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低功耗无线智能设备数量正在急剧增长,研究其功耗影响规律有助于优化设备的电源模块,还能为自供电设备提供基本的设计指导.开发了一种典型无线低功耗蓝牙设备,根据无线设备的工作特征定义了无线数据吞吐率及工作占空比两个基本参数,建立了基于上述基本参数的一般功耗模型.通过所搭建的功耗测试平台测量了上述蓝牙设备在不同工作条件下的平均功耗值,实验结果验证了理论模型.研究结果在低功耗无线设备的功耗分析和优化方面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TD-SCDMA移动终端协议一致性测试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我国基于TD-SCDMA技术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战略,提出TD-SCDMA移动终端 协议一致性测试技术的研究,着重介绍了一致性测试的原理,TD-SCDMA移动终端协议一致性测试的方 法.测试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抽象测试集的生成8通过对该项技术的研究,可为TD-SCDMA移动终端设备 提供标准的,实用的协议一致性测试方法和工具,以解决接入网络时产生的协议非一致性问题.  相似文献   

3.
TD—SCDMA移动终端协议一致性测试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我国基于TD-SCDMA技术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战略,提出TD-SCDMA移动终端协议一致性测试技术的研究。着重介绍了一致性测试的原理,TD-SCDMA移动终端协议一致性测试的方法,测试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抽象测试集的生成。通过对该项技术的研究,可为TD-SCDMA移动终端设备提供标准的、实用的协议一致性测试方法和工具,以解决接入网络时产生的协议非一致性问题。  相似文献   

4.
参考计算机通信的开放式系统互联参考模型提出了ITS专用短程通信(DSRC)协议的三层体系结构.依据ISO标准定义的一致性测试的方法及框架,确定了对协议实现进行一致性测试的方法和测试套形式化描述方法,设计了具体的测试系统结构.使用所设计的一致性测试系统对DSRC协议进行测试,保证了协议实现与协议文本的一致性.也为各DSRC设备之间的互联、互操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TD—SCDMA信令测试软件设计方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TD-SCDMA移动终端一致性测试标准,开放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信令测试仪,是解决通信设备互联产生的协议非一致性的重要手段,此外通过信令测试软件进行参数测量与设计,对于网络的维护与优化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对信令测试软件进行了功能设计;随后探讨了信令测试软件和数据库的设计,最后研究了信令测试软件的测试问题。  相似文献   

6.
TD-SCDMA信令测试软件设计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TD-SCDMA移动终端一致性测试标准,开发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信令测试仪,是解决通信设备互联产生的协议非一致性的重要手段,此外通过信令测试软件进行参数测量与统计,对于网络的维护与化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对信令测试软件进行了功能设计;随后探讨了信令测试软件和数据库的设计;最后研究了信令测试软件的测试问题。  相似文献   

7.
多光学测试设备光轴不一致性测量计算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一种用于室外检测多光学测试设备光轴一致性的测试系统。通过对多个光学测试设备光轴一致性进行分析,采用图像采集、存储、计算的方法计算出三台光学测试仪器在光学跟踪平台上安装时的光轴一致性测试结果。系统采用带卤钨灯做发光光源的标准靶板为瞄准基准,两次在不同的位置距离上分别采集光谱辐射计、中波及长波红外热像仪各自的靶心图像,进行靶心瞄准时的脱靶量计算,将脱靶量折算为角度。多光轴不一致性是一个空间光学问题,红外测试设备涉及一个光谱计和两台热像仪,一共三个轴,三个光轴彼此都平行时认为光轴是一致的。三个光轴两两之间存在夹角的话,认为多光轴是不一致的。由于种种条件因素限制,多光轴绝对一致是不可能的,总会存在一定的夹角,即不一致性。文中要求在测量时调节三台仪器的光轴不一致性使其能够达到不超过48″的技术指标。根据数据测得三台光学测试仪器的光轴不一致性为9.181″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陈浩 《科技咨询导报》2009,(28):116-117
本文从专用测试设备的概念,分类.特点八手,针对航天专用测试设备的计量管理现状,提出了航天专用测试设备的计量管理的模式探讨。  相似文献   

