碱解氮、pH值与全磷、pH值与有效磷、pH值与全钾、全氮与全磷、全钾与全磷、全钾与有效磷间都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养分间存在耦合作用.退耕还林还草对提高土壤肥力特别是有机质具有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以2、4和6a毛叶苕子(Vicia villosa)及自然生草为处理,传统清耕为对照,研究生草对桑园土壤微生物数量、养分含量及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人工种草和自然生草的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含量显著提高,其中毛叶苕子6a的土壤有机质、全氮和全钾升幅最高,分别提升了222.6%、132.3%和19.0%,毛叶苕子6a的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比对照分别提高了46.7%、46.3%和19.2%,而毛叶苕子2a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低于对照;毛叶苕子6a的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最多,比对照分别提高了86.8%、151.7%和168.4%;毛叶苕子6a和自然生草6a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分别比对照提高了55.8%和17.0%,还原糖含量分别提高了42.9%和8.5%,总酸含量分别下降了18.7%和14.1%,毛叶苕子能显著提高桑园土壤养分含量和微生物数量,改善桑葚鲜食品质.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寻茯苓连作障碍的人工调节技术,对废弃茯苓栽培场采用调节土壤pH+增施厩肥+栽培作物的方法来修复土壤生态环境,测定土壤中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的数量与土壤脲酶、酸性磷酸酶、脱氢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与空白对照和新场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调节土壤pH+增施厩肥+栽培作物的方法可以大幅提高土壤细菌、放线菌和真菌数量,并超过新场水平;可以提高土壤酶的活性,使脲酶、酸性磷酸酶的活性超过新场,使过氧化氢酶的活性与新场基本持平,脱氢酶的活性比对照提高12.7倍,但仍低于新场18.4%.土壤生态恢复是明显的.  相似文献   

4.
以江苏丰县大沙河林场杨树多代连作人工林为对象,研究根际、非根际土壤的养分特征、酶活性及微生物数量变化,探讨多代连作对人工林地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杨树根际土养分含量、土壤酶(脲酶、蔗糖酶、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以及微生物(真菌、放线菌、细菌)数量均高于非根际土壤,而根际土pH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则低于非根际土;2土壤脲酶、蔗糖酶、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增强以及微生物数量的增加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累积及多数养分元素的转化,但多酚氧化酶活性越大,养分含量越低;土壤pH的下降对多数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有不利影响;真菌与土壤酶活性的整体相关性要比放线菌和细菌密切;3杨树多代连作,会造成根际土壤pH相对于非根际的降低,并且逐代连作后根际土壤pH下降更多,而杨树多代连作会造成根际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逐代的升高,还会造成根际土壤中养分、脲酶、蔗糖酶、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及微生物的逐代减弱,其中有些指标甚至会低于非根际土壤。综上,在江苏丰县应避免杨树连作,可更换品种或进行树种轮栽以缓解连作对地力带来的不利影响,注重维系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水平,同时采取措施减弱土壤的酸化程度。  相似文献   

5.
以江苏丰县大沙河林场杨树多代连作人工林为对象,研究根际、非根际土壤的养分特征、酶活性及微生物数量变化,探讨多代连作对人工林地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杨树根际土养分含量、土壤酶(脲酶、蔗糖酶、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以及微生物(真菌、放线菌、细菌)数量均高于非根际土壤,而根际土pH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则低于非根际土;2土壤脲酶、蔗糖酶、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增强以及微生物数量的增加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累积及多数养分元素的转化,但多酚氧化酶活性越大,养分含量越低;土壤pH的下降对多数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有不利影响;真菌与土壤酶活性的整体相关性要比放线菌和细菌密切;3杨树多代连作,会造成根际土壤pH相对于非根际的降低,并且逐代连作后根际土壤pH下降更多,而杨树多代连作会造成根际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逐代的升高,还会造成根际土壤中养分、脲酶、蔗糖酶、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及微生物的逐代减弱,其中有些指标甚至会低于非根际土壤。综上,在江苏丰县应避免杨树连作,可更换品种或进行树种轮栽以缓解连作对地力带来的不利影响,注重维系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水平,同时采取措施减弱土壤的酸化程度。  相似文献   

