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华裔文学的"女性化"一直饱受诟病。华裔美国作家李健孙在他的作品《支那崽》和《荣耀与责任》中却塑造了一个积极向上的男性主人公形象。这两部作品里充满了阳刚之气,不仅是男子占支配地位,而且更加专注于传统的男性关注焦点和价值观。其作品里面的暴力描写对于塑造人物形象和实现其美国人,而非"他者"的身份建构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这些暴力描写也有利于实现美国华裔文学的男性身份建构。  相似文献   

2.
兰兴武  向晓红 《科技信息》2011,(10):I0040-I0040,I0042
贝弗利.法默是澳大利亚优秀的女性小说作家,她的作品多以女主人公的茫然、陌生、疏远和绝望作为主题,尤其关注的是她们性别上的不平等和在男权社会里受到的攻击、压迫和歧视。在短篇小说《黑头发的女人》中,贝弗利.法默刻画了一位受到强暴的女性形象,女主人公是男性的侵犯目标,完全成为男人欲望和暴力的客体,成为丧失主体性的他者。本文分别从语言及物性系统、话轮转换模式和隐喻三个层面对本篇小说进行女性主义文体学角度的分析,从而揭示出女性不平等的社会地位、话语权遭到剥夺以及无法对强加于自身的男性暴力进行任何反抗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3.
《聊斋志异》是中国古代文言小说的集大成之作。作品中塑造了一大批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女子,如:封建叛逆者形象、复仇女神形象、执着追求者形象、爱情忠贞者形象,蒲松龄借笔下女性们的血肉之躯,热情讴歌了人性的真、善、美。虽然这些女子是现实加幻想的产物,但从她们身上体现了作者对理想的抒发与追求。  相似文献   

4.
《围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名著,它集中而深刻地刻画了那个时代的女性形象,从而反映了深广的社会文化内容。作者在描写女性形象时全无雷同之嫌,每个人都有其鲜明的性格特点。然而,当要对书中女主人公作一个评价时,众多读者都给她们冠以"恶"的头衔,包括作者都带有鲜明的爱憎倾向。紧扣时代背景,对小说中鲍小姐、苏文纨、唐晓芙、孙柔嘉四位女性人格特质进行分析,抽象出她们强烈的婚姻自觉意识,并对她们"恶"的形象给以新的诠释。  相似文献   

5.
《所罗门之歌》是一部以黑人男性为主人公的作品,但莫里森同时也在这部作品中刻画了一组栩栩如生、性格迥异的黑人女性形象。从黑人女性主义理论的视角出发,对小说中的黑人女性人物展开具体分析,剖析她们的人生,探讨她们的解放之路。  相似文献   

6.
《聊斋志异》中有九篇关于同性恋的故事。这些文章是在当时社会上同性恋盛行、同性恋作品流传甚广、蒲松龄重情惜情理解同性恋的心理作用等因素的影响下产生的。对于男性同性恋的性关系和性行为描写,蒲松龄采取了工笔细描层层点染的叙述方式,但在描写女性同性恋的性关系时,其手法却又显得含蓄蕴藉,显示了他内心的婚姻取向和坚守的道德底线。蒲松龄在理解同性恋行为的同时却又表明了自己的批判态度,并试图找出合理的途径来解决同性恋问题,实现情感由“变”向“正”的复归。  相似文献   

7.
海明威一直被公认是塑造“硬汉”形象的巨匠,在他的笔下诞生了许多“能够被毁灭,但是不能被打败”的英雄。但是任何作家的作品中不可能只出现男性,而忽略女性形象的塑造。海明威在女性形象的塑造上被很多人认为是不成功的,其实不然,仔细分析其作品对女性形象的描写、塑造,可将海明威笔下的女性分为两类:即“小兔子”式的理想女性和“男性化”的现实女性。海明威作品中女性的塑造不是中心,但却对男性中心形象产生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余铮 《科技咨询导报》2008,(12):177-177
茅盾在创作中成功地塑造了以静女士、方太太等为代表的具有传统美质的女性形象。他在对传统女性形象的描写中,对女性的态度是微妙的,一方面对女性的爱怜,对她们的命运的关心,希望为她们找到一条适合的生存之路;另一方面传统的男权文化价值观念在他心底的深深积淀,使他无法跨越这历史因袭的巨大障碍。因此,他在作品中不时的陷入矛盾的境地,一面去凭借现代意识去消解一些男权观念,一面又显示了他的传统男权意识。  相似文献   

9.
女性的生存状况和她们受男性世界压抑的现实,一直是萧红在作品中所关注最多的。萧红在作品中塑造了众多受男性世界压迫,从而只能生活在暗日下的女性形象。"王婆"是萧红代表作《生死场》中的人物,她也是萧红笔下女性形象中的异类。从王婆作为妻子和母亲这两个人生角色来分析这一形象,可以看到萧红所寄予这个人物的深刻的期望。王婆这个形象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萧红对改变女性命运的深深企盼。  相似文献   

10.
蒲松龄生活在所谓“康雍”盛世,终生困于场屋,饱尝世态炎凉,是一个郁郁不得志的下层知识分子。因此他对于八股取士制的弊端感受特别强烈,对于下层知识分子的生活和精神状态特别了解。在他的不朽名著《聊斋志异》中,以自己的切身经历和深切感受,塑造了数以百计的知识分子形象,而绝大部分是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生、诸生。通过这些形象,描写了他们在人生道路上的进退升迁和悲欢离合,剖析了他们的灵魂。 在众多的知识分子形象中,刻划得最深刻、最典型、最成功的是在封建科举制度罗网中挣扎的各种各类知识分子形象。一个作家只有描写他最熟悉的、感受最深的题材,才能有一  相似文献   