9.
机械式液压泵测试设备存在着测试准确性差、实时性不强及自动化程度低等缺点。应用测控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并能实现测试设备的故障检测、污染控制及功能开发。文中分析了测控技术在应用中的特点、精确测量和系统干扰等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0.
张洁 《科技信息》2011,(1):48-49
“SG186营销业务应用系统”建设是按照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和统一组织实施的‘‘四统一’’原则搭建全新的一体化营销管理业务应用系统,计量体系模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计量标准及测试设备溯源流程,在系统设计过程中,严格依照电能计量检定的相关规程,通过将国网的标准化设计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将电能计量装置及测试设备的溯源纳入系统化的管理,改进了溯源的管理方法,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证了被测对象量值的准确性、连续性和一致性。  相似文献   

11.
基于蓝牙传输的脉搏信号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计基于无线蓝牙传输的脉搏信号检测系统,系统包括PVDF脉搏传感器、信号调理电路、数据采集电路、蓝牙无线传输模块和上位机数据接收显示模块.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对人体的脉搏信号进行实时采集,将数据通过蓝牙无线发送到由J2ME语言编程的手机中,接收到的脉搏信号可在手机上显示波形,并可进一步对信号进行处理,进而实现远程监护.  相似文献   

12.
阐述了蓝牙的来历、蓝牙技术的特点及优越性,并对蓝牙协议的体系结构以及蓝牙技术的应用领域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为了组建一个更加便捷\, 稳定的无线通信网络(Ad Hoc网络), 方便无线终端用户之间通信, 结合蓝牙通信中一种主动的快速路由OLSR(Optimized Link State Routing Protocol)协议的工作原理, 设计相应算法并实现无线蓝牙网络的组建。在实际的环境中进行测试的结果表明, 在节点稳定的环境下, 网络可以成功组建, 并实现节点间的多跳通信。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一个应用于蓝牙系统的2 MHz CMOS 限幅放大器/接收功率指示计.在限幅放大器电路设计中,采用一种新的限幅器以减小温度对功率指示计性能的影响.仿真结果显示接收功率指示计的温度特性得到了补偿,它的指示范围在±1 dB误差范围内可以达到52 dB.整个电路功耗为13.2 mW.  相似文献   

15.
基于HCI协议层的蓝牙技术应用开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蓝牙是一种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目的是取代终端的连接电缆,因此从蓝牙协议栈中的HCI层入手,对该层的主要功能模块和工作机制进行了分析,并阐述了基于HCI层的蓝牙应用开发方案,最后给出了一个蓝牙应用开发的设计实例-蓝牙二维条码扫描仪系统,该系统证实了基于HCI层进行蓝牙技术应用开发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基于Palm的蓝牙通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蓝牙技术在掌上电脑(Palm)中的应用,探讨在手持设备上实现短距离无线通信的方式、通过对Palm OS中蓝牙系统各模块的组成及其各自功能的研究分析,以API的方式访问其内置的蓝牙模块,开发基于蓝牙的程序.实现了在一定范围内在两个掌上电脑间建立无线连接并进行数据的传送.实践证明,在手持设备上实现蓝牙通信具有便捷与可行性,也为短距离无线通信开辟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为了利用公众电话网实现对信息家电的远程控制,介绍了家庭网络中一种蓝牙公众电话网(PSTN)网关的实现方法,提出了一种无须PC机和利用已有网络对家庭网络内信息家电进行远程控制的解决方案.简单介绍了家庭网络及其主要技术,重点介绍了家庭网络中嵌入式蓝牙PSTN网关的功能、实现方法以及为提高性能所做的改进方案,进行了功能测试并给出了性能结果评价.利用研制的PSTN网关实现了对春兰集团公司提供的洗衣机、空调等多个家电设备的远程控制并通过了功能验证.功能测试表明,该系统达到了设计初期的各项要求.  相似文献   

18.
探讨嵌入蓝牙模块的电子设备,构建无线家庭微网系统方案,以及蓝牙规范中蓝牙集成电路芯片组和蓝牙协议栈,对构建家庭微网系统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9.
提出了基于DSP处理的具有较低编码速率、较高音像质量以及高效短距离无线连接组网能力的蓝牙可视电话系统的完整实现方案(软件实现和硬件实现);分析了蓝牙传输技术,重点论述了利用蓝牙进行视频传输的关键技术——H.263鲁棒性编码技术,采用白噪声模拟蓝牙传输信道对视频编解码进行环回仿真测试。  相似文献   

20.
设计了一种基于蓝牙无线通信技术的多媒体控制器,通过蓝牙收发模块向连接在计算机上的蓝牙USB适配器发送数据,计算机对接收的数据进行解码后,向windows系统发送相应的操作,完成对计算机的PPT上下翻页、暴风影音播放、鼠标光标移动及左右键单击等操作.适用于教室、报告厅等地方的多媒体演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