6.
南京城市土壤pH和养分的空间分布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采用GIS与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对南京市城市表层土壤pH、全钾、全磷、速效磷、有机质和全氮的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南京市城市土壤pH、全钾的变异函数的理论模型均符合线性有基台模型,可以用克立格(Kriging)插值分析。全磷、速效磷、有机质和全氮经对数处理后,仍然没有合适的拟合模型,采用逆距离加权(IDW)插值进行了分析。土壤pH、全钾有较强的空间相关性,说明它们受成土母质和地形等影响较大,全磷、速效磷、有机质和全氮空间变异性很大,主要受城市人类活动及土地利用方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三江源区高寒草原草地不同退化程度土壤养分变化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分别对轻度退化、重度退化和极度退化的高寒草原草地土壤养分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随着高寒草原退化程度加剧,土壤有机质含量逐渐减少,由对照的90.75g/kg降低到极度退化的18.74g/kg。全氮、碱解氮含量逐渐减少,而全磷、全钾、速效钾和碳酸钙含量逐渐增加,但不同养分成分变化幅度各有所不同,速效磷含量及pH基本保持不变,土壤速效养分受退化程度影响较大,其变化幅度明显高于全量养分,表层土壤养分受退化影响的程度较深层土壤大。  相似文献   

8.
研究内蒙古短花针茅草原土壤中脲酶、蔗糖酶、蛋白酶和多酚氧化酶的酶活性以及土壤养分含量等生态因子随季节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脲酶、蛋白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峰值均出现在春季,蔗糖酶活性的峰值则出现在秋季.脲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的最低值在秋季,而蔗糖酶和蛋白酶活性的最低值在冬季.养分含量的季节性变化幅度较小.  相似文献   

9.
退化喀斯特植被不同恢复阶段土壤质量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退化喀斯特生态系统植被恢复对土壤质量的改良效果。本文对花江流域退化喀斯特植被不同演替阶段的土壤的石砾含量、含水量、容重、持水量、孔隙度、pH值、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及速效P、K等理化指标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植被恢复促进了喀斯特山地土壤pH值降低、控制了土壤pH值的上升。土壤石砾含量随植被恢复而下降;有机质含量随植被恢复而上升。在整个演替的过程中,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及速效P、K含量随植被的恢复而呈波动变化的趋势;土壤质量的生境变化总体上表现为石沟较高。综合分析表明,研究区植被恢复总体上促进了土壤理化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选择岷江上游干旱河谷杂谷脑河流域为典型研究区域,通过调查取样、理化分析和模型计算,定量分析该区土壤肥力的空间变异特征。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有效磷、全钾和有效钾的含量沿河呈现先升高后略下降的趋势;全氮、有效氮和pH值缓慢增大;全磷呈现上下波动状态。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氮和全钾含量随着海拔升高而增大;全磷、有效磷和有效钾含量随着海拔升高而先增大后降低;pH值略有降低。岷江上游干旱河谷高半山区域(2 000 m以上)土壤保持了较高水平的土壤质量,而杂谷脑河下游土壤质量优于上游。  相似文献   

