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非制度化政治参与作为一种非常态的政治参与,是指不符合法律规范以及法律、制度规定的有关程序和步骤的政治参与形式。由于社会与经济结构的转型,我国公民的非制度化政治参与活动也呈增长之势,分析其中的原因,提出合理的路径,对于民主政治的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新生代农民工非制度化政治参与是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深入分析当前我国新生代农民工非制度化政治参与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主要原因,探寻合理规范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由非制度化走向制度化的路径,这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3.
非制度化政治参与是指不符合法律规范以及法律、制度规定的有关程序和步骤的政治参与形式.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各个领域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其中,公民非制度化政治参与问题突出,对社会的稳定、和谐造成了消极影响.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以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从公平感知觉这个新的角度探讨驾驶员规则驾驶行为。运用情境问卷和量表测量的方法明确区分事件公平感和社会实体公平感,分别探讨它们对于驾驶员规则驾驶行为的效应。研究发现,驾驶员对单一情境的事件公平感知觉以及对整体交通环境的社会实体公平感知觉都与规则驾驶行为存在显著关系,知觉到的公平感越高,规则驾驶行为得分越高;同时,个体的事件公平感知觉通过社会实体公平感知觉的中介作用对规则驾驶行为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5.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以浙江省典型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人员为研究对象,统计分析了科研人员的绩效评估公平感、组织承诺及其个体特征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不同个体特征的科研人员在绩效评估公平感和组织承诺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显著差异,浙江省科研人员的绩效评估公平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组织承诺中情感承诺较高,持续承诺和行为承诺一般.  相似文献   

6.
非制度化政治参与是指不符合法律规范以及法律、制度规定的有关程序和步骤的政治参与形式.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各个领域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其中,公民非制度化政治参与问题突出,对社会的稳定、和谐造成了消极影响.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以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农民的群体性非制度化政治参与呈现增长趋势,这严重影响了农村乃至整个社会的政治稳定。农民的群体性非制度化政治参与往往直接起源于群众利益被侵害,同时又有着复杂的社会、政治、制度和文化根源。云南孟连事件的发生凸现了当前中国农民群体性政治参与的诸多障碍与现实困境。正视这些问题,才能促进农民政治参与,保证农村政治稳定。  相似文献   

8.
略论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参与是政治关系中公民政治权利得以实现的重要方式,政治参与的扩大是现代化不断深入的必然结果。政治参与的制度化建设是提高政治参与质量,加快民主政治建设,保持相对的政治稳定的关键所在,对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研究大学生的职业倾向,不论对学生个体还是社会都意义重大.学生干部作为学生群体中一个独特的存在,对他们的职业倾向研究较少.本研究以山东某综合大学的261名学生干部为被试,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考察大学学生干部自我效能感、权力感和职业倾向之间的关系.采用SPSS20.0和Process2.16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发现:(1)权力感和自我效能感呈显著正相关;(2)权力感、自我效能感与社会型的职业倾向呈显著正相关;(3)权力感、自我效能感与事业型的职业倾向呈显著正相关;(4)自我效能感在权力感对社会型职业倾向的影响中起完全中介作用;(5)自我效能感在权力感对事业型职业倾向的影响中起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0.
亨廷顿关于发展中国家政治稳定的理论对处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具有借鉴意义。我们应从建设制度化的利益表达机制、培育健全的公民社会、构建新形态的执政党公信力来重构政党、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从而实现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政治参与与政治稳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政治参与从根本上来说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产物,它是政治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政治参与的形式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主要有政治选举、政治结社和政治表达等.政治参与增强了公民的主人翁责任感,促进了公民对政治权威的认同;它增强了政治的传导和反馈系统,有利于政府的正确决策和及时解决社会矛盾;政治参与又是一种广泛的社会监督,有利于克服官僚主义和制止政治腐败;它还可以起到政治安全阀门的作用等.因此,从总体和长远的观点来看,政治参与的扩大必将加强社会的政治稳定度.但是,政治参与的发展和完善是一个比较长期的历史过程,其间,参与的制度化、参与主体的组织化和政治成熟程度,参与渠道的数量和质量,以及参与的形式和内容等,均与政治稳定存在一定的变数关系.把握好这些关系,对在扩大政治参与中实现社会的政治稳定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社会处于全面转型的国家,极易产生群体事件等不稳定因素。当前我国正处于这样的环境。政治制度化的速度与政治参与强度之间的不平衡,是产生群体事件等不稳定因素的制度性根源。因而,要减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确保政治稳定,促进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就要健全我国信访制度,完善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的制度,设立科学合理的政绩考核指标,同时还要宽容媒体、严惩司法腐败。  相似文献   