11.
五四女作家和中国男性知识分子一样不否定上帝的男性身份,但在女性经验下,她们更易于用母亲形象或女性形象表征她们对上帝的体验。苏雪林、冰心的创作典型地体现了这一特点。她们一方面用上帝慈爱的"父亲形象"对抗中国家族宗主社会中威严不可侵犯的父权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又凭借自己的女性经验彰显上帝的女性和母性形象,寻求觉醒的女性所信靠的力量。五四女作家笔下上帝形象的特征折射出文化交流与对话中中国知识女性的独特性反应。  相似文献   

12.
《裴航》是唐代文学家裴铏《传奇》中的一篇代表作,爱情在《裴航》中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作者更加倾心的却是对神仙境遇的描写,神鬼神怪的事物几乎在《传奇》的每一篇作品中都出现,可见这才是裴铏最重视的题材。  相似文献   

13.
《小妖精集市》是克里斯蒂娜·罗塞蒂最杰出的,也是最受学术界关注的诗作之一。诗歌向读者们展现了两种分裂状态:一是男性"自我"空间和女性"他者"空间的分裂与对立;二是处于边缘化深渊中的女性心理的分裂状态。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女性只有借助于"第三空间"才能实现身份的重构和自我拯救。  相似文献   

14.
《聊斋志异》这部著名的文言短篇小说中有20多篇作品涉及到了科举制度。作品中描绘了各具特色的“士子”形象,表达了作者蒲松龄对科举制度的态度。以蒲松龄为代表的士林阶层对科举入仕表现出的是一种爱恨交织的“痴怨”情结。  相似文献   

15.
新世纪以来,梁晓声的长篇小说以描写"都市与爱情"为主,《欲说》和《伊人,伊人》是他这一阶段的长篇代表作。题材的变化决定了人物形象的变化,在这两部作品中,他塑造了知识化的"新生代"女性形象以及新世纪的"儒商"两类形象,他们都是集传统美德和现代品质于一体的理想型形象。梁晓声以个人的主观情感与客观的时代特征相结合,为读者塑造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时代群像。  相似文献   

16.
集中分析了萨拉.玛格丽特.福勒的代表作《十九世纪妇女》,旨在探讨该作品中女性形象的特点和意义。《十九世纪妇女》颠覆了男权文化中传统妇女形象,构建了新的女性形象——"米涅瓦"和"缪斯"。福勒认为女性如同"米涅瓦"和"缪斯"的一个复合体,融入了两种相反却又相互交融的气质,即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是能量与和谐力量与美丽智慧与爱的统一体。福勒对女性形象的新定义为女性争取平等奠定了理论基础,提出了女性差异性理论,并且具有模糊的雌雄同体的理想,对后来的女权主义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索尔仁尼琴是细节描写大师,他的成名作《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中的经典细节描写比比皆是,其中尤以"吃"的细节描写最为惊心动魄,堪称全书的"文眼"。着重考察了作品中"吃"的各种细节描写手法,并分析"吃"的细节描写在作品的情节结构方面发挥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8.
《水浒传》是一部歌颂农民革命的文学杰作。书中塑造了许多起义英雄的光辉形象,同时也描写了众多的妇女形象,其中有作者予以肯定的正面形象:英雄人物顾大嫂、孙二娘、扈三娘;被侮辱、被损害的女子,林冲的娘子、玉娇枝、张太公的女儿等,贤妻良母王进的母亲,雷横的母亲等;有作者予以否定的反面形象:统治阶层妇女刘高的妻子,社会渣滓王婆,所谓“淫妇”潘金莲、潘巧云、阎婆惜、卢俊义的妻子等;有倡优的形象:阎婆、金翠莲、宋玉莲、白秀英等。这些女性虽然各自的出身、社会地位以及所处的境遇不同,但她们终究都没能摆脱悲剧的命运。在腐朽的封建制度和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她们备受“皇权、族权、神权、夫权”封建纲常礼教的束缚,是一群被丑化、被侮辱、被损害的女性。作品通过她们的哭泣和抗争,鞭挞了封建礼教,令读者对她们的不幸遭遇表示了极大的同情。  相似文献   

19.
福克纳在《圣殿》故事的创作中,对男性人物进行了阉割,让他们或软弱,或势利,或冷酷无情,对女性人物则或赋予坚强、忍耐、忠贞的美德,或给予她们男权社会中男人所特有的控制力量,这与故事中描写的男性形成了强烈对比。虽然他对女主角谭波儿的“恶”进行了细致的描写,但是从女性反抗男权社会,争取变客体为主体地位的角度出发,发现谭波儿的“恶”在很大程度上是她生活在父系符号系统中受到压制的结果。同时福克纳对谭波儿的描写也无不透漏着同情。  相似文献   

20.
王安忆强调写作不是流水浮云 ,需要对生活的思考和沉淀 ,她以一部部作品实践着自己对文学的认识 ,而在这些作品中潜藏的重要线索则是其对女性命运本体的追问式的探索与思考 ,这种追问贯穿了王安忆写作的始终 ,《我爱比尔》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篇。王安忆通过这篇小说告诉世人 ,政治或经济的解放与平等并没有使女性走出社会边缘角色 ,她们仍然依附着男性 ,仍然在心理和精神上附属于男性。王安忆在《我爱比尔》中充分展示了其前期对人生、对女性命运思索的伸发以及追问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