11.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比例的复合微生物肥料替代复合肥对花生根际土壤环境及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常规施肥(100%复合肥)相比,复合微生物肥料替代量在30%~70%范围内,显著提高了苗期和成熟期花生根际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总量,且根际细菌和放线菌数随生育期的推移提高比例逐渐升高,而真菌数的变化趋势与之相反。同时,显著提高了苗期土壤过氧化氢酶、脱氢酶、中性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而替代量为50%和70%时降低了土壤脲酶活性,到成熟期不同替代配比均降低了土壤脲酶和蔗糖酶活性,提高了土壤脱氢酶活性,进而降低了苗期和结荚期土壤碱解氮含量而提高了全氮含量,也提高了各生育期土壤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以及结荚期和成熟期土壤有效磷含量。当替代量为50%时,产量提高了5.23%,最终实现了养地增产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缙云山常绿阔叶林土壤酶活性与土地肥力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缙云山常绿阔叶林土壤酶活性与土壤肥力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有机质、全氮、水解氮、有效磷、有效钾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关系;过氧化氢酶、转化酶、酸性磷酸酶活性与有机质、全氮、水解氮、有效磷、有效钾也存在着密切的相关关系,多酶氧化酶活性与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密切相关;不同土壤酶活性彼此之间均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土壤酶活性可以作为评价缙云山常绿阔叶林土壤肥力水平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分别对蒙古国第二农场和天津郭村小麦及黄瓜耕层土样的基本性质(酸碱性、含水率、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及有机质)与微生物的数量分布进行测定并比较.结果表明,天津郭村土样仅全氮含量低于蒙古国土样,其余指标均不同程度地高于蒙古国土样.这些结果可为提高蒙古国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生态环境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利用坡面径流场,采用修正后的内梅罗指数法,通过对华西雨屏区坡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不同坡度的自然生草、黑麦草和灌木的土壤肥力及土壤酶活性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5°坡度,自然生草土壤pH值、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小于黑麦草,而土壤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高于黑麦草.15°坡度,土壤pH值大小顺序为灌木黑麦草自然生草;全磷和有效磷含量大小顺序为灌木自然生草黑麦草;有机质、全氮、全钾、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大小顺序为自然生草灌木黑麦草.土壤综合肥力系数大小为5°自然生草5°黑麦草、15°灌木15°自然生草15°黑麦草,且五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肥力均为一般,说明具有生物多样性的自然生草对华西雨屏区表层土壤的肥力提高效果优于黑麦草,而木本植物对华西雨屏区表层土壤的肥力提高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生态补水对盐沼湿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以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人工围坝、实施“引淡压咸”淡水补给工程的湿地土壤为研究对象,以潮汐区天然盐沼湿地土壤为参照,使用磷脂脂肪酸(PLFA)法对比研究0~30 cm土层中4种土壤微生物群落(细菌、真菌、放线菌和丛枝菌根真菌等)在2类湿地中的分布特征,同时区别不同植被条件下(芦苇群落、盐地碱蓬群落和裸滩)的差异。结果表明:供试土壤的PLFA总量在4.25~32.71nmol.g-1之间,微生物群落组成均以细菌为主,表征4种微生物类群的PLFA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细菌((8.47±4.66) nmol.g-1)、真菌((1.28±2.21 )nmol.g-1)、放线菌((0.98±0.68) nmol.g-1)、丛枝菌根真菌((0.29±0.27) nmol.g-1)。表征4种微生物类群的PLFA的含量均表现为生态补水区高于天然盐沼区,其中细菌平均高出39.63% ,真菌平均高出63.56% ,放线菌平均高出65.14% ,丛枝菌根真菌平均高出69.22% ,这可能是由补水引起的土壤pH减小、有机碳含量增加而导致的;从3种植被条件的对比来看,土壤PLFA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芦苇群落(7.43~32.71 nmol.g-1)、盐地碱蓬群落(4.87~16.58 nmol.g-1)、裸滩(4.25~7.54 nmol.g-1)。6种样地土壤PLFA总量排序为:补水区芦苇群落(17.70~32.71 nmol.g-1)、补水区盐地碱蓬群落(10.71~15.44 nmol.g-1)、潮汐区芦苇群落(7.43~12.23 nmol.g-1)、补水区裸滩(5.93~7.54 nmol.g-1)、潮汐区盐地碱蓬群落(4.87~6.50 nmol.g-1)、潮汐区裸滩(4.25~5.02 nmol.g-1)。补水区芦苇湿地土壤PLFA总量和真菌PLFA相对含量的增幅较大,这与补水区土壤适宜芦苇生长,而芦苇生物量的大量增加又导致土壤有机质的大幅增多和pH的下降密切相关;真菌与其他3类微生物相比,对补水和植被的响应幅度最大,尤其在恢复区芦苇群落土壤中,这进一步证实了土壤真菌在植物枯落物分解、植物碳转化为土壤碳方面的重要作用。从当前PLFA含量增加的角度来看,补水显著提升了芦苇群落土壤中微生物的生物量,然而盐沼湿地土壤微生物生物多样性及盐沼湿地生态过程、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在补水后的变化有待进一步系统综合地研究和评估。   相似文献   