13.
实现城乡社区和谐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问题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从政治学角度谈论了当前基层社区农民的政治参与问题,提出明确农民作为政治参与主体的有效地位,并进一步从经济、文化、制度、社会变迁等角度分析影响农民有序政治参与的主要因素,最后对如何扩大我国农民政治参与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政治参与是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内容,有序的政治参与是我国政治参与的新型模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是我国人民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是我国社会巨大变迁的客观要求,是我国政治稳定发展的现实要求。有序的政治参与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遵守法律规范,必须实现制度化、程序化,发挥党内民主的示范作用,以党内民主的制度化引导公民政治参与的制度化,以党员民主意识和参与能力的提高带动公民政治参与素质的提高,这是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实现政治稳定发展的有效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农民政治参与对于新农村建设有着积极的重要意义。当前我国农民政治参与意识、效能感总体偏低,农民合法性政治参与组织化程度较差,还存在着大量的非制度化政治参与,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培育新型农民,发挥农民政治参与对新农村建设的积极作用,合理安排和积极引导与新农村建设相协调的农民政治参与,将有利于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使用新浪微博的204名大学生的调查, 发现线上社会支持、社交媒体使用和社交自我效能感之间显著相关, 它们之间的关系因社会支持类型的不同而各有特点: 把社会支持看成一个整体时, 社交媒体上的社交互动在线上社会支持对社交自我效能的影响中起调节作用, 随着社交媒体的社交互动增多, 线上社会支持对社交自我效能感的正性影响越来越显著; 而从线上社会支持的归属感维度讲, 社交媒体上的社交互动在线上社会支持和社交自我效能感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归属感促使大学生更多地在社交媒体上进行社交互动, 由此提升其社交自我效能感。研究结果可为理解人们为什么喜欢使用社交媒体以及线上行为如何影响线下心理与行为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7.
1978年以来,中国政治发展表现在政治制度化水平显著提高、政治结构趋于合理科学、政府能力稳步增强、政治文化渐次演进、政治参与逐渐广泛。这一时期,中国政治发展具有选择的自主性、路径的渐进性、机制的共生性、社会的稳定性、方向的主导性、内容的有限性、速度的滞缓性八大特征。中国必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继续探索是无容置疑的。  相似文献   

18.
基于中国社会综合调查数据(CGSS2015),以7054个城乡居民为样本,实证地验证了社会资本对城市和农村居民政治参与影响的差异。研究发现:社会资本中的"关系"能够有效地促进城市和农村居民的政治参与,但是其作用范围和作用力有所不同,对城市居民政治参与正向影响大于农村居民政治参与;信任对社区城乡社区居民政治参与影响有显著差异。社区内信任因子、亲朋信任因子对农村居民政治参与具有正向影响,社交信任因子则对城市居民政治参与具有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9.
采用方便样本问卷调查的方式,研究上海外资企业的政治战略及行为效果.研究表明,外企对政治战略十分重视,都有相应的方式和方法去实施.企业因素及管理人员个人因素对企业的政治战略有显著影响,规模越大的企业越倾向于采用主动的政治战略,管理者工龄与政府关系密切程度呈显著正相关,而管理者文化程度与政府关系密切程度呈显著负相关.Hillman和Hitt提出的"提供信息、财务激励和提供支持"三类政治战略,都被外企认为是有效的政治战略方式.  相似文献   

20.
政治认同的强大力量来自于民众,因此,关注基层的政治认同状况、掌握民众所关注的热点问题、解决他们所遇到的实际问题,是提高认同指数的核心。由于基层政治认同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政治参与,所以探讨基层政治参与问题对于建设和谐社会、稳固政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