16.
川西亚高山林线交错带土壤微生物类群及酶活性季节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川西亚高山林线交错带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三大微生物、细菌生理类群数量及酶活性季节动态.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主要集中分布在O~15 cm表层土壤,其数量及酶活性均随土壤深度的加深而降低.随季节性水热状况的变化,表层0~15 cm和15~30 cm土层微生物和酶活性各月差异显著(P<0.05),具明显的季节变化,但各类群变化规律并不完全相同,细菌、真菌、氨化细菌、好氧固氮菌、硝化细菌、有机磷分解菌、好气纤维素分解菌数量及脲酶、蔗糖酶、磷酸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均8月最高,而放线菌、无机磷分解菌、反硝化细菌与嫌气纤维素分解菌数量则6月最高,各微生物及酶活性均4月最低.底层(30~47 cm)土壤各微生物和酶活性总体上季节动态不明显.各季节中,氨化细菌、好氧固氮菌、反硝化细菌、有机与无机磷分解菌是8种细菌生理类群中的优势菌群,而纤维素分解菌数量最少,表明林线交错带土壤有机质的分解非常缓慢.  相似文献   

17.
玛纳斯县农田土壤养分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壤性质的空间变异对于揭示各项养分的分布规律,实行特定的田间管理措施和实施精确农业有重要意义。文章对照分析了1982年和2012年玛纳斯县农田表层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及 pH 的时空变化情况。结果发现30年来研究区土壤养分表现出一定的空间变异性,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及 pH 值变化明显,各项等级均有增长,其中有机质和有效磷的变异系数最为明显,玛纳斯县研究区域养分总体含量由20世纪80年代的“缺氮少磷富钾”变为目前的“平氮平磷富钾”。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黔东烤烟示范区土壤质量状况,指导植烟土壤合理施肥,促进烤烟产量和质量提高以及质量等级的一致,本研究选取土壤pH、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5个指标,采用模糊数学的方法确定各指标所属的隶属函数类型及其阈值,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各指标的权重,对黔东烤烟示范区土壤的养分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示范区土壤pH大多属中性,碱解氮含量偏高,有机质含量丰富,有效磷总体水平低且分布极不平衡,速效钾含量丰富,变异程度较大;示范区土壤总体肥力水平较高,但都处于高等肥力水平以下,高、中等肥力水平土壤占样本总数的68.75%,低等肥力水平的土壤也占有较大比例(31.25%)。因此,植烟区应根据肥力水平不同,进行分区配方施肥,使之更加适宜优质烟的生长,以利于整个烟区烤烟品质一致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麻栎(Quercus acutissima)人工林土壤肥力质量在不同地形下的差异,综合评价地形对麻栎人工林土壤肥力的影响,为合理利用林地资源、提高人工林质量提供依据。【方法】以麻栎人工纯林为研究对象,将地形划分为平缓坡地、阳坡凹地、阳坡凸地、阴坡凹地和阴坡凸地5个类型,分别测定了5种地形下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等15个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和相关系数法筛选并建立了土壤质量评价最小数据集,采用加权求和指数法对不同地形下的土壤肥力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结果】5种地形中,阳坡凹地土壤有机质、全氮和全钾含量最高,阴坡凹地pH、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含量最高,阴坡凸地土壤容重最小。阴坡凹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最高,且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最强。主成分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有机质、pH、容重、脲酶活性、蔗糖酶活性构成了土壤质量评价的最小数据集。不同地形中,土壤质量指数大小依次为阳坡凹地(0.533)>平缓坡地(0.511)>阴坡凹地(0.510)>阴坡凸地(0.495)>阳坡凸地(0.482)。【结论】在本试验地,地形通过改变土壤pH、有机质、土壤容重、脲酶活性和蔗糖酶活性等5个关键指标,影响了麻栎人工林的土壤肥力质量。其中,阳坡凹地土壤质量最高,有利于土壤养分